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目錄
CATEGORIES
-
主要課程
- 2006《略論》奢摩他
- 2007加行六法
- 2007四聖諦初探
-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
- 2008前後世
- 2008業果
- 2008道次第概說
- 2008依師軌理
- 2008四聖諦再探
- 2009隨念佛功德
-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
- 2011宗義-外道與毗婆沙宗
-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
- 2012功德之本頌
- 2013慈愛的實修
- 2014釋量論第二品
- 2015中觀見地
- 2016緣起見無害行
- 2016《現觀》四聖諦
- 2016三主要道
- 2017如意牟尼夢語
- 2017四法印(汪傑格西)
- 2017四法印(悲桑格西)
- 2017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上)
- 2018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下)
- 2018空性概說
- 2019父母瑜伽
- 2022空性自習指導
- 2023給病中的你
- 開示彙編
- 主題釋疑
- 請問悲桑老師
- 請法團析釋
- 經論選讀
- 好文選讀
- 演講、談話與請益集
第9課【修止正行】-身的威儀
【原文】二、正行分二:巳一、身以何種姿勢而修。巳二、正釋修習之次第。
巳一、身以何種姿勢而修。應如《修次論》中所說,坐於柔軟、舒適墊上,其身具足八法而修。此中,一、足者,結全跏趺或半跏趺。二、眼者,不應太開或太緊閉,注視鼻端。三、身者,不可太仰、太俯,端正其身,正念住內而坐。四、肩者,平齊而住。五、頭者,不可過昂、過低或偏一方,從鼻至臍端正而住。六、齒與唇者,任其自然而住。七、舌者,抵住上齒。八、息者,內外出入莫令有聲、急促、混亂,務使出入無有感覺,無須費力,徐徐而轉。應先令身具此八法,特於調息如說而修。
這些內容應該很容易理解。「坐於柔軟、舒適墊上」這項,一般的說法是,最好後面的坐墊可以稍微高一點。「其身具足八法而修」的八法,第一項是盤腿結全跏趺或半跏趺。但此處的全跏趺,不確定是一般的全跏趺還是金剛跏趺;半跏趺,是盤腿時其中一隻腳可以稍微向外伸。
第三項講到身體的坐姿要端正。如果身體的姿勢端正,脈就會跟著端正;脈端正,風息就會跟著端正,因此能使心變得清明。其餘幾項的文義並不困難,大多可以依文解義,就不多說。「舌者,抵住上齒」,舌頭要稍微碰觸上顎,這樣做比較不容易口渴,口水也比較不會流出。
最後一項談到呼吸「內外出入莫令有聲、急促、混亂,務使出入無有感覺,無須費力,徐徐而轉」,這是要稍微注意的事。無論思惟的內容是什麼,思惟的力道或大或小,都要自然呼吸。若沒有注意這一點,一旦思惟得太專注而忘記呼吸,因此而容易肩背疼痛。所以,在一開始時就要養成習慣,無論思惟力道大小,都要維持呼吸平順與自然。「特於調息如說而修」的意思也許是這樣,若心很散亂,便無法立刻安住於所緣境上,所以在尚未進入正行之前,必須輕緩地調息、數息,數七到九下都可以,這應該很重要。
以下是我個人的看法,沒有清楚的經典根據。如果你在專修奢摩他的階段,並希望修習的品質精純,那麼,無論你正行的所緣是什麼,在尚未開始之前,先用三到四天的時間,單純以呼吸為所緣去修,之後才轉換成設定的正行所緣,這樣應該是比較好的作法。現代生活充滿著讓我們的心思混亂的事物,若能先花幾天在調息上用功,藉著調息攝心,對修行應該會有幫助。
※ 重點摘要:
巳一、身以何種姿勢而修。應如《修次論》中所說,坐於柔軟、舒適墊上,其身具足八法而修。此中,一、足者,結全跏趺或半跏趺。二、眼者,不應太開或太緊閉,注視鼻端。三、身者,不可太仰、太俯,端正其身,正念住內而坐。四、肩者,平齊而住。五、頭者,不可過昂、過低或偏一方,從鼻至臍端正而住。六、齒與唇者,任其自然而住。七、舌者,抵住上齒。八、息者,內外出入莫令有聲、急促、混亂,務使出入無有感覺,無須費力,徐徐而轉。應先令身具此八法,特於調息如說而修。
這些內容應該很容易理解。「坐於柔軟、舒適墊上」這項,一般的說法是,最好後面的坐墊可以稍微高一點。「其身具足八法而修」的八法,第一項是盤腿結全跏趺或半跏趺。但此處的全跏趺,不確定是一般的全跏趺還是金剛跏趺;半跏趺,是盤腿時其中一隻腳可以稍微向外伸。
第三項講到身體的坐姿要端正。如果身體的姿勢端正,脈就會跟著端正;脈端正,風息就會跟著端正,因此能使心變得清明。其餘幾項的文義並不困難,大多可以依文解義,就不多說。「舌者,抵住上齒」,舌頭要稍微碰觸上顎,這樣做比較不容易口渴,口水也比較不會流出。
最後一項談到呼吸「內外出入莫令有聲、急促、混亂,務使出入無有感覺,無須費力,徐徐而轉」,這是要稍微注意的事。無論思惟的內容是什麼,思惟的力道或大或小,都要自然呼吸。若沒有注意這一點,一旦思惟得太專注而忘記呼吸,因此而容易肩背疼痛。所以,在一開始時就要養成習慣,無論思惟力道大小,都要維持呼吸平順與自然。「特於調息如說而修」的意思也許是這樣,若心很散亂,便無法立刻安住於所緣境上,所以在尚未進入正行之前,必須輕緩地調息、數息,數七到九下都可以,這應該很重要。
以下是我個人的看法,沒有清楚的經典根據。如果你在專修奢摩他的階段,並希望修習的品質精純,那麼,無論你正行的所緣是什麼,在尚未開始之前,先用三到四天的時間,單純以呼吸為所緣去修,之後才轉換成設定的正行所緣,這樣應該是比較好的作法。現代生活充滿著讓我們的心思混亂的事物,若能先花幾天在調息上用功,藉著調息攝心,對修行應該會有幫助。
※ 重點摘要:
- 要養成習慣,無論思惟力道大小,都要維持呼吸平順與自然。
- 現代生活充滿著讓我們的心思混亂的事物,若能先花幾天在調息上用功,藉著調息攝心,對修行應該會有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