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課【修止正行】心住所緣之時:心如何住(一)立無過軌(下)

【原文】有人於此另加「安樂」而成三者;餘者又加「澄淨」,共說為四。其所立之澄淨有二:一、有境之澄淨,較於無雲日光照射注滿淨水之無垢玻璃器中,其心尤為澄淨。二、境之澄淨,於心現起柱等相時,乃至彼等之極微塵似能細數。然此二者,皆由斷除細分沉沒,引生具力明分所生,故為初者,不須別說;舒適行相喜樂感受,雖是此處修定之果,然與第一靜慮近分所攝之定不相應故,於此不列。

自宗認為三摩地的特點是具力明分與住分這兩者,但有人認為,應該再加上「安樂」這第三個特點。這裡的安樂指的是「輕安」,亦即當三摩地生起時產生的輕安。此外,還有人認為應再加上「澄淨」這第四個特點。那麼,他宗另外添加的這兩項,到底要不要算是三摩地的特質呢?

宗喀巴大師的看法是,澄淨分為兩種,一,是能緣境的心的澄淨,二,所緣境顯現得很清楚的澄淨。第一種澄淨,「有境之澄淨,較於無雲日光照射注滿淨水之無垢玻璃器中,其心尤為澄淨。」這段文意並不難,就像乾淨的水裝在乾淨的容器,在陽光照射中,看起來非常清澄,以這個喻說明心識的澄淨。第二種澄淨,「境之澄淨,於心現起柱等相時,乃至彼等之極微塵似能細數。」它的意思就像之前曾講過的,當這個境在心中顯現時,非常非常清楚,連每一個小的細節都有很清楚的顯現。一般而言,一旦獲得真正的三摩地時,輕安與澄淨自然就會產生。

然此二者,皆由斷除細分沉沒,引生具力明分所生,故為初者,不須別說。」    事實上,當細微的沉沒斷盡之後,心識既清澄又有力,心非常專注於某一個所緣境之時,這兩種澄淨自然就會產生,所以它包含在第一個特質中,不必另立為第三項。

至於他宗說的,三摩地的特質應該再加上「安樂」這一項,宗大師的看法又是如何呢?「舒適行相喜樂感受,雖是此處修定之果,然與第一靜慮近分所攝之定不相應故,於此不列。」修三摩地成辦了奢摩他,會獲得「輕安」這種樂,身會安樂,心也會安樂。在獲得奢摩他(止)之後,要去修毗缽舍那(觀)。止觀二者非常重要,無論你透過何種道路對治煩惱,只要少了止觀,都無路可走。止觀二者,是斷除一切煩惱之道不可或缺的基礎。

一個尚未證空性、但已獲得止觀的人,他如果接著去修空性,這樣做,可以把煩惱與其種子連根拔除,這是一種走法,此外,還有一些其他的走法。其中一種是去獲得「第一靜慮」。在獲得止觀之後,知道對欲界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五妙欲生貪,會讓自己不快樂。對於我們這樣的普通人,會讓我們不快樂的原因都是它們(對五妙欲的貪)。雖然最根本的因是實執,但是,就暫時的情況來說,使得我們不快樂、促使我們去造惡業的原因,全都是對五妙欲的貪。以擁有止觀證量的心識,思惟對五妙欲生貪的過患,想著「若息除欲貪該多好」,把息除欲貪而有的寧和──有點像是滅諦那般──視為功德,覺得它非常珍貴重要。在有止觀證量的狀態中,做愈多這樣的思惟,便會生起所謂「七作意」,此時,對五妙欲的貪就好像斷除一樣。但其實並未斷除,因為它們的根本還在;但就暫時來看,跟斷除的樣子很類似,因為此時無論他看到什麼,都不會生起貪瞋。達到這種狀態的人,這輩子死後的下一生不會投生三惡趣,也不會投生為欲界的人或天。

不是只有人會對欲界的色聲香味觸產生貪心,天人也會。欲界的天人,除了在經濟的富裕程度與身形好壞等方面與人不同之外,其他的都跟人一樣,同樣都在受用五妙欲。欲界天一共有六層,若達到剛才講的那種狀態,不會投生到欲界的任何一種。那麼,他會去哪裡呢?在印度教等外道的看法裡,有人主張這種人獲得解脫;但在佛教的看法裡,這種人會投生到三界中的色界。色界又分為第一到第四靜慮,這種人會投生到其中的第一靜慮。

到了第一靜慮之後,還是會生起煩惱,他再看到這煩惱的過患,而後在止觀雙運的狀態中,內心視第一靜慮的煩惱為過患,視第二靜慮為功德,如此而到第二靜慮;同樣地,到第二靜慮後仍有煩惱,他再在止觀雙運中,視第二靜慮的煩惱為過患,視第三靜慮為功德,如此而到第三靜慮;到第三靜慮後仍有煩惱,他再在止觀雙運中,視第三靜慮的煩惱為過患,視第四靜慮為功德,如此而到第四靜慮。到了第四靜慮後,他發現只要看到色,只要內心顯現了色的行相,都會有一種不寂靜。對他而言,一般的樂已變得非常粗糙,而他對於內心寧和的要求也愈來愈高,由於發現只要看見色,內心就會有一種不寂靜,所以他遮止心上色的顯現,去修就像天空一樣「空朗」的顯現。他本來就有止觀雙運的三摩地,在這樣的狀態中,讓「空朗」的作意起現行,一切色的顯現隱沒,心續中生起這樣的三摩地。這個人死後,他再投生之處沒有色,於是投生到無色界的「空無邊處」。

到了空無邊處之後,發現以天空為所緣境,內心仍有不寂靜,他認為所有的外境都不可做為內心作意的對境,如此入定,那時對他而言,除了自己的意識之外,似乎沒有別的了,如此進入無色界的「識無邊處」。而後,他再發現,雖然只顯現了意識,但只要有顯現就有不寂靜,如此入定,而進入無色界的「無所有處」。在此之上還有「有頂天」,那是無色界的「非想非非想處」。但到底什麼是「非想非非想」,我只能在名詞上照著複誦,內心很難理解那到底是什麼。
總之,在這樣的修習中,內心的寧和愈來愈大。但在佛教看來,即便修到那種程度,依舊會往下衰退,因為輪迴的根本並未斷除。

解釋以上那些,主要是想說明:到了第一靜慮,三摩地起現行之時,不會有內心的喜樂。內心喜樂的感受與三摩地不會同時有,尤其是到第四靜慮時,不會有任何樂受,包括身體與內心的樂都是如此,只有捨受。

不過,如果不理解什麼是寧和、寂靜之樂,可能會想:修到那種程度,就沒有快樂可言了,好像會變得很無聊的樣子。我們對於粗分的欲樂太過耽著了。

宗大師認為,把「安樂」列為三摩地的特質並不妥,理由是:雖然在初得三摩地時會有安樂的感受,但不是所有的三摩地都有這一項特點,所以不宜列入。總之,他宗認為應該再補充「安樂」與「澄淨」這兩項特質,宗大師認為都不必列,因為前者沒必要,後者不周遍,所以,三摩地的特質,既一定要有且周遍的是「一、心極清晰,具有具力明分。二、專注所緣,無有分別,具有住分。」。

【原文】「沉沒」能障顯現如此具力明分;「掉舉」能障專注、無有分別,是故沉掉二者乃修清淨三摩地之最大阻礙,原因即此。是故,若不善加明辨粗、細沉掉,或不了知滅除彼二清淨修定之理,尚且不能生奢摩他,況云毗婆舍那?故求三摩地之智者,應當善巧此諸道理。沉掉二者,是修奢摩他之違緣,明辨違緣與正滅除之理,將於後說,故此先說成辦奢摩他之順緣──引生妙三摩地之理。

具力的明分,意思是既清楚又很伶俐,會阻礙它們產生的障礙是「沉」;專一的無分別,會阻礙它產生的障礙是「掉」。由於三摩地必須具備兩個特質,而沉與掉會障礙這兩個特質的產生,所以沉與掉是是修清淨三摩地最大的障礙。

沉有粗細之分,其中細分沉沒的辨識非常困難,甚至,把細分沉沒誤以為就是清淨三摩地者大有人在。不只沉有粗細之分,掉也是如此,細分的沉沒與掉舉,都是應該要辨識清楚的。不只要能清楚辨識,還要明白遮止的方法,否則遑論要生起毗缽舍那,連奢摩他都不可能生起。所以說「求三摩地之智者,應當善巧此諸道理」。

關於辨識沉掉,以及消除它們的方法,之後會再說明;此處要說的是成辦三摩地的順緣,說明生起三摩地的方法。

※  重點摘要:
  • 有人主張三摩地除了明分和住分外,還應加入「安樂」和「澄淨」兩個特質。
  • 宗大師認為,澄淨分為「有境之澄淨」(心的清澄)和「境之澄淨」(所緣境顯現清楚),但這兩種澄淨都包含在明分中,無需另立。
  • 宗大師認為,「安樂」雖是修定所得之果,但因與第一靜慮近分定不相應,故不列為必要特質。
  • 修行者通過止觀雙運可逐步提升,從欲界到色界四靜慮,再到無色界的四處(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、非想非非想處)。
  • 沉掉是修清淨三摩地最大的障礙:沉障礙明分,掉障礙住分,必須能辨識粗細沉掉並懂得對治方法,才能生起奢摩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