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目錄
CATEGORIES
-
主要課程
- 2006《略論》奢摩他
- 2007加行六法
- 2007四聖諦初探
-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
- 2008前後世
- 2008業果
- 2008道次第概說
- 2008依師軌理
- 2008四聖諦再探
- 2009隨念佛功德
-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
- 2011宗義-外道與毗婆沙宗
-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
- 2012功德之本頌
- 2013慈愛的實修
- 2014釋量論第二品
- 2015中觀見地
- 2016緣起見無害行
- 2016《現觀》四聖諦
- 2016三主要道
- 2017如意牟尼夢語
- 2017四法印(汪傑格西)
- 2017四法印(悲桑格西)
- 2017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上)
- 2018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下)
- 2018空性概說
- 2019父母瑜伽
- 2022空性自習指導
- 2023給病中的你
- 開示彙編
- 主題釋疑
- 請問悲桑老師
- 請法團析釋
- 經論選讀
- 好文選讀
- 演講、談話與請益集
第3課-道次第整體修行架構
以下說明道次第整體的修行架構。無論大家暫時能不能理解,希望至少能夠熟記。
整個道次第的第一個項目是依師軌理,內容談的是師生關係;接著是暇滿義大難得,說明人身為何重要與如何難得;再來是死亡無常,說明我們一定會死、何時死不一定、死時除了法其他的都沒有幫助;接著是三惡趣苦,說明此生死亡之後一定會有來世,來世的投生處只有善趣與惡趣兩種選擇,如果投生惡趣,將遭遇難以忍受的痛苦;接著是皈依,說明我們目前的處境,只有三寶有能力救怙我們;接著是業果,說明三寶救怙我們的方式,是靠著教導我們如理取捨業果之理。以上六項都是要觀修的內容,前兩項(依師軌理、暇滿義大難得)屬於道前基礎,後四項(死亡無常、三惡趣苦、皈依、業果)屬於共下士道。
其次是共中士道,從這個階段開始進入四聖諦。首先是思惟苦諦,說明就算投生到人天善趣,本質依舊是苦。觀修苦諦後,接著思惟集諦,說明苦是由業與煩惱而來,兩者之中以煩惱為主,而煩惱的根本是我執。苦諦與集諦兩個項目,若用較廣的方式思惟,則是思惟十二緣起。這兩種思惟方式只有廣略的差別,內容則完全相同。在這之後是學習三學,說明由於認識到苦的根本是我執,要除苦就必須脫離我執,脫離的方法是學習戒定慧三學。以上三項(思惟苦諦、思惟集諦、學習三學)屬於共中士道。
最後是上士道。從佛法說的大慈心與大悲心,可以引生出菩提心。菩提心既可稱為慈悲菩提心,也可稱為具慈悲根本的菩提心。上士道的科目裡,首先講的是生起菩提心。產生菩提心的方法有兩個:七因果教授、自他等換教授,透過這兩種修心教授生起菩提心。生起菩提心之後,就是實修六度。以上這兩項(生起菩提心、實修六度)屬於上士道。
上士道的內容看起來只有兩項,但若把六度最後兩度靜慮度與智慧度單獨列舉出來,仔細說明其中的修行方式,就分別成為奢摩他與毗缽舍那兩個科目。其中,在毗缽舍那這個科目裡,談的並不是一般的觀,而是以空性為所緣去修觀,所以還會從這裡延伸出去,廣泛解釋空性的道理。
道次第廣為人知的內容,一般就只說到這裡而已。之後的路又是什麼呢?若以道路做比喻,道次第這段路就像是鄉間小路。身在鄉下的我們,要到達佛果這個大城市,首先必須先把車開上鄉間小路,然後連接上平坦的大公路,最後才能抵達目的地。
我們現在的位置是在鄉村田野間、準備要上這條鄉間小路;透過學習上述道次第的內容,一旦生起菩提心、證空性,就是上了公路!上了公路後要學習的內容,在道次第論典裡沒有多講,但在大經論裡則說得非常清楚仔細,包括如何進入資糧道、加行道、見道、修道、無學道等五道,如何獲得佛果位,以及成佛之後具備哪些特質等等。因為這些內容在現觀等大論典裡講得非常仔細,所以在道次第論典中就沒有仔細講。
我們現在是處在最辛苦的階段,不過,所謂辛苦,指的不是為了懂得知識要付出很多努力,而是指在鄉間小路上要經歷的辛苦。一旦生起真正的菩提心與證空慧、開上了平坦的公路,那時就好像進入自動駕駛模式,在不特別費力的狀況就能累積資糧、淨除業障,即使心力弱了、生起慢心與貪心,反而能成為道途的助力。但我們現在還在鄉下,所以會比較辛苦些。
※ 摘要:
道前基礎與共下士道
整個道次第的第一個項目是依師軌理,內容談的是師生關係;接著是暇滿義大難得,說明人身為何重要與如何難得;再來是死亡無常,說明我們一定會死、何時死不一定、死時除了法其他的都沒有幫助;接著是三惡趣苦,說明此生死亡之後一定會有來世,來世的投生處只有善趣與惡趣兩種選擇,如果投生惡趣,將遭遇難以忍受的痛苦;接著是皈依,說明我們目前的處境,只有三寶有能力救怙我們;接著是業果,說明三寶救怙我們的方式,是靠著教導我們如理取捨業果之理。以上六項都是要觀修的內容,前兩項(依師軌理、暇滿義大難得)屬於道前基礎,後四項(死亡無常、三惡趣苦、皈依、業果)屬於共下士道。
共中士道
其次是共中士道,從這個階段開始進入四聖諦。首先是思惟苦諦,說明就算投生到人天善趣,本質依舊是苦。觀修苦諦後,接著思惟集諦,說明苦是由業與煩惱而來,兩者之中以煩惱為主,而煩惱的根本是我執。苦諦與集諦兩個項目,若用較廣的方式思惟,則是思惟十二緣起。這兩種思惟方式只有廣略的差別,內容則完全相同。在這之後是學習三學,說明由於認識到苦的根本是我執,要除苦就必須脫離我執,脫離的方法是學習戒定慧三學。以上三項(思惟苦諦、思惟集諦、學習三學)屬於共中士道。
上士道
最後是上士道。從佛法說的大慈心與大悲心,可以引生出菩提心。菩提心既可稱為慈悲菩提心,也可稱為具慈悲根本的菩提心。上士道的科目裡,首先講的是生起菩提心。產生菩提心的方法有兩個:七因果教授、自他等換教授,透過這兩種修心教授生起菩提心。生起菩提心之後,就是實修六度。以上這兩項(生起菩提心、實修六度)屬於上士道。
上士道的內容看起來只有兩項,但若把六度最後兩度靜慮度與智慧度單獨列舉出來,仔細說明其中的修行方式,就分別成為奢摩他與毗缽舍那兩個科目。其中,在毗缽舍那這個科目裡,談的並不是一般的觀,而是以空性為所緣去修觀,所以還會從這裡延伸出去,廣泛解釋空性的道理。
道次第廣為人知的內容,一般就只說到這裡而已。之後的路又是什麼呢?若以道路做比喻,道次第這段路就像是鄉間小路。身在鄉下的我們,要到達佛果這個大城市,首先必須先把車開上鄉間小路,然後連接上平坦的大公路,最後才能抵達目的地。
我們現在的位置是在鄉村田野間、準備要上這條鄉間小路;透過學習上述道次第的內容,一旦生起菩提心、證空性,就是上了公路!上了公路後要學習的內容,在道次第論典裡沒有多講,但在大經論裡則說得非常清楚仔細,包括如何進入資糧道、加行道、見道、修道、無學道等五道,如何獲得佛果位,以及成佛之後具備哪些特質等等。因為這些內容在現觀等大論典裡講得非常仔細,所以在道次第論典中就沒有仔細講。
我們現在是處在最辛苦的階段,不過,所謂辛苦,指的不是為了懂得知識要付出很多努力,而是指在鄉間小路上要經歷的辛苦。一旦生起真正的菩提心與證空慧、開上了平坦的公路,那時就好像進入自動駕駛模式,在不特別費力的狀況就能累積資糧、淨除業障,即使心力弱了、生起慢心與貪心,反而能成為道途的助力。但我們現在還在鄉下,所以會比較辛苦些。
※ 摘要:
- 道前基礎的科目:依師軌理、暇滿義大難得。
- 共下士道的科目:死亡無常、三惡趣苦、皈依、業果。
- 共中士道的科目:思惟苦諦、思惟集諦、學習三學。
- 上士道的科目:生起菩提心、實修六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