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目錄
CATEGORIES
-
主要課程
- 2006《略論》奢摩他
- 2007加行六法
- 2007四聖諦初探
-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
- 2008前後世
- 2008業果
- 2008道次第概說
- 2008依師軌理
- 2008四聖諦再探
- 2009隨念佛功德
-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
- 2011宗義-外道與毗婆沙宗
-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
- 2012功德之本頌
- 2013慈愛的實修
- 2014釋量論第二品
- 2015中觀見地
- 2016緣起見無害行
- 2016《現觀》四聖諦
- 2016三主要道
- 2017如意牟尼夢語
- 2017四法印(汪傑格西)
- 2017四法印(悲桑格西)
- 2017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上)
- 2018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下)
- 2018空性概說
- 2019父母瑜伽
- 2022空性自習指導
- 2023給病中的你
- 開示彙編
- 主題釋疑
- 請問悲桑老師
- 請法團析釋
- 經論選讀
- 好文選讀
- 演講、談話與請益集
第17課【修止正行】心住所緣之時:修止所緣(四)
【原文】若修密法本尊瑜伽之時,則本尊相定須清晰,故未現起清晰相前,以多方便令彼顯現;然於此處,若難現起本尊之相,可於前說任一所緣,或於了知實性見上攝持其心,以此修三摩地亦可,因於此處主要目的即修止故。
這段話之前說過。在修止時,若以本尊相做為所緣,但努力幾天都行不通,可以更換所緣;但如果你以本尊行相為所緣修密咒本尊瑜伽,再難還是要繼續努力,不能更換所緣,因為若你換掉這個所緣,就無法繼續進行密乘的實修。若單純只是要修止,不一定要觀修佛像。所以,若努力了好幾天,依舊完全無法觀修起佛身像,可以更換所緣。
同樣地,在確認什麼是空性的情況下,也可以用空性為所緣修止。由於此處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修止,雖然以佛像為所緣可以產生很多其他的好處,所以最好能以佛像為所緣;但若做不到,發現自己無法以佛像為所緣修止,但有能力用樹木為所緣修止,就可以用樹木為所緣去修。一旦修成了止,那時更換所緣而修就沒有關係了。
以上關於「修止所緣」的內容,初學奢摩他的人一定要知道,包括:確定所緣;確定之後若只能顯現出粗分的行相,應該先以此為滿足,就以這個行相去修止;修的過程中,若顯現出與本來計畫的行相不一樣,例如顏色、形狀等有一些不同的變化,此時心不可隨轉,要照著本來決定的形狀、顏色、大小等去修。
關於所緣佛身像的大小,本書並沒有特別講。我記得曾有師長這樣講過:如果你的目標是希望心變得更穩定、希望未來可以修止,則你可以觀修大的佛身像。這樣做可以幫助你的心更穩定,也可以帶來其他的好處,而且未來也有助於你修止。但若你是刻意要修止,決心在三到六個月裡修成功,以大的佛身像為所緣應該會修不起來;應該以很小、很堅硬的佛身像為所緣,才能修成具量的止。
以密咒乘觀修本尊瑜伽來說,以大的佛身像為所緣,則修止過程中要經過的九住心,差不多到第八、第九住心,全部都可以成辦;但到了接著要成辦的輕安之樂,必須再以小的、很堅硬的佛身像為所緣才行。因此,有師長說:「若修成具量的止是你的目標,就要以很小、很細緻的所緣去修,所以,若以佛身像為所緣而修,就要以很小的佛身像去修。」或者先以大的佛身像為所緣,等到心變得很穩定之後,為了生起輕安,此時把所緣換成小而細緻的佛身像,我想這應該是可以的。總之,我記得曾經有師長說過,在所緣境的選擇上,若是以獲得輕安為目標,必須選擇小的所緣。
問:練習修止時,因為分不清楚自己在使用的是眼識還是意識,所以,我在看清楚佛像後閉眼睛修,是不是比較好的方法?
答:對初學者而言,閉上眼睛可以讓所緣境變得清楚些,睜著眼睛似乎就無法清楚地觀想。所以,如果你真的沒有辦法克服,暫時上來說,應該可以閉上眼睛;不過一般並不建議閉上眼睛修。睜開眼睛修,雖然一開始有點困難,但經過一再思惟與練習,所緣境在心中的顯現會愈來愈清楚,此時你就不會那麼在乎眼睛看到的外境。眼睛雖然張開,但你的心不會跟著你看到的東西跑,這樣的經驗其實我們都有。在很專注地想著某件事情時,別人以為你在看著前方,但其實你根本視而不見,即使有人走過也不知道;或者你在聽音樂,同時手裡拿著書好像在看的樣子,但若音樂很吸引你,心完全跟著旋律跑掉,那時就算眼睛盯著書,但你其實不知道書上到底寫了什麼。
修止時眼睛不要睜太開,但也不要完全閉上。否則,豈不是變成要戴上眼罩、耳罩才能修的人?不閉眼,照著書裡說的方法去修,雖然一開始會有點困難,但只要經常練習,慢慢就能做到。
※ 重點摘要:
這段話之前說過。在修止時,若以本尊相做為所緣,但努力幾天都行不通,可以更換所緣;但如果你以本尊行相為所緣修密咒本尊瑜伽,再難還是要繼續努力,不能更換所緣,因為若你換掉這個所緣,就無法繼續進行密乘的實修。若單純只是要修止,不一定要觀修佛像。所以,若努力了好幾天,依舊完全無法觀修起佛身像,可以更換所緣。
同樣地,在確認什麼是空性的情況下,也可以用空性為所緣修止。由於此處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修止,雖然以佛像為所緣可以產生很多其他的好處,所以最好能以佛像為所緣;但若做不到,發現自己無法以佛像為所緣修止,但有能力用樹木為所緣修止,就可以用樹木為所緣去修。一旦修成了止,那時更換所緣而修就沒有關係了。
以上關於「修止所緣」的內容,初學奢摩他的人一定要知道,包括:確定所緣;確定之後若只能顯現出粗分的行相,應該先以此為滿足,就以這個行相去修止;修的過程中,若顯現出與本來計畫的行相不一樣,例如顏色、形狀等有一些不同的變化,此時心不可隨轉,要照著本來決定的形狀、顏色、大小等去修。
關於所緣佛身像的大小,本書並沒有特別講。我記得曾有師長這樣講過:如果你的目標是希望心變得更穩定、希望未來可以修止,則你可以觀修大的佛身像。這樣做可以幫助你的心更穩定,也可以帶來其他的好處,而且未來也有助於你修止。但若你是刻意要修止,決心在三到六個月裡修成功,以大的佛身像為所緣應該會修不起來;應該以很小、很堅硬的佛身像為所緣,才能修成具量的止。
以密咒乘觀修本尊瑜伽來說,以大的佛身像為所緣,則修止過程中要經過的九住心,差不多到第八、第九住心,全部都可以成辦;但到了接著要成辦的輕安之樂,必須再以小的、很堅硬的佛身像為所緣才行。因此,有師長說:「若修成具量的止是你的目標,就要以很小、很細緻的所緣去修,所以,若以佛身像為所緣而修,就要以很小的佛身像去修。」或者先以大的佛身像為所緣,等到心變得很穩定之後,為了生起輕安,此時把所緣換成小而細緻的佛身像,我想這應該是可以的。總之,我記得曾經有師長說過,在所緣境的選擇上,若是以獲得輕安為目標,必須選擇小的所緣。
問:練習修止時,因為分不清楚自己在使用的是眼識還是意識,所以,我在看清楚佛像後閉眼睛修,是不是比較好的方法?
答:對初學者而言,閉上眼睛可以讓所緣境變得清楚些,睜著眼睛似乎就無法清楚地觀想。所以,如果你真的沒有辦法克服,暫時上來說,應該可以閉上眼睛;不過一般並不建議閉上眼睛修。睜開眼睛修,雖然一開始有點困難,但經過一再思惟與練習,所緣境在心中的顯現會愈來愈清楚,此時你就不會那麼在乎眼睛看到的外境。眼睛雖然張開,但你的心不會跟著你看到的東西跑,這樣的經驗其實我們都有。在很專注地想著某件事情時,別人以為你在看著前方,但其實你根本視而不見,即使有人走過也不知道;或者你在聽音樂,同時手裡拿著書好像在看的樣子,但若音樂很吸引你,心完全跟著旋律跑掉,那時就算眼睛盯著書,但你其實不知道書上到底寫了什麼。
修止時眼睛不要睜太開,但也不要完全閉上。否則,豈不是變成要戴上眼罩、耳罩才能修的人?不閉眼,照著書裡說的方法去修,雖然一開始會有點困難,但只要經常練習,慢慢就能做到。
※ 重點摘要:
- 修止與修密法的要求不同:修密法本尊瑜伽時,必須堅持使用本尊相為所緣且要清晰;單純修止則可靈活選擇所緣,包括空性、樹木等,重點在於能否安住。
- 佛身像大小的選擇有講究:若只為穩定心念可選大像,但若要在短期內修成止,應選小而堅硬的佛像。特別是要成就輕安時,小而細緻的所緣更為重要。
- 修止時應該睜眼而非閉眼:雖然初學者閉眼可能較易觀想清楚,但應培養睜眼修習的能力。眼睛不要全開也不要全閉,透過練習可以達到視而不見的境界。
- 修習過程中,若已確立所緣,即使只能顯現粗略行相也應以此為足。當出現與原定不符的顯現時(如顏色、形狀改變),不應隨之改變。
- 成就止後,可以更換所緣。重點是要按照個人的能力和修習目標來選擇適合的所緣,避免在修習過程中頻繁更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