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課-【修止資糧】(三)

四、斷除貪等分別
 

【原文」辰六、斷除貪等分別。應修貪等於現世中有遭殺害及束縛等過患、後世則有墮惡趣等過患;或思:「凡輪迴事,悅意與否,皆是無常、壞滅之法,彼等一切不久定遠離我,我為何於彼生貪等?」應如此修,斷除一切貪欲分別。

《道炬論》中亦云:「壞止支分故,雖勵力勤修,縱經數千年,亦不能成定。」故若由衷欲修止觀三摩地者,應勵力修《聲聞地》中所說十三種修奢摩他時所需資糧,極為重要。


斷除貪等分別」的意思是,斷除會讓心隨著色聲香味觸等五欲塵跑掉的貪。斷除的方法是思惟五妙欲的過患,如此才會有能力斷貪。「應修貪等於現世中有遭殺害及束縛等過患」這句話的意思是,看看現在這個世界,各種殺人害命、邪淫、偷盗、敗壞名聲、入獄服刑的事件,幾乎都是因為對某種妙欲生起貪心造成的。一旦明白妙欲可能帶來的傷害,就會覺得它是毒藥;生起這種心情,才會有能力阻止自己被貪欲控制。以上是思惟貪欲對今生造成的傷害。

後世則有墮惡趣等過患」的意思,則是進一步思惟貪欲對來世的傷害。今生由於受貪欲控制而造惡業,來世一定會墮惡趣。這麼說來,把我們拖下三惡道的,就是我們凡夫在追求的財富、名聲、地位等。路邊的狗,只要看到有人手裡拿著肉,引誘說:「來,來,來!」牠就會不由自主地垂涎前進,最終落入捕狗人的陷阱裡;同樣地,眼裡只看得到財色名位的我們,隨著貪欲盲目前進,走的就會是朝向惡趣的道,於是死後投生惡趣。如此反覆思惟,貪欲就會漸漸減少。

或思:『凡輪迴事,悅意與否,皆是無常、壞滅之法,彼等一切不久定遠離我,我為何於彼生貪等?』應如此修,斷除一切貪欲分別。」一切事物,無論你愛的或不愛的,它們的本質都是無常,最終都會壞滅。文中接著引用《道炬論》「壞止支分故,雖勵力勤修,縱經數千年,亦不能成定」,說明修止順緣的重要性。若不具備修止順緣,即使花幾千年的時間努力,也無法成辦奢摩他;如果具足順緣,只要稍加努力就能成就。所以,努力累積修止順緣是很重要的事。

 

結語


這門課的內容,屬於六度中的靜慮度,靜慮的意思是「心專注一境」,而這句話可以有許多不同層次的理解。

例如,菩提心是靜慮之首,因為它是對目標非常專注的心。當內心立定目標、做出要利他、為了成辦一切有情義利誓願成佛的決定後,堅穩地持守這個目標不改變,這是靜慮。那麼,在什麼情況下,算是沒有守住目標、發生改變呢?當你心裡想:「我應該沒辦法成就無上菩提、沒能力利他。只要我自己能解脫,那就行了。」產生這種想法就是退失靜慮,因為最初秉持的目標失守了。反之,若沒有這種想法,而是對於最初設定的目標──為利眾生願成佛,下定決心、安住在這個目標上,這就稱為靜慮。

這也是為什麼在《入行論》靜慮品中,並沒有特別講修奢摩他的方法,而把重點放在如何透過自他等換修菩提心。談到靜慮這個主題時,寂天菩薩說,在尚未正式修習靜慮前,必須先安排一個靜僻的地方、要少欲知足。做好這些準備後,要如何修靜慮呢?寂天菩薩接著說的是自他等換的教授。所以,不要只從奢摩他的角度理解靜慮,許多大乘佛經都曾如此鄭重提醒。總之,靜慮的意思,一是針對特別的所緣專注一境,例如現在這門課在談的內容;另一種理解則是針對內心所顯現的(目標)專注一境。

六度彼此之間,前前是後後的因。靜慮要修得好,必須要有精進,關於這部分,之後會提到;精進要修得好,必須要能忍辱,若做不到「安受苦忍」就無法精進;忍辱要修得好,必須要持戒;要能好好持戒,必須要行布施。此處的布施,並非把東西給別人的意思,而是「心能捨」。如果連今生粗分的快樂都捨不下,就不可能好好持戒。彌勒菩薩在《莊嚴經論》提到上述六度間的關係。既然前前是後後的因,因此包括精進在內的前四度,都算此處說的靜慮前行──修止資糧。這部份的內容,已差不多講完了。最後講到「故若由衷欲修止觀三摩地者,應勵力修《聲聞地》中所說十三種修奢摩他時所需資糧,極為重要。」《聲聞地》講了十三種修奢摩他需要的資糧。

※ 重點整理:
  • 必須斷除對五妙欲的貪,否則心會隨之而轉,無法修止。斷除的方法是思惟五妙欲的過患,反覆思惟「貪對今生與來世的傷害」,如此才會有能力斷貪。
  • 靜慮的意思是「心專注一境」,菩提心是靜慮之首,因為它是對目標非常專注的心。
  • 六度彼此之間,前前是後後的因。因此包括精進在內的前四度,都算此處說的靜慮前行──修止資糧。
  • 如果連今生粗分的快樂都捨不下,就不可能好好持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