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課-中士道概說(上)

中士道分為兩大部份,一是生起希求解脫之心,二是獲得解脫的方法。第一個部份主要是透過思惟苦諦與集諦、認識解脫,從而生起想要解脫的心。第二個部份說明獲得解脫的方法是戒定慧三學,此外還要了解安立三學的理由,以及三學的數量與次第決定之理。

一、生起希求解脫之心

 

(一)生起希求解脫之心的方法


1 思惟苦諦

這個部份以《廣論》的內容來說,可以從思惟八苦、六苦、三苦等方式實修。這些思惟最後共同要達到的目標,都是認識行苦。要認識行苦,必須有一點經論基礎,所以必須學習。認識行苦、真正知道行苦是苦之後,才會生起想要脫離它的心,所以要去思惟行苦是苦的道理。

2 思惟集諦

所謂的輪迴不是外在的某個地方,而是由業與煩惱產生的蘊體,也就是有漏近取蘊,這是平常的說法;有時從某種理解方式來說,用「拿取蘊體」這種說法似乎更好。拿取蘊體,就是輪迴。

由業與煩惱形成的蘊體是輪迴,這是一般的說法;相較之下,「因為業與煩惱而去拿蘊體,這就是輪迴」這種說法可以引發更深的理解。「拿蘊體」是什麼意思?概略地說,來自前世的心識進入了父精母血,父精母血形成我的身體。以我來說,在今生還活著的這段期間裡,我的心識與這個身體有關係,我的心識被綁在這個身體裡。被綁的期間裡,只要心與身的關係還在的一天,在這個身體上發生的任何事情,我的心就必須領受。這也是為什麼才會用被綁住、被束縛這些字眼來描述輪迴。是誰綁的呢?是業與貪。所謂的解脫,是從這樣的束縛解脫。

這個部份如果要仔細學,就必須學習四聖諦,現在只能做概略介紹。總之,認識苦諦之後,生起解脫的希求,接著探尋苦的來源,苦從業而來,業從煩惱產生,一切煩惱從我執產生。以上這些內容,不要只是嘴上說說,要真正透過理由去認識,直到確認它們為真之前,都要一直去學習、思惟、觀修。這樣做就是在觀修集諦,或說觀修輪迴流轉次第。

苦的根源是我執,而我執是否能被根除?要回答這個回題,必須思考我執是否顛倒?是否有我?透過研究確認沒有我,知道我執是錯誤的心識。由於我執是錯的,表示只要正確清淨的心愈增長、證無我慧愈進步,我執就會愈來愈小,最後完全根除。就像對某個人的慈愛心愈強,對他的嗔心就會愈來愈小;同樣的,證無我慧的力道愈強,我執的力量就會愈小,最後可以完全消除我執。一旦我執消除,由之而產生的煩惱與業就會跟著消除,業盡而苦盡。由於知道完全消除一切苦是可能的,確定了這件事情,才會決心要獲得這樣的解脫。

思惟了苦諦、但還沒思惟集諦之前,雖然也會覺得,若能從苦中解脫該有多好,但因為不知到底能不能解脫,就不會生起追求的決心;思惟苦諦後,接著思惟集諦流轉次第,明白我執可以被消除,確定解脫是一件辦得到的事。由於明白若不解脫會很慘,只要設法就能解脫,生起這樣的確信,就會決心獲得解脫。由此可知,真正認識解脫,是生起希求解脫之心的方法,因此而說思惟苦諦與集諦是生起希求解脫之心的方法。

以下這個例子,不確定是否恰當,各位聽聽看。口很渴卻又找不到水喝時,心裡會一直想「若能有水喝該多好」,而且這種想法如影隨行,不會只想一下就消失。就算你正在跟人說話,心的一角還是會繼續想「何時可以喝到水啊」。同樣的,當想要解脫的心不分日夜都在影響你,無論何時你心裡都在想著「何時能解脫啊!何時能完全消除我執啊!」到了這種程度,無論何時、無論有沒有在思考,甚至在夢中很自然地想著何時才能解脫,那就是生起出離心了。當你為了自己一人追求解脫的心達到這種程度時,就進入了小乘資糧道。

 

(二)生起希求解脫之心的重要性


我們可能覺得生起希求心只是前行,成辦所求的方法似乎才算是正行。然而事實上,生起希求心非常重要。設法努力生起希求心吧!一旦成了,其他的都會自然產生;若希求心不強,就算知道方法,也去做了,依舊不會有確實的成果。

以出家受戒來說,在沒有出離心的情況下持戒會很辛苦,即便只是小小的辛苦也沒有心力承受,要不就變得很悶想不開,甚至會感到後悔,想著早知道不要受戒該多好!反之,若生起了出離心,持戒對他而言根本一點都不辛苦,遇到困難時反而會更堅定、更歡喜。所以,雖然生起希求心是前行,但它是非常重要的前行。所以,我們要在生起希求心的方法上努力,這是最重要的。

若沒有認識解脫、生起希求解脫的心,則你做的一切實修,包括修止甚至修到得神通,都沒有沾到解脫的邊,因為你所做的並不是解脫之因。有些人學佛只想追求新鮮與奇異,只要是稀奇的就行了。例如看到某位上師在天上飛,大概就會去皈依這位上師了。我們都可能會犯這種錯。但仔細想一想,會飛為什麼能成為值得皈依的理由呢?如果解脫要靠著一位能飛天的人帶領還有話說,不過如果他的用處只是帶著你飛到天上,那搭直昇機就可以了,如此一來,何不皈依直昇機、皈依製造飛機的人?

飛天遁地哪裡有什麼了不起?能真正開示無我道理的師長,才是值得我們皈依的對象。若你真正理解佛法的核心,就會做這樣的選擇。然而,很多人學佛似乎只在追求異象,當學法、打坐後產生了奇怪的感覺或現象,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、很滿意。然而,真正的法並不是這樣。真正的法是去尋找苦的根本,透過四聖諦,明白苦可以完全被消除。一旦你真的明白這種作法,你就會變得不一樣。

這樣的改變,有在我身上發生一點點。我也曾經犯過類似的錯誤,聽說某位師長能變化神通、有預知能力,就會對他產生信心,但近年我已經有點不同了。在我心裡,師長對我深恩重大,因為他為我開示無我的道理;若沒有遇到師長,我根本不可能獲得現在對於無我的理解,別說是理解了,連無我二字恐怕都聽不懂。當我心裡產生這樣的體會,就會特別感覺到自己與師長的心非常靠近,心裡常常想念師長。雖然我並沒有證得空性,但是我已有一些改變。

要產生改變,就必須明白佛法的運作方式。總之,若沒有透過認識解脫而生起希求心,則連解脫的路根本就沒有到,無論你說得再好聽都一樣。

宗大師曾經告誡弟子:「暫且放下一切高深大法,專修出離心。」無論人家跟你說某法有多偉大,包括勝樂金剛、密集金剛、大威德金剛等咒乘法類,或是寧瑪的大圓滿、噶舉的大手印等,沒錯,它們都很珍貴重要,但是暫且放下它們吧!先透過四聖諦真正認識解脫,好好思惟苦諦如何由煩惱、我執產生,先努力設法生起希求解脫之心吧!在希求解脫心的攝持下,即使只持守一條戒律一天,都是解脫之因;帶著「願能解脫」的動機去做一個小小的供養、聽聞一次佛法,都能成為解脫之因。否則,就算實修大圓滿而感覺到自己生起了證量,看在一位懂的人眼裡,他看到的是:你這個人無論做了什麼,連解脫的邊都沒有沾上。

不過這裡「無論做了什麼」要講得清楚些,有些情況要排除,否則會犯不周延的過失。若有菩提心,則所做亦能成為解脫之因,而生起菩提心,也必須要有希求出離的心才行;再者,若對空性有理解,雖然還沒生起希求解脫之心,也會由於體性的緣故而成為解脫之因;此外,依靠福田力,例如對佛供養,就算沒有任何動機,也能成為解脫之因,以上都是例外的情況。排除以上情況後,就可以這樣說:必須理解空性、認識解脫而希求出離,若沒有這些基礎,則無論你實修的法有多麼深廣,根本就不成解脫之因。

宗大師說:「若未由多異門,觀察修習生死過患,於生死盛事破除貪愛,獲得對治,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,又離修習二菩提心,餘諸善行,唯除少數依福田力,悉是庸常集攝,轉生死輪。」若沒有透過思惟苦集諦而生起對解脫的希求,也沒有菩提心,也不理解、不思惟空性,在這種狀況下所做的任何善根,除了一些依福田力的善根之外,其他都只會讓你繼續在輪迴裡流轉而已。因此,對於我們這些初修業者而言,首先要用力的地方,就是去聞思、實修四聖諦。

※ 摘要:
  • 中士道分為兩大部份,一是生起希求解脫之心,二是獲得解脫的方法。
  • 透過思惟苦諦與集諦、認識解脫,從而生起想要解脫的心。
  • 獲得解脫的方法是實修戒定慧三學。在這個段落,還要了解安立三學的理由,以及三學的數量與次第決定之理。
  • 思惟苦諦,可以從思惟八苦、六苦、三苦等方式實修。這些思惟最後共同要達到的目標,都是認識行苦。
  • 由業與煩惱形成的蘊體是輪迴,這是一般的說法;相較之下,「因為業與煩惱而去拿蘊體,這就是輪迴」這種說法可以引發更深的理解。
  • 苦的根源是我執,而我執是否能被根除?要回答這個回題,必須思考我執是否顛倒?是否有我?
  • 暫且放下一切高深大法,專修出離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