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課-【修止資糧】(四)釋疑

一、根據您提到戒定慧三學之間的關係去推論,似乎也可以說戒是慧的基礎。這樣一來,好好持戒也可以增長智慧嗎?

戒是定的基礎,定是慧的基礎,好好持戒,對於智慧的增加自然會有影響,但這不表示持戒本身就是智慧的實修。

例如,你由於對佛法有信心而持戒、遮止惡行,卻沒有一步學習。沒有進一步學習的原因,也許是沒有值遇善知識,或遇到主張學習無用的師長,總之,如果沒有學習,無論再怎麼持戒都不會增長智慧。反過來說,如果不持戒,要增長智慧可能也很難,例如,雖然大概知道必須花時間學習佛法,可是完全不願意收攝自己的心,把心思都放在下劣的事情上,恐怕也不會挪時間去學習;或者雖然挪了一點時間聽課,但因為大部份的時間都用來處理俗事,智慧同樣也無法增長。

一般而言,若能好好持戒、值遇好的善知識、努力學習,智慧自然會增長。戒定慧三學中的慧特別指的是毗缽舍那,若沒有奢摩他,根本不可能產生毗缽舍那;而缺乏戒,根本不可能產生奢摩他。

二、在修止順緣中提到要遠離貪欲,但對在家人而言,貪欲有時是成就事業、幫助他人的助力。真的需要斷除或遠離貪欲嗎?

學佛要進步,戒是很重要的基礎。至少必須持守無論出家在家都必須遵守的五戒,這是最低標準,若連這個也做不到,要進步就很難。以五戒為基礎,再往上提高標準,持的戒愈高,進步就愈大[註1]。剛才我要表達的重點是這個,而不是若不斷除貪欲,就完全無法學佛的意思。

雖然無法斷貪,但最根本的基礎還是要努力去做,例如持守居士戒,再不然就持一日的八關齋戒,或者雖然沒有受戒,至少要能約束自心、不放任自己亂造十不善業。要做到這些,必須要有正知正念才行。如果平常都沒有透過持戒練習約束自己的心,在從未受過訓練的情況下突然去修,應該是非常困難的。


三、修止需要順緣,我感到有點驚訝。修心難道不是佛教徒要練習的重點嗎?為什麼還需要順緣呢?

順緣是一定要看重的啊!佛法最主要的核心思想是緣起,無論好事壞事,都需要眾多因緣聚合才能成辦。正因為是緣起,事物才能朝向好或壞的方向改變。

基於佛法最重要的這個核心觀點,所以才說當何種因緣聚合時,會往壞的方向變化;當何種因緣聚合時,會朝好的方向改變。把上述道理進一步講得更廣、詳述各種例子,就是經論裡講「成辦某種結果,需要哪些因與緣」的種種論述。
這是為什麼一再強調要重視學習的理由。因為唯有透過學習,才能清楚知道要達到某種結果必須備齊的因緣。

四、學佛法的目的,最終是為了利他。但在尋找順緣時,是否與「放下自己、成全別人」的動機相違?

一般而言,佛法,特別是大乘佛法,最終究的目標唯有利他,即便只有一點點違犯都不行。利他是大乘佛法的精華,但所謂利他,並不僅限於現在直接給對方醫藥、食物等協助。當然,這些助人的行為都很好、很了不起,但如果把全部重心都放在這些事情上,其他什麼都不管不顧,表示你不夠了解大乘法。

會發生這種誤解,原因之一可能是沒有按照三士道次第修心,跳過下士道與中士道的法類,就想要學習上士道的菩提心與菩薩行。在這種狀況下,你能想到幫助別人的方式,就只有給他錢、供他衣食等。但如果明白下士道與中士道的重點,你的眼界會被打開,你知道的利他範圍與方式都會更廣、更究竟,而且會把「幫助有情消除三毒煩惱」做為努力的重點。不過,要做到這點,你自己必須先有消除煩惱的經驗,否則根本幫不上忙。

[註1] 例如,在八關齋戒之上,若能進步到持居士戒,那麼你昇進的速度與所集資糧就會更快更多;再往上,若能持出家戒,就又更快更多,以此類推。…圖滇悲桑格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