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課【修止正行】心住所緣之前:對治懈怠(一)總說四種行

修止正行:以八種行斷五過失
 

【原文】此中分二:午一、生無過三摩地之理。午二、依彼引生住心之次第。
午一、生無過三摩地之理分三:未一、心住所緣之前應如何行。未二、住所緣時應如何行。未三、住所緣後應如何行。


在「午一」科判中最主要講的是「八種行、五過失」;「午二」科判中主要講的是「六力、四作意、九住心」。其中,午一這個科判的三個子項,是學習奢摩他一定要懂的內容,而這次的這門課,我也會把主要的重點放在這三個子項,若時間還有剩,再談其他的。總之,若不了解這三個科判裡講的內容,根本沒有修奢摩他的本錢。第一項「心住所緣之前應如何行」,談的是在心還沒有安住於所緣之前,應該要怎麼做;第二項「住所緣時應如何行」,談的是心在安住於所緣的時候,應該要怎麼做;第三項「住所緣後應如何行」,談的是在心已經安住於所緣後,應該要做些什麼。

 

總說對治第一過失「懈怠」之四種行


【原文】未一、心住所緣之前應如何行分四:若不能滅不喜修定、樂其相違品之懈怠,則於最初不趣修定;縱能得定,亦難持續,速將退失,是故於初滅除懈怠極為切要。若得身、心輕安,增長喜樂,則於晝夜修眾善時,無有厭倦,故能遮止懈怠;然生輕安,須於能生輕安之因-妙三摩地,恆常發起精進;欲發精進,須於妙三摩地,恆常具足猛厲希求之欲;此欲之因,須由觀見定之功德,引發堅固奪意之信,故應思維定之功德,數數修信。《辨中邊論》云:「即所依能依,及其因與果。」此中,「所依」謂欲,精勤之所依處;「能依」謂勤,或名精進;深信功德為欲之因;輕安則是精勤之果。

之前的課程有講到,在六度的順序裡,在靜慮之前必須先有精進的基礎。要能修定,必須先滅除懈怠,而懈怠的對治是精進。

「努力」與「精進」不一樣,有歡喜心才算是精進。要如何讓自己生起歡喜的心?要思惟並明白你做的事情能帶來的好處。對於修定感到不歡喜、對於修定之外的其他事情非常熱衷,這些都算懈怠,後者那種情況,就是經論上講的「耽著劣事懈怠」。然而,就算沒有第二種懈怠,只要對修定沒有歡喜感、不太想修,這樣也是懈怠。若不能斷除這樣的懈怠,根本就不會開始去修定;就算去修,也只會修一次不會繼續,所以說「故於初滅除懈怠極為切要」。

若得身、心輕安,增長喜樂,則於晝夜修眾善時,無有厭倦,故能遮止懈怠」,這段話談的不是滅除懈怠,而是滅除懈怠之後的情況。一旦獲得奢摩他,就完全不會懈怠。心在不刻意勉強的狀況下專一安住於所緣境上,便會產生安樂。一旦產生這樣的安樂,即便你不分晝夜地做善行,身體都不會疲累,內心也不會感到煩躁。所以,簡單說,必須成辦輕安,或者說,必須成辦奢摩他。一旦生起了輕安,就完全不會懈怠了。

然生輕安,須於能生輕安之因-妙三摩地,恆常發起精進;欲發精進,須於妙三摩地,恆常具足猛厲希求之欲;此欲之因,須由觀見定之功德,引發堅固奪意之信」。這段話的意思是,要生起這樣的輕安,必須在能生起輕安的因上恆常精勤努力,能生起輕安的因是三摩地,所以必須勤修三摩地;要能勤修三摩地,必須對三摩地生起恆常且強猛的欲求心;要生起這樣的欲求心,必須見到三摩地功德、從而生起穩固的信心才行。所以宗大師接著說「故應思維定之功德,數數修信」。

講到這裡,已經把「八種行」中的四項內容講完了。修奢摩他要斷除的五種過失中,第一個是懈怠,懈怠的正對治是精進,靠著精進獲得輕安,就能消除懈怠。發起精進的因是欲求心、希求三摩地的心;產生希求心的因,是由見到三摩地功德而生起的信心。以上精進、輕安、欲與信四項,是八種行的前四項,也是五過失第一項懈怠的對治品。

接著宗大師引用了《辨中邊論》說:「即所依能依,及所因能果。」之後解釋道:「此中,『所依』謂欲,精勤之所依處;『能依』謂勤,或名精進;深信功德為欲之因;輕安則是精勤之果。」所依指的是欲、希求心,它是產生精進的基礎;能依指的是勤、精進;因指的是信;果指的是輕安。以上是《辨中邊論》裡提到懈怠的四種對治。

※  重點整理
  • 學習奢摩他時,一定要知道的內容是「八種行斷五過失」,宗大師分為三大科判說明,分別是:心住所緣之前、之時、之後應如何行。
  • 修奢摩他時要對治第一種過失是「懈怠」。
  • 對於修定感到不歡喜、對於修定之外的其他事情非常熱衷,這些都算懈怠。
  • 對治懈怠的四種行:①信:見到三摩地功德而生起的信心。②欲:對三摩地的強烈希求心。③精進:具有歡喜心的努力。④輕安:修定所得的成果
  • 這四種行的關係:信心是欲的因;欲是精進的所依(基礎);精進是能依;輕安是精進的果。
  • 獲得輕安後:身心會很安樂,做善行不會疲累,內心不會煩躁,完全不會懈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