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課【修止正行】心住所緣之時:修止所緣(二)

【原文】如《三摩地王經》云:「如黃金色身,莊嚴世間怙,應於彼所緣,菩薩住其心。」應如此說作所緣境。又此有二:一由心新造、二觀想原本即住於前。後者易生信心,且與共乘相順,故應如彼而修。

《三摩地王經》說到以佛身為所緣修奢摩他的方法,其中分二。第一個方法在密乘也有提到,觀想在什麼都沒有的虛空中,生起本尊身,第二個方法則是想著這佛身本來就有。其中,用第二個方法比較容易生起信心,第一個方法會讓人覺得那是自己製造出來的,所以用第二個方法,想著真佛其實一直就在那裡,這對於生起信心較有幫助。

【原文】先求其心執何所緣:應尋一尊若畫若鑄善妙之大師像,數數瞻仰,記取其相,令現於心,並作串習;或由上師詳示,思維所聞之義,令其呈現意中,以此尋求所緣。又所緣境並非現為畫、鑄等像,應學令現真佛之相。

首先,應確定要修的所緣,不可以今天修一種、明天換一種;若以佛身像為所緣,不可以今天觀想金色的、明天觀想紅色的;若以同一身色為所緣,不可以今天觀想形狀大的、明天觀想形狀小的。所緣的佛身大小、顏色等,在一開始時就要確定。確定的方法是:一再觀視或畫或鑄的佛身像,把它的樣子在內心裡確定清楚。

建立所緣時,靠的是意識,「一再觀視」則是讓意識容易顯現出所緣的助緣。另一種方式是,依著所聽到的對佛身像的描述,身形如何、色身如何、手放的位置……等,聽過之後在心中作意。

要注意的是,在心中顯現的佛身像,並不是就等於外在的繪像或鑄像,而是要像真正的佛。例如,若你是靠著一再觀視唐卡而顯現佛身,則你內心顯現出的這個所緣不應該是平面的;若你觀視的是銅鑄的佛像,則你內心顯現的這個所緣不應該是銅的。所觀視的佛像就像譬喻,只是藉著譬喻,讓我們比較容易在心中顯現佛身的身色、外形,若心中顯現的所緣跟譬喻一模一樣,那就不對了。這就是文中說的「又所緣境並非現為畫、鑄等像,應學令現真佛之相。」。

【原文】說置像於前,以眼注視而修。智軍論師破此,極為合理,因三摩地非於根知中修,而於意知中修,故三摩地之直接所緣即是意知之直接境,須於彼境攝持心故;又如前說,須緣所緣境之義總或影像故。

有人說,修的方法是眼睛看著佛像修,但這是錯的。理由是:三摩地並不是以根識成辦,而是以意識成辦,要以在意識上顯現的所緣而修。觀視外在的佛像,目的是為了能好好地如此修,所以才在所緣還沒完全確認之前,觀視外在的佛像;一旦確認所緣,正修時,是以在分別心上顯現的佛身為所緣去修,而不是修在根識上顯現的所緣。「又如前說」的「前」,是之前在辨識奢摩他與毗婆舍那時說過,所緣是「影像」,影像指的是「在內心顯現的」,而不是就是外在的對境。

【原文】身相有粗、細二分,餘處有說先緣粗分,待彼堅固,後緣細分;於感受上,亦是粗分較易現起,故須先從粗相依次作為所緣。

這裡的「餘處有說」指的可能是密續的說法。分別心不一定能把對境的樣子完全顯現出來,以緣佛身像而修為例,不必一開始就要求自己把佛身像的樣子,完全一五一十地顯現在分別心上。在最開始修時,若只能緣想出一頭、二手、雙足結跏趺坐的粗分佛身像,要暫時以此為滿足,就以這樣的佛身像為所緣而修,設法讓心穩固地安住其上。穩固之後,再稍微去觀察佛像的細節,例如在佛面上有這樣的眼、鼻等,讓所緣變得細一點。

若不按照這個次第,在最初就觀修所緣境細分的行相,雖然一一細想會讓所緣境變得清楚,但初學者沒有能力讓心安住在這樣的所緣境上。所以,一開始只要有粗略的、大概的、整體的模糊影像就好,就算不很清楚也沒關係,先設法讓心可以安住在這樣的所緣境上;等到心可以穩固地安住在粗分所緣上不會亂跑,再試著讓這個所緣境更清楚些,此即文中說的「先緣粗分,待彼堅固,後緣細分」。修定修到很好很清楚時,對於所緣境的細節會很清晰,甚至連毛細孔都會清楚得像親眼見到一般。但在開始時,要用很粗分的行相做為所緣境。

※  重點整理:
  • 《三摩地王經》提出兩種觀想方法:心新造與觀想本有。建議採用後者(觀想佛本來存在),因為較易生起信心,也與共乘相順。
  • 選定所緣時必須固定,不能隨意改變佛像的大小、顏色等特徵。可通過反覆觀察實體佛像,或依據上師描述來建立心中影像。
  • 觀修時的所緣不應執著於外在佛像的物質形態(如平面唐卡或銅像),而應轉化為真實佛陀的形象。這是意識層面的修持。
  • 修習時不應依靠眼根識來觀修外在佛像,而是要在意識中建立並安住於所緣境,這才是三摩地的正確修法。
  • 觀修應遵循從粗到細的次第:先以粗略輪廓(如頭、手、坐姿)為所緣待心安住,待穩固後再逐步觀修細節(如面部特徵),這樣較易成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