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目錄
CATEGORIES
-
主要課程
- 2006《略論》奢摩他
- 2007加行六法
- 2007四聖諦初探
-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
- 2008前後世
- 2008業果
- 2008道次第概說
- 2008依師軌理
- 2008四聖諦再探
- 2009隨念佛功德
-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
- 2011宗義-外道與毗婆沙宗
-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
- 2012功德之本頌
- 2013慈愛的實修
- 2014釋量論第二品
- 2015中觀見地
- 2016緣起見無害行
- 2016《現觀》四聖諦
- 2016三主要道
- 2017如意牟尼夢語
- 2017四法印(汪傑格西)
- 2017四法印(悲桑格西)
- 2017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上)
- 2018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下)
- 2018空性概說
- 2019父母瑜伽
- 2022空性自習指導
- 2023給病中的你
- 開示彙編
- 主題釋疑
- 請問悲桑老師
- 請法團析釋
- 經論選讀
- 好文選讀
- 演講、談話與請益集
第13課【修止正行】心住所緣之前:對治懈怠(二)思惟三摩地功德(下)
【原文】此中所修定之功德:若能成辦奢摩他,身心喜樂增長,故於現法能住樂中;因獲身、心輕安,故能令心於善所緣,如己所欲堪為役使;又因息滅於顛倒境無法自主所生散亂,故能不生諸多惡行,任作何善力皆強大;又由依奢摩他,便能成辦神通、神變等諸功德;特由依彼,能生證空毗婆舍那證悟,以此能速斷除輪迴根本。若能思維此諸功德,則於修定增長歡喜,應知此等而修。若能生此,由內恆常策發修定,故易得定;已獲得者,因數修故,亦難退失。
宗喀巴大師用這一段簡短的文句,完整統攝了修奢摩他的功德,真的非常好。
「若能成辦奢摩他,身心喜樂增長,故於現法能住樂中。」文中的「現法」指的是這輩子。成就奢摩他後,今生就可以直接感受到身心的喜樂。喜樂一字的意思包括了喜歡、舒服與寧靜。心的喜樂可以分為兩種層次,不過為了易於理解,以下把第一個層次的喜樂再分為兩種。第一種樂,就像嗜酒的人在喝酒後的那種快樂感,或是對彼此有強大貪欲的男女,見到對方時的那種快樂感,這兩個例子屬於同一類。這種快樂感是世間的樂,雖然是樂,但其中沒有寧靜,而且還會把心裡本來的安寧也一起帶走。在這種快樂中,心就像沸騰的水不停地被翻攪,完全沒有放鬆與安寧的感覺。
第二種樂,雖然也是世間的樂,但含有一些寧靜的成分,例如,在一個視野寬闊的地方,看到壯麗的山景、清澈的流水、美麗花朵盛開的景象時,內心產生的快樂感,跟第一種就不一樣。雖然同樣都是世間的快樂,但其中含有一些寧靜。以上是第一種層次的兩種樂。
第二種層次的樂,例如透過修慈心而產生喜樂,以及特別是修奢摩他而產生的喜樂,這種樂完全沒有任何的躁動在其中,而是純然的寂靜。由於寂靜本身又有粗細等品質的差別,所以這種樂還可以再做細分。總之,這種帶有寧靜感的安樂,才是學法者追求的安樂。
以上我想說明的是,透過修習奢摩他而獲得的心喜,與一般人認為的世間快樂不一樣。現在講的這種心喜,指的是內心寧靜的安樂。修習奢摩他不但能使內心喜樂,身體也會獲得安樂。你的身體會變得很輕鬆,還能任你使喚,無論做任何法行都不會力不從心。
「因獲身、心輕安,故能令心於善所緣,如己所欲堪為役使。」獲得奢摩他的同時,心獲得特殊的輕安,就能完全按照你的欲願,把心運用在善所緣上,就像宗大師說的:「安住,則不動如山王;運用,則任入善所緣。」想要心安住,心就可以不動如山;想要趣向菩提心,心就能準確地直向菩提心;想要思惟空性,心就能準確地思惟空性。一旦成就奢摩他,就可以完全隨意地運用自己的心。但我們現在沒辦法這樣。
「又因息滅於顛倒境無法自主所生散亂,故能不生諸多惡行,任作何善力皆強大。」面對容易生起煩惱的對境,我們現在一點自由也沒有。遇到會生起貪心、瞋心、嫉妒的對境時,我們對自己的心一點辦法也沒有,雖然想著不要、不應該,卻還是會失守。然而,一旦修成奢摩他,心就不會如此不聽話,很多惡行自然會被擋住;無論修什麼善,因為你很能專注,所以都會變得很有力。別的不說,僅以誦經修法為例,就算不懂經文的內容,只要誦經者的內心夠專注,修法的效果就會很好。
以下是根據我個人讀過的經論整合而成的想法,不一定正確。心要展現出能力,有一些必備的元素。第一是心專注,就像之前說過的,原本散亂的心在收攝之後,就能發揮較大的能力。
第二,心與對境的情況愈相符,它們之間互相影響的能力就愈大;愈不相符,心的能力就愈無法展現。就像射出的箭能否命中目標,與射箭者的眼力很有關係,因為箭是朝著眼睛看著的地方射,眼力愈好,命中的機會就愈大。若心與心的對境非常相合,即便那對境只是一部電影,它會很影響你的心,這電影對你就很「有效」,這是對境有效影響內心的例子。
這樣說來,修成三摩地時,會是什麼情況呢?由於修三摩地時必須仔細掌握所緣境的狀況,包括形狀、顏色在內的種種細節,所以心會很能夠展現能力;再者,有三摩地的基礎,若能通達無自性、空性的道理,等於是知道了對境最究竟的情況。所以,愈明白無自性的道理,心能展現的能力就愈大。做任何善行的同時,若在思惟無自性的情況下去做,便會展現出與眾不同的能力,因為那時心與實相完全相符。
第三是利他心。至於理由,可以從能現見的角度解釋,也可以從無法現見、極隱蔽法的角度解釋。不過,所謂從極隱蔽法的角度解釋,是針對沒有經驗的我們而言,對於有經驗的人而言就不是極隱蔽法。首先,從可以現見的角度來說,現代科學家做過很多類似的研究,例如兩位醫術相同的醫生,內心較善良的醫生,他開的藥比較容易發揮療效。
再以佛教經論的說法來看,幫助一位罹患傳染病的人時,雖然懷有悲心,但悲心力道若不強,他的心裡可能會擔心自己的安危,想著「說不定會傳染給我」。若有這種想法,的確就可能會被傳染;但如果他的悲心很強,一心只想著病人,完全不顧念自己,在這種狀況下,經典說,他絕對不可能會被傳染到。再例如,某個地方失火,你看到有動物被困在火場,那時若你的悲心非常強大,一心只想救牠脫險,絲毫不考慮自己會不會受傷。在這種狀況下,雖然置身火場也絕對不會被燒到。以上的說法都有經論根據,但對於沒有經驗的我們而言,它們就像是極隱蔽法一樣。
總之,無論做什麼事,例如為別人誦經修法,若你能有很好的利他心,效果一定可以展現出來。據我所知,有些講法者的親身經驗也可以證明這件事。他們說,有時明明準備得很充份,卻因為心裡冒出了一點點「我要講得精采些」的念頭,效果反而不好;反之,若調整動機,讓內心處在很善良的狀態下,即便事前沒有好好準備,結果卻好到連自己也不敢相信。
第四是信心。密乘裡有很多現前成就法,有人照著做卻沒有效,就去問佛陀到底怎麼回事。佛陀說:「因為心不專一、沒有無自性的想法、缺乏利他心、沒有信心,所以修而無果。」
如果你對於法、口訣、世尊及上師有信心,必定會非常努力。根據佛經的描述可知,導師釋迦牟尼佛非常有能力,這些能力來自於他圓滿集聚了眾多因緣。對他祈求會很有效,原因一方面來自佛的能力,一方面來自祈求者的信心。
也可以從其他宗教的例子看到信心的力量。對佛教徒而言,基督教與印度教主張的造物主並不存在。雖然事實上不存在,但若你心相信,光是透過信心的力量也能產生效果。只不過這效果不是來自造物主,而是我們的心,心的力量非常強大。佛教祖師一再強調信心的重要性,一方面與對境三寶有關,但從另一方面來說,無論對境如何,「相信」本身就能帶來很大的幫助。
以前我在洛色林僧院時,必須在餐廳做事,餐廳的顧客各種人都有,如果我心裡想「好髒」,舌頭就會長疱;若刻意想著「沒關係」,就一點事也沒有。
問:但不乾淨就是不乾淨,當然會影響身體,不是嗎?
答:雖然不乾淨對身體會有影響,但是,心的能力依然很大。再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,有一次,辯經學院有位老師刻意想要觀察這件事情,就邀請一位疑心病很重的朋友吃飯。這位老師刻意準備了一個洗得很乾淨的碗,裝了很乾淨的飯菜請客人吃。等對方吃完之後故意說:「哎呀!糟了!剛才給你的碗,是我用過忘了洗的。」第二天那個人的舌頭就長疱。不久之後,他又再請這位朋友來吃飯,這回真的用了一個沒洗的髒碗。他對朋友說:「今天你完全不用懷疑,這個碗乾淨得不得了。」這位朋友吃完之後,一點事也沒有。
物質當然有它的作用,但有作用的不僅是物質,心也是造成差異的原因,相關的例子還有很多。我聽說有個被判死刑定讞的犯人,被送去做實驗。獄方先跟他說明死刑執行的方式:「我們會矇上你的眼睛、割開你的手腕,直到血流光為止。」接著就把他的眼睛矇上,用刀輕輕地劃過他的手腕。這位受刑人的手其實根本沒有流血,實驗者只是在他旁邊放了一盆水,製造水滴的聲音。聽著水滴聲,這位受刑人以為自己不停地在流血,最後就死了。
我們的心很有能力,有許多不同的方法可以使心的能力展現出來。這裡要講的是,若擁有奢摩他,無論造什麼善行都會變得很有力。
「又由依奢摩他,便能成辦神通、神變等諸功德。」神通與預知能力,都必須以奢摩他為基礎才能獲得。
「特由依彼,能生證空毗婆舍那證悟,以此能速斷除輪迴根本。」這是成辦奢摩它最主要的目標。
「若能思維此諸功德,則於修定增長歡喜,應知此等而修。若能生此,由內恆常策發修定,故易得定;已獲得者,因數修故,亦難退失。」這些功德,若你有些相信、有些不相信,那麼,對於那些還不太相信的功德,略略思惟即可,把重點放在那些已經相信的功德,按照次第思惟觀修。只修一次當然不夠,多修幾次、讓這些功德真正入心,由衷產生想要獲得三摩地功德的希求心,此時,你會打從心底願意精進修習三摩地。到這個程度,獲得三摩地就不是難事了。
※ 重點整理:
宗喀巴大師用這一段簡短的文句,完整統攝了修奢摩他的功德,真的非常好。
獲得身心喜樂
「若能成辦奢摩他,身心喜樂增長,故於現法能住樂中。」文中的「現法」指的是這輩子。成就奢摩他後,今生就可以直接感受到身心的喜樂。喜樂一字的意思包括了喜歡、舒服與寧靜。心的喜樂可以分為兩種層次,不過為了易於理解,以下把第一個層次的喜樂再分為兩種。第一種樂,就像嗜酒的人在喝酒後的那種快樂感,或是對彼此有強大貪欲的男女,見到對方時的那種快樂感,這兩個例子屬於同一類。這種快樂感是世間的樂,雖然是樂,但其中沒有寧靜,而且還會把心裡本來的安寧也一起帶走。在這種快樂中,心就像沸騰的水不停地被翻攪,完全沒有放鬆與安寧的感覺。
第二種樂,雖然也是世間的樂,但含有一些寧靜的成分,例如,在一個視野寬闊的地方,看到壯麗的山景、清澈的流水、美麗花朵盛開的景象時,內心產生的快樂感,跟第一種就不一樣。雖然同樣都是世間的快樂,但其中含有一些寧靜。以上是第一種層次的兩種樂。
第二種層次的樂,例如透過修慈心而產生喜樂,以及特別是修奢摩他而產生的喜樂,這種樂完全沒有任何的躁動在其中,而是純然的寂靜。由於寂靜本身又有粗細等品質的差別,所以這種樂還可以再做細分。總之,這種帶有寧靜感的安樂,才是學法者追求的安樂。
以上我想說明的是,透過修習奢摩他而獲得的心喜,與一般人認為的世間快樂不一樣。現在講的這種心喜,指的是內心寧靜的安樂。修習奢摩他不但能使內心喜樂,身體也會獲得安樂。你的身體會變得很輕鬆,還能任你使喚,無論做任何法行都不會力不從心。
獲得輕安
「因獲身、心輕安,故能令心於善所緣,如己所欲堪為役使。」獲得奢摩他的同時,心獲得特殊的輕安,就能完全按照你的欲願,把心運用在善所緣上,就像宗大師說的:「安住,則不動如山王;運用,則任入善所緣。」想要心安住,心就可以不動如山;想要趣向菩提心,心就能準確地直向菩提心;想要思惟空性,心就能準確地思惟空性。一旦成就奢摩他,就可以完全隨意地運用自己的心。但我們現在沒辦法這樣。
惡行不生、修善力強
「又因息滅於顛倒境無法自主所生散亂,故能不生諸多惡行,任作何善力皆強大。」面對容易生起煩惱的對境,我們現在一點自由也沒有。遇到會生起貪心、瞋心、嫉妒的對境時,我們對自己的心一點辦法也沒有,雖然想著不要、不應該,卻還是會失守。然而,一旦修成奢摩他,心就不會如此不聽話,很多惡行自然會被擋住;無論修什麼善,因為你很能專注,所以都會變得很有力。別的不說,僅以誦經修法為例,就算不懂經文的內容,只要誦經者的內心夠專注,修法的效果就會很好。
以下是根據我個人讀過的經論整合而成的想法,不一定正確。心要展現出能力,有一些必備的元素。第一是心專注,就像之前說過的,原本散亂的心在收攝之後,就能發揮較大的能力。
第二,心與對境的情況愈相符,它們之間互相影響的能力就愈大;愈不相符,心的能力就愈無法展現。就像射出的箭能否命中目標,與射箭者的眼力很有關係,因為箭是朝著眼睛看著的地方射,眼力愈好,命中的機會就愈大。若心與心的對境非常相合,即便那對境只是一部電影,它會很影響你的心,這電影對你就很「有效」,這是對境有效影響內心的例子。
這樣說來,修成三摩地時,會是什麼情況呢?由於修三摩地時必須仔細掌握所緣境的狀況,包括形狀、顏色在內的種種細節,所以心會很能夠展現能力;再者,有三摩地的基礎,若能通達無自性、空性的道理,等於是知道了對境最究竟的情況。所以,愈明白無自性的道理,心能展現的能力就愈大。做任何善行的同時,若在思惟無自性的情況下去做,便會展現出與眾不同的能力,因為那時心與實相完全相符。
第三是利他心。至於理由,可以從能現見的角度解釋,也可以從無法現見、極隱蔽法的角度解釋。不過,所謂從極隱蔽法的角度解釋,是針對沒有經驗的我們而言,對於有經驗的人而言就不是極隱蔽法。首先,從可以現見的角度來說,現代科學家做過很多類似的研究,例如兩位醫術相同的醫生,內心較善良的醫生,他開的藥比較容易發揮療效。
再以佛教經論的說法來看,幫助一位罹患傳染病的人時,雖然懷有悲心,但悲心力道若不強,他的心裡可能會擔心自己的安危,想著「說不定會傳染給我」。若有這種想法,的確就可能會被傳染;但如果他的悲心很強,一心只想著病人,完全不顧念自己,在這種狀況下,經典說,他絕對不可能會被傳染到。再例如,某個地方失火,你看到有動物被困在火場,那時若你的悲心非常強大,一心只想救牠脫險,絲毫不考慮自己會不會受傷。在這種狀況下,雖然置身火場也絕對不會被燒到。以上的說法都有經論根據,但對於沒有經驗的我們而言,它們就像是極隱蔽法一樣。
總之,無論做什麼事,例如為別人誦經修法,若你能有很好的利他心,效果一定可以展現出來。據我所知,有些講法者的親身經驗也可以證明這件事。他們說,有時明明準備得很充份,卻因為心裡冒出了一點點「我要講得精采些」的念頭,效果反而不好;反之,若調整動機,讓內心處在很善良的狀態下,即便事前沒有好好準備,結果卻好到連自己也不敢相信。
第四是信心。密乘裡有很多現前成就法,有人照著做卻沒有效,就去問佛陀到底怎麼回事。佛陀說:「因為心不專一、沒有無自性的想法、缺乏利他心、沒有信心,所以修而無果。」
如果你對於法、口訣、世尊及上師有信心,必定會非常努力。根據佛經的描述可知,導師釋迦牟尼佛非常有能力,這些能力來自於他圓滿集聚了眾多因緣。對他祈求會很有效,原因一方面來自佛的能力,一方面來自祈求者的信心。
也可以從其他宗教的例子看到信心的力量。對佛教徒而言,基督教與印度教主張的造物主並不存在。雖然事實上不存在,但若你心相信,光是透過信心的力量也能產生效果。只不過這效果不是來自造物主,而是我們的心,心的力量非常強大。佛教祖師一再強調信心的重要性,一方面與對境三寶有關,但從另一方面來說,無論對境如何,「相信」本身就能帶來很大的幫助。
以前我在洛色林僧院時,必須在餐廳做事,餐廳的顧客各種人都有,如果我心裡想「好髒」,舌頭就會長疱;若刻意想著「沒關係」,就一點事也沒有。
問:但不乾淨就是不乾淨,當然會影響身體,不是嗎?
答:雖然不乾淨對身體會有影響,但是,心的能力依然很大。再舉一個很明顯的例子,有一次,辯經學院有位老師刻意想要觀察這件事情,就邀請一位疑心病很重的朋友吃飯。這位老師刻意準備了一個洗得很乾淨的碗,裝了很乾淨的飯菜請客人吃。等對方吃完之後故意說:「哎呀!糟了!剛才給你的碗,是我用過忘了洗的。」第二天那個人的舌頭就長疱。不久之後,他又再請這位朋友來吃飯,這回真的用了一個沒洗的髒碗。他對朋友說:「今天你完全不用懷疑,這個碗乾淨得不得了。」這位朋友吃完之後,一點事也沒有。
物質當然有它的作用,但有作用的不僅是物質,心也是造成差異的原因,相關的例子還有很多。我聽說有個被判死刑定讞的犯人,被送去做實驗。獄方先跟他說明死刑執行的方式:「我們會矇上你的眼睛、割開你的手腕,直到血流光為止。」接著就把他的眼睛矇上,用刀輕輕地劃過他的手腕。這位受刑人的手其實根本沒有流血,實驗者只是在他旁邊放了一盆水,製造水滴的聲音。聽著水滴聲,這位受刑人以為自己不停地在流血,最後就死了。
我們的心很有能力,有許多不同的方法可以使心的能力展現出來。這裡要講的是,若擁有奢摩他,無論造什麼善行都會變得很有力。
得神通
「又由依奢摩他,便能成辦神通、神變等諸功德。」神通與預知能力,都必須以奢摩他為基礎才能獲得。
斷輪迴
「特由依彼,能生證空毗婆舍那證悟,以此能速斷除輪迴根本。」這是成辦奢摩它最主要的目標。
「若能思維此諸功德,則於修定增長歡喜,應知此等而修。若能生此,由內恆常策發修定,故易得定;已獲得者,因數修故,亦難退失。」這些功德,若你有些相信、有些不相信,那麼,對於那些還不太相信的功德,略略思惟即可,把重點放在那些已經相信的功德,按照次第思惟觀修。只修一次當然不夠,多修幾次、讓這些功德真正入心,由衷產生想要獲得三摩地功德的希求心,此時,你會打從心底願意精進修習三摩地。到這個程度,獲得三摩地就不是難事了。
※ 重點整理:
- 修奢摩他的功德:獲得身心喜樂;獲得輕安;惡行不生、修善力強;得神通;斷輪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