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課-上士道概說

上士道同樣分為兩部份:如何生起希求心、如何達成目標。對上士夫而言,要生起的希求心是「為利益一切有情願成佛」,這是一般的說法,當然也是正確的說法。不過,若把這種說法稍微做一些調整,也許會更容易了解。以下我將把這種說法調整為:上士夫要生起的希求有兩個,一是希求成辦眾生義利,二是希求獲得佛果位。

因此,上士道的內容分為兩大部份,第一部份是設法生起兩種希求心,第二部份是達成目標的方法。

 

一、生起兩種希求心


生起兩種希求心的方法,有兩個傳承,一個是由佛陀傳到彌勒菩薩,再傳到無著菩薩的「七因果教授」;另一個是由佛陀傳給文殊菩薩,再傳到龍樹菩薩與寂天菩薩的「自他相換教授」。

七因果教授包括:思惟一切有情都曾經是我的母親、憶念他們對自己的恩、想要報答他們的恩惠,靠著以上觀修產生悅意慈,亦即生起慈心,由此而生起希望一切有情都能脫離輪迴的大悲心。(註:以上為知母、念恩、報恩、悅意慈、大悲心;之後還有增上意樂、菩提心。)

只是單純希望眾生離苦的心不算大悲心,至少必須把苦的範圍擴大為一切苦才行。然而,一切的範圍到底有多大,又與個人的認識有關。一個不認同佛法、不認識三惡趣苦與行苦的人,他能想到的一切苦是一種範圍;認同佛法的人,又會另有一番理解。聖座在法會中教導這段內容時,由於與會者的狀態參差不齊,所以他會用「一切苦」這幾個字做統攝,教導大家思惟大悲心時,至少要理解為「希望一切眾生遠離一切苦」。但對佛教徒而言,必須把這句話的理解為「願一切有情脫離行苦」、「願一切有情脫離煩惱、我執」,生起這樣的大悲心。

生起大悲心後,接著要生起「幫助眾生解脫一事由我來做」的增上意樂。然而,自己現在並沒有能力承擔此事,該怎麼辦?由於知道若自己成佛就有能力承擔,所以必須成佛,由此生起菩提心。

生起菩提心之後,為了讓菩提心能更加穩固,所以要受願心儀軌。這可以在上師面前受,聖座嘉瓦仁波切經常傳授願心儀軌。受願心儀軌後雖然有相對要做的學處,但不算受菩薩戒;等到心力增強,決心要學行六度等佛子行時,就去受菩薩戒,受菩薩戒之後,就要去實修六度。

 

二、成就佛果的方法


六度可以統攝為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,其中布施、持戒、忍辱三者屬於福德資糧,禪定與智慧屬於智慧資糧;至於精進,由於兩種資糧都需要它的輔助,所以通於兩種資糧。

之前在概略介紹佛時講過佛的三身,三身又統攝為色身與法身。福智二資糧與佛二身之間的關係是,福德資糧成辦佛的色身,包括佛圓滿的身語功德,都是依於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等福德資糧而來。智慧資成辦佛的法身,佛成佛之時,一切煩惱連同習氣都完全斷除,這部份的成果是由禪定與智慧而來,所以智慧資糧是成辦佛法身的因;精進則是色身與法身二者的助伴。由上可知,「依於福智二資糧成佛」這句話的意思是,依於福智二資糧而成就佛的色身與法身。龍樹菩薩《六十正理論》的迴向文說:「以此之善根,迴向諸眾生,積福智資糧,願得福智身。」這段話的意思是,依於這些善根,願一切有情都能累積福德與智慧資糧,從而得到依於福德資糧而產生的色身,以及依於智慧資糧而產生的法身。

也可以用另外一個名相「方便與智慧」統攝六度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屬於方便,禪定與智慧屬於智慧,精進則通於二者。依於方便而成辦色身,依於智慧而成辦法身。方便以菩提心為主,智慧以證空慧為主,所以,成佛最重要的兩個因就是菩提心與證空慧。

成佛的所斷,除了追求解脫必須斷除的煩惱障之外,還必須斷除所知障。

※ 摘要:
  • 上士道同樣分為兩部份:如何生起希求心、如何達成目標。上士夫要生起的希求有兩個,一是希求成辦眾生義利,二是希求獲得佛果位。
  • 生起兩種希求心的方法,有兩個傳承,一個是由佛陀傳到彌勒菩薩,再傳到無著菩薩的「七因果教授」;另一個是由佛陀傳給文殊菩薩,再傳到龍樹菩薩與寂天菩薩的「自他相換教授」。
  • 六度可以統攝為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,其中布施、持戒、忍辱三者屬於福德資糧,禪定與智慧屬於智慧資糧;至於精進,由於兩種資糧都需要它的輔助,所以通於兩種資糧。
  • 依於福德資糧而產生的色身,以及依於智慧資糧而產生的法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