分類目錄
CATEGORIES
-
主要課程
- 2006《略論》奢摩他
- 2007加行六法
- 2007四聖諦初探
-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
- 2008前後世
- 2008業果
- 2008道次第概說
- 2008依師軌理
- 2008四聖諦再探
- 2009隨念佛功德
-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
- 2011宗義-外道與毗婆沙宗
-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
- 2012功德之本頌
- 2013慈愛的實修
- 2014釋量論第二品
- 2015中觀見地
- 2016緣起見無害行
- 2016《現觀》四聖諦
- 2016三主要道
- 2017如意牟尼夢語
- 2017四法印(汪傑格西)
- 2017四法印(悲桑格西)
- 2017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上)
- 2018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下)
- 2018空性概說
- 2019父母瑜伽
- 2022空性自習指導
- 2023給病中的你
- 開示彙編
- 主題釋疑
- 請問悲桑老師
- 請法團析釋
- 經論選讀
- 好文選讀
- 演講、談話與請益集
第87課-重質不重量的學習方法
學習佛法時,若你要聽課,可以聽的課其實非常多。一開始用兩、三年的時間這樣做很好,因為這樣的多聞,可以讓你以後不論聽到什麼,都覺得好像聽過、容易了解。無論是讀經典或是當翻譯,你的佛法名相會變得很豐富,所以這樣做的確有它的優點,可以這樣做個三年;但在三年之前,第四、五、六年你都依舊這樣做,我在想,這種學習方式會很有幫助嗎?
讀經論最究竟的目的是為了自己能實修;要實修,就必須要能把所學彙整到重點核心上。因此我認為某些學習計劃必須做一點改變。即使去上課,一天裡不要上很多課,上一堂就好。雖然沒辦法把那堂課的意思完全掌握,但是,那些最重要的關鍵,要讓你的心很確定它們是什麼。不管你懂不懂得經論裡的解釋,至少要能說得出來它們的意思各是什麼。在這個過程裡,你可以先看著書讓自己確認它們是什麼,之後闔上書,在心裡一一說出它們的意思各是什麼。每一堂課都這樣做,每個段落都這樣做。有了這些基本的本錢之後,再往上添加其他的。
這種做法有點像在做觀修,用的是「略修」的方法。以經論有講到的內容做為基礎,先讓自己很確定書裡到底講了些什麼,之後再想,在某個段落,老師做了什麼的解釋;若再補充得廣一點,可以再加上你在別部經論裡看到的解釋,而後再加上你心裡想到的。所以整個略修的過程與內容是:這個段落,書裡是這樣講的,師長是這樣解釋的,其他經論是這樣說的,我心裡是這樣想的。而後,你參加講經法會,又聽到一些你覺得可以加上去的內容,就再補充上去。要像這樣,必須在心裡很確定自己到底學到了什麼。
乍看之下,這種做法似乎會在學習上吃虧,因為只把精力投注在某個地方。但是,這種做法可以讓人累積到東西。經過一年、兩年、三年,這個人的學習會愈來愈好。沒有這樣做的人,乍看之下懂很多,但無論經過多少年,都不會進步,雖然無論什麼主題,他好像都能講出一點什麼,但都不確切可靠。若連說都沒辦法說得確切可靠,更何況是實修?若跟這個人說:「你現在去實修。」他應該不會實修。
因此,在學了三年之後,學習方法就要做一些調整。
學很多的人,跟用這種方法只先累積某個科目(主題)的人,一開始時,後者的程度看起來較差,因為他只能針對他現在投注心力的某一個單項講得出來,其他什麼都講不出來;前者則無論什麼都能講出點什麼。但一年一年過去,後者會一直進步,前者卻只能一直留在原地踏步。
以道次第而言,如果沒有用後者的學習方法學,無論用前者的方法學得再多,雖然有時問他問題他可以答得出來,但要他去實修,就沒有辦法。若現在跟他說:「你坐下,現在觀修道次第。」他會不知道要修什麼、做什麼,內心對於這件事一點把握都沒有。雖然生起證量並不是馬上就能做到的事,它還須要觀待許多其他的條件,但至少在別人跟你說「現在去修」時,心裡要很清楚修的方法,隨時都可以做觀修。例如,一跟你說「修死亡無常」,你要馬上能說「好的」,隨時都能夠修。跟你說「修業果」、「修皈依」、「修菩提心」,都能馬上很俐落地去執行這件事。若沒有用後者的方法學習,這件事就會做不到。
四聖諦這門課也是如此。一般而言,由於人本來就有各種各樣,所以,如果你覺得這門課不重要,那就另當別論;但如果你感覺這門課很重要,由於我在教課時沒有用課本,沒有現成的可以依憑的文字。所以大家回去之後,要一邊聽帶子,一邊把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諦的重點記下來;記下了之後若只是放著,那也沒有用;要在心裡把它們都弄得很清楚,就像之前說過的,要能在心裡默記這些內容,花幾天到一個月的時間,用這種方法在心裡把這些內容確定下來。在這個過程裡,一發現自己有不記得的地方,就再看一次筆記,這種方法可以讓自己的記憶變得更穩固。要做到能在心裡背出它們的樣子,就像進行「略修」那樣,如此去思惟。做到這個要求後,再一次聽帶子,此時你會發現自己之前在整理重點時,漏掉了哪些地方。這樣做,你的基礎或許就可以算是具備了。
有了基礎之後,再去聽其他關於四聖諦的開示,無論是聽錄音檔,或是去聽聖座講經,或是自己讀經論等,例如《廣論》對於集諦的流轉與還滅次第講得非常廣,去讀這些,就可以再做補充。若你已把剛才打底的工作做好,聽法的效果也會不一樣。例如你去聽聖座講經,一面聽,你就會想「聖座在這裡做了補充」、「聖座把這個概念解釋得更清楚了」、「聖座在這裡講的內容與我知道的不一樣」,一面聽,你馬上就能這樣做研究。總之,若能先用上述方法把基礎打好,這樣會很好。若你覺得這門課很重要的話,就可以這樣做;若不覺得它重要,那又另當別論。關於學習,若我的想法沒有錯,則剛才提的這種做法非常重要。
對於聖座講的課,我也該這麼做。我聽了很多聖座的課,但沒有這麼(用這種學習方法)做。現在想想,我似乎只是在跟你們講該這麼做,但我自己並沒有做到。我看到你們的情況,讓我想跟你們講該有的學習方法,講著講著,我覺得我其實應該要跟自己講才對,因為我雖然想做,但並沒有做到。
我覺得可以這樣做,把聽過聖座講的課裡,把某次聖座講得比較廣的「佛法介紹」做為基礎,一再地讀,之後再把其他次的佛法介紹補充進去。我想,應該要用大約一個月的時間去做這件事。若沒有這麼做,每次人家問你:「聖座今天講了什麼?」你可以大概講一些,但應該沒有辦法掌握到聖座內心的思考方式。你可以試著用一個月的時間做這件事,會不一樣的。
在參加聖座這次講經法會的前幾天,我有這樣做;結果這次講經的第一天,聖座用全英文講法。我聽不懂英文,但是,由於之前做了這樣的統整,受了一點訓練,聽課時,我根據聖座講經的表情與手勢,加上一點點的英文聽力,我覺得似乎可以大概知道聖座在講些什麼。哈哈。
※ 重點整理:
讀經論最究竟的目的是為了自己能實修;要實修,就必須要能把所學彙整到重點核心上。因此我認為某些學習計劃必須做一點改變。即使去上課,一天裡不要上很多課,上一堂就好。雖然沒辦法把那堂課的意思完全掌握,但是,那些最重要的關鍵,要讓你的心很確定它們是什麼。不管你懂不懂得經論裡的解釋,至少要能說得出來它們的意思各是什麼。在這個過程裡,你可以先看著書讓自己確認它們是什麼,之後闔上書,在心裡一一說出它們的意思各是什麼。每一堂課都這樣做,每個段落都這樣做。有了這些基本的本錢之後,再往上添加其他的。
這種做法有點像在做觀修,用的是「略修」的方法。以經論有講到的內容做為基礎,先讓自己很確定書裡到底講了些什麼,之後再想,在某個段落,老師做了什麼的解釋;若再補充得廣一點,可以再加上你在別部經論裡看到的解釋,而後再加上你心裡想到的。所以整個略修的過程與內容是:這個段落,書裡是這樣講的,師長是這樣解釋的,其他經論是這樣說的,我心裡是這樣想的。而後,你參加講經法會,又聽到一些你覺得可以加上去的內容,就再補充上去。要像這樣,必須在心裡很確定自己到底學到了什麼。
乍看之下,這種做法似乎會在學習上吃虧,因為只把精力投注在某個地方。但是,這種做法可以讓人累積到東西。經過一年、兩年、三年,這個人的學習會愈來愈好。沒有這樣做的人,乍看之下懂很多,但無論經過多少年,都不會進步,雖然無論什麼主題,他好像都能講出一點什麼,但都不確切可靠。若連說都沒辦法說得確切可靠,更何況是實修?若跟這個人說:「你現在去實修。」他應該不會實修。
因此,在學了三年之後,學習方法就要做一些調整。
學很多的人,跟用這種方法只先累積某個科目(主題)的人,一開始時,後者的程度看起來較差,因為他只能針對他現在投注心力的某一個單項講得出來,其他什麼都講不出來;前者則無論什麼都能講出點什麼。但一年一年過去,後者會一直進步,前者卻只能一直留在原地踏步。
以道次第而言,如果沒有用後者的學習方法學,無論用前者的方法學得再多,雖然有時問他問題他可以答得出來,但要他去實修,就沒有辦法。若現在跟他說:「你坐下,現在觀修道次第。」他會不知道要修什麼、做什麼,內心對於這件事一點把握都沒有。雖然生起證量並不是馬上就能做到的事,它還須要觀待許多其他的條件,但至少在別人跟你說「現在去修」時,心裡要很清楚修的方法,隨時都可以做觀修。例如,一跟你說「修死亡無常」,你要馬上能說「好的」,隨時都能夠修。跟你說「修業果」、「修皈依」、「修菩提心」,都能馬上很俐落地去執行這件事。若沒有用後者的方法學習,這件事就會做不到。
四聖諦這門課也是如此。一般而言,由於人本來就有各種各樣,所以,如果你覺得這門課不重要,那就另當別論;但如果你感覺這門課很重要,由於我在教課時沒有用課本,沒有現成的可以依憑的文字。所以大家回去之後,要一邊聽帶子,一邊把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諦的重點記下來;記下了之後若只是放著,那也沒有用;要在心裡把它們都弄得很清楚,就像之前說過的,要能在心裡默記這些內容,花幾天到一個月的時間,用這種方法在心裡把這些內容確定下來。在這個過程裡,一發現自己有不記得的地方,就再看一次筆記,這種方法可以讓自己的記憶變得更穩固。要做到能在心裡背出它們的樣子,就像進行「略修」那樣,如此去思惟。做到這個要求後,再一次聽帶子,此時你會發現自己之前在整理重點時,漏掉了哪些地方。這樣做,你的基礎或許就可以算是具備了。
有了基礎之後,再去聽其他關於四聖諦的開示,無論是聽錄音檔,或是去聽聖座講經,或是自己讀經論等,例如《廣論》對於集諦的流轉與還滅次第講得非常廣,去讀這些,就可以再做補充。若你已把剛才打底的工作做好,聽法的效果也會不一樣。例如你去聽聖座講經,一面聽,你就會想「聖座在這裡做了補充」、「聖座把這個概念解釋得更清楚了」、「聖座在這裡講的內容與我知道的不一樣」,一面聽,你馬上就能這樣做研究。總之,若能先用上述方法把基礎打好,這樣會很好。若你覺得這門課很重要的話,就可以這樣做;若不覺得它重要,那又另當別論。關於學習,若我的想法沒有錯,則剛才提的這種做法非常重要。
對於聖座講的課,我也該這麼做。我聽了很多聖座的課,但沒有這麼(用這種學習方法)做。現在想想,我似乎只是在跟你們講該這麼做,但我自己並沒有做到。我看到你們的情況,讓我想跟你們講該有的學習方法,講著講著,我覺得我其實應該要跟自己講才對,因為我雖然想做,但並沒有做到。
我覺得可以這樣做,把聽過聖座講的課裡,把某次聖座講得比較廣的「佛法介紹」做為基礎,一再地讀,之後再把其他次的佛法介紹補充進去。我想,應該要用大約一個月的時間去做這件事。若沒有這麼做,每次人家問你:「聖座今天講了什麼?」你可以大概講一些,但應該沒有辦法掌握到聖座內心的思考方式。你可以試著用一個月的時間做這件事,會不一樣的。
在參加聖座這次講經法會的前幾天,我有這樣做;結果這次講經的第一天,聖座用全英文講法。我聽不懂英文,但是,由於之前做了這樣的統整,受了一點訓練,聽課時,我根據聖座講經的表情與手勢,加上一點點的英文聽力,我覺得似乎可以大概知道聖座在講些什麼。哈哈。
※ 重點整理:
- 前三年的學習階段,可以廣泛聽課、多聞,有助於累積佛法名相知識,增加對各種佛法內容的基本認識。
- 三年後建議的學習方法調整:①每天限制聽課數量,建議一天一堂②需要改變為深入而非廣泛的學習方式③重點在於確實掌握核心內容
- 建議的具體學習步驟(略修法):①先確認經論原文內容②記住老師的解釋③參考其他經論的相關解釋④加入自己的理解⑤持續補充新的學習內容
- 實踐建議:①需要花時間整理筆記②反覆練習到能夠默記重點③持續檢視、補充和修正內容④建議花約一個月時間深入學習一個主題
- 學習最終目的是為了實修,要能夠隨時準備好進行觀修,重點在於實際運用,而非僅是知識的累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