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課【修止正行】心住所緣之時:修止所緣(一)

【原文」未二、住所緣時應如何行分二:申一、明辨其心住何所緣。申二、心於所緣如何安住之理。申一分二:酉一、總所緣之論述。酉二、明辨此處之所緣。

酉一這個科判,我打算先略過不說。文中講了很多修奢摩他的所緣,以及這些所緣,適合哪些補特伽羅去修。經論裡講了很多修奢摩他的所緣,但它們並不是每個補特伽羅都要修,而是依於每個人不同的情況去選擇。例如,若平常是個貪欲很重的人,修「不淨觀」,由於同時可以降低貪欲,貪欲會障礙生定,所以就能比較快生起定;若平常是個瞋心較重的人,修慈心有助於遮止嗔恚,而能較快生起定。在這個科判裡,針對不同的補特伽羅說了不同的所緣。這部份就暫時不講,以後若有時間再說。接著看「酉二、明辨此處之所緣」。

 

修止所緣(一)呼吸


【原文】酉二、明辨此處之所緣。此處應依何種所緣修奢摩他?各補特伽羅之所緣,如前已說;分別熾盛之人,修習氣息尤為切要。

若只要成辦奢摩他,其實什麼所緣都可以,木頭、石頭也可以。那麼,我們到底要以什麼做為修止的所緣呢?「各補特伽羅之所緣,如前已說」,這個部份在酉一這個科判裡已說過了,基本上依個人的情況來決定。其中,若你特別容易被各種妄念弄得心思散亂,則「修習氣息」對於要成辦奢摩他而言,就變得很重要。

「修息」幾乎可以說是一定要做的事,就算正行時沒有以呼吸做為所緣,在加行時也須要這樣做。

 

修止所緣(二)佛像


【原文】又《修次論》中、下二篇,依循《現在諸佛現住三摩地經》與《三摩地王經》而說緣如來身修三摩地;覺賢論師亦說應緣佛身修三摩地,此於《道炬論釋》有引。

《略論》在此處,是以佛身做為修奢摩他的所緣,這麼說的根據是《現在諸佛現住三摩地經》與《三摩地王經》這兩部佛經,以及《修次論》、《道炬論釋》。而必須這麼做的理由又是什麼呢?

一般而言,任何所緣都可以修成奢摩他。但所選的修止所緣,若不只能成辦奢摩他,還能成辦其他的需要,懂得這樣安排的是智者;若只想著「能修成奢摩他就好」,沒考慮其他的需要,這種人就不會被稱為智者。若以佛身為所緣,不只能成辦奢摩他,還能帶來很多其他的好處。

【原文】緣佛身而攝持心者,是隨念佛,故能引生無量福德;若其行相清晰、堅固,則成禮敬、供養、發願等集資糧田,及懺悔、防護等淨障礙田,故以彼為所緣最為殊勝;臨命終時,有不退失隨念佛等功德;若修密道,則有於修本尊瑜伽尤為殊勝等諸大義。

有哪些好處呢?「緣佛身而攝持心者,是隨念佛,故能引生無量福德」,即使只作意佛身一剎那,都能累積很大的福德。「若其行相清晰、堅固,則成禮敬、供養、發願等集資糧田,及懺悔、防護等淨障礙田,故以彼為所緣最為殊勝」,我們平常會以六加行來淨罪集資,在那時要觀修資糧田。若有以佛像為所緣修奢摩他,使得心能夠更穩定地安住在所緣上,以六加行做淨罪集資的品質也會更好。

以佛身為所緣觀修,修不好的原因有兩個,一是不知道關於佛的種種論述,不相信佛,對於「這樣的佛存在」一事的相信不足,因此而修不好;二是雖然信心夠,但心不清明而無法產生感受。若對佛有正確的認識,內心相信這樣的佛存在,如此去思惟時內心又能很清楚地顯現,一想到佛親自來到自己面前,便能不由自主地生起信心,皈依、懺悔、供養等這些法行也會變得非常好。

臨命終時,有不退失隨念佛等功德」,由於長時間以佛為所緣而修,因此在臨終時能憶念佛。在臨終時能憶念佛,有什麼好處呢?若能在憶念佛的狀況下死去,幾乎可以確定死後一、兩輩子,尤其是緊接著的下輩子應該確定不會墮入惡道,至於再之後就不得而知了。這種情況,也許是極隱蔽分,所以無法用理由來說明;但也可能可以用理路解釋。

死後下輩子生於何處,一是由於「業」,二是由於「欲」,欲在哪裡,我們就會被帶到那裡。經典也說,已造的業會被「愛」或說「欲」滋潤而醒覺。對此,下述的譬喻應該可以說明我的想法。

若在對這個寺院有強烈的貪欲中死亡,而他造過的各種業裡,若要成熟的是投生為人的業,則這個欲會讓他投生到寺院附近,再回到這個寺院來;若要成熟的是投生為畜生的業,則會投生為寺院附近的動物例如狗等等;若要成熟的是投生為餓鬼的業,就會成為這寺院附近的鬼;若要成熟的是投生天道的業,則他對寺院的貪戀,會讓他無法投生到較高層次的天界,只能投生為世間天神;若要成熟的是投生地獄的業,那會怎麼樣呢?寺院及寺院附近雖沒有地獄,但由於他對寺院的貪欲很強,投生地獄的業也很強,他將投生到一種特別的「獨一地獄」去。它的所處之處與寺院有點像,但是只有他自己一個單獨住在那裡,領受地獄苦。所以,若希望來世能有好的投生,除了在「業」的方面要努力,在「欲」的方面也必須很努力。

若能在憶念佛的狀態下死亡,來世一定會投生到有佛之處,如果生於地獄等處,基本上不會見到佛,所以就不會投生到那裡去;但如果投生惡趣的業力太強,由於臨死前憶念佛,有可能投生為在佛附近圍繞著的畜生。總之,若只從欲求的角度解釋,臨終前憶念佛,仍有可能投生惡趣;但若根據經典,臨死前若憶念佛,下輩子一定不會投生惡趣,因為投生於何處不僅與欲求有關,也與業有關。肯相信的人,從歷史記載可以看到很多例證。由於臨終前緣念佛並生起信心,因此來世投生為人或天人,佛經裡有很多這一類的記載。

至於「憶念佛,可以累積很大的福德」,最初聽到這種觀點的人,可能很難馬上相信。如何難以相信呢?想想看,如果我說:「比起給整個南贍部洲的人飲食衣物,供養一位已得解脫的聲聞阿羅漢飲食,得到的福德更大。」你會不會覺得很難接受?不只如此,如果整個南贍部洲的人都成為聲聞阿羅漢,供養他們一輩子的飲食所累積的福德,比不上供養一位獨覺阿羅漢;如果整個南贍部洲的人都變成獨覺阿羅漢,供養他們一輩子生活上所有的需要,這福德,比不上在一剎那間由於憶念佛而得到的福德。別的不提,就算只是瞻視佛像一剎那,都能累積更大的福德。若以上所言屬實,這種方法既不累,又能累積極大福德,淨除極多罪障。

要如何才能相信「憶念佛,可以大量淨罪集資」呢?暫時來說,可能只能用「因為是佛說的」為理由來相信;以後,當你們認識「大乘不共的四聖諦」後,便能以理由對這個方法建立真正的信心。一般講的十二緣起是從煩惱障的角度談,但除了這角度外,還有從所知障的角度講十二緣起。不過這種解釋方法並不普遍,乍聽之下可能會覺得有些陌生。總之,當你真正建立對這部份的認識,才有辦法真正透過理由理解這件事。

在還沒有能力透過理由去了解之前,我們可以這樣想:「這是佛說的,而且不只有一、兩處提到,許多佛經都這麼說。佛不會說謊,他也不是一個想到什麼就隨便說什麼的人。」透由這樣的思惟,雖然無法生起百分之百的信心,但要相信到六、七成,應該是可能的。

若修密道,則有於修本尊瑜伽尤為殊勝」,若修密咒乘,不可能不修本尊身,一定要修。所以,若在一開始以佛身為所緣去修,則未來修本尊瑜伽時,由於已經串習過,所以會比較容易。一般而言,如果只想成辦奢摩他,可以用本尊身為所緣去修,若做不到,以其他為所緣而修也可以;但是,若已決心進入密咒乘修行,不論做不做得到,都一定要以本尊身為所緣而修,再勉強都要做,否則根本不可能進入咒乘道。

等諸大義」的意思是,以佛身為所緣修奢摩他,由於有以上多種必要性與好處,所以應以佛身為所緣而修。

※  重點整理:
  • 修習奢摩他可以選擇任何所緣,但對於妄念特別多的人,以呼吸為所緣是最為重要的方法,且在加行時必須修習。
  • 以佛身為所緣修習,能同時達到修止與累積福德的雙重功效,這是智者的選擇。若能清晰穩固地觀想,更能增進禮敬、供養等功德。
  • 臨終時若能憶念佛,因業力與欲求的作用,很大機會不墮惡道,來世會往生到有佛之處。
  • 憶念佛所累積的福德極大,即使是一剎那的觀想,也超過供養眾多阿羅漢的功德。這種說法雖難以理解,但可先依佛說建立信心。
  • 對於想修習密乘的人來說,以佛身為所緣特別重要,因為這是修習本尊瑜伽的基礎,是進入密乘道必經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