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目錄
CATEGORIES
-
主要課程
- 2006《略論》奢摩他
- 2007加行六法
- 2007四聖諦初探
-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
- 2008前後世
- 2008業果
- 2008道次第概說
- 2008依師軌理
- 2008四聖諦再探
- 2009隨念佛功德
-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
- 2011宗義-外道與毗婆沙宗
-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
- 2012功德之本頌
- 2013慈愛的實修
- 2014釋量論第二品
- 2015中觀見地
- 2016緣起見無害行
- 2016《現觀》四聖諦
- 2016三主要道
- 2017如意牟尼夢語
- 2017四法印(汪傑格西)
- 2017四法印(悲桑格西)
- 2017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上)
- 2018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下)
- 2018空性概說
- 2019父母瑜伽
- 2022空性自習指導
- 2023給病中的你
- 開示彙編
- 主題釋疑
- 請問悲桑老師
- 請法團析釋
- 經論選讀
- 好文選讀
- 演講、談話與請益集
第21課-大乘行者的最佳選擇
一、大乘行者的責任
學習大乘法,就要學習對一切有情生起慈愛心,生起想利益一切有情的心;要利益有情,就必須幫助一切有情消除我執、淨除一切垢染、脫離輪迴的監獄、最終獲得佛果位。為了達到這些目的,首先必須幫助有情離開三惡趣、獲得暇滿身,否則接著的目標將無法達成。這件事情既是大乘修行者的責任,而且從事實面思惟,也會知道它是非做不可的事。就像這段祈願文「未解脫者我令得解脫,未得度者我令得度,失心力者我令得心力,未涅槃者我令得涅槃」說的,有情若投生到無暇處,他們在那時將不堪為接收解脫與成佛之法的法器,所以必須先幫助他們獲得暇滿身;已經獲得暇滿身的有情,要幫助他們依照次第聞思修、逐次獲得解脫與一切遍智的果位。
若要這樣幫助眾生,則之前講過的那些佛具備的條件,我們都必須具備。因為,如果自己沒有脫離一切怖畏,就無法幫助一切眾生脫離怖畏;此外,我們還需要遍知一切法,需要具備大悲心,也需要具備圓滿的身語功德,要讓有情僅僅見到佛身、聽到佛語、甚至只要聽到或唸誦一句佛的名號就能獲益。除非擁有這些大能力,否則沒有辦法成辦一切有情的義利。換句話說,如果沒有獲得佛圓滿的法身與色身,就無法成辦眾生義利。
以上這些內容,若要真正在內心建立清楚的認識,首先必須好好認識佛的功德,包括佛的法身與色身的功德。如果你正在學習現觀,在《現觀莊嚴論》第八品裡有廣泛介紹佛二身的功德;若你正在學中觀,在《入中論自釋》最後講到果地時,有講述佛的身語意功德;此外,《釋量論》第二品則是以理由說明佛如何成辦這些功德。
然而,雖然經論裡有講,但是關注佛功德這個主題的人並不多。事實上,佛功德並不是專指某個特定人物的功德,而是達到某個程度時擁有的特質。就好比描述合格的醫生或博士擁有的特質、權力、影響力、知識時,講的並不是某個特定人士的狀況一樣。因此,透過對佛功德的認識,一方面可以對於達到這種程度者生起信心,另一方面也是期勉自己未來能得到這種成果,因此我認為認識佛功德是很重要的事。
二、審視自身無法利眾的原因
目前為止,我們沒有能力幫助任何一位有情脫離惡趣,也沒有能力幫助任何一位眾生解脫。別說幫一位有情證得空性、獲得解脫,連好好地對一位有情解釋空性,幫助他正確理解空性的能力也沒有。為什麼會這樣?因為沒有成佛。
(一)缺乏悲智功德
我們沒有以一切有情為所緣的大悲心;即使我們很愛自己的父母,很想幫助他們學佛、從佛法中受益,但由於沒有一切遍智,雖然很努力卻看不到效果。然而,如果我們有一切遍智,或者至少有神通,只要展現一下神通,便能讓對方生起信心。雖然神通本身沒什麼了不起,但透過神通先讓對方生起信心,之後再跟他講法,他就會稍微肯聽你說。當然,如果有一切遍智就更好了,你可以知道對方前世留下什麼習氣、現在內心真正的欲願、智力高下等等。由於對他的一切完全瞭若指掌,你就能用最適合、最有效的方式幫助他。
愈了解對方,就愈能準確地利益對方。面對智力不同的對象,表達方式要做一些調整,同樣的內容,換個方法講,某些人會比較容易接受,運用譬喻時也是這樣。例如,為了說明某個概念,有三個譬喻可以用,對某類人用第一種譬喻就可以入心,對另一類人就要用第二或第三種才會達到效果。眾生有千百類,擁有一切遍智的佛,對每個眾生的情況都一清二楚,為對方講法時,他會用最適合的表情、用詞、譬喻和理由,就像非常吻合的瓶蓋緊緊包覆瓶口一樣。我們經常可以在佛經中讀到,佛在某一座講法現場中,講著講著,聽者就解脫了、就生起菩提心了、就獲得不退轉的徵兆了,這些結果,都是因為佛有強大利益眾生的能力造成的。
(二)連初地菩薩的功德也沒有
大乘道的進程,從進入見道位開始又分為十地。如果我們有能力現前了知初地菩薩的功德,恐怕會把初地菩薩誤認為佛,因為初地菩薩的功德已經非常大。
我們大都不認識佛的功德,自以為了解的人,恐怕也只懂得怎麼講,內心根本搆不到,因為佛的功德太大,我們的心量太小。剛才講到初地菩薩的功德已經非常大了,他的能力很強、知識很廣、非常善於講法。如果他要對你講經,他可以不停地一直講下去;如果他要用錢財幫助你,他有花不完的錢財可以無限量地給你。以大乘道來說,現證空性的同時就是進入初地。雖然聲聞也有現證空性的能力,但是大乘初地菩薩是以菩提心與證空慧雙運的方式現證空性,所以他的能力與功德就比聲聞見道位者強很多。走小乘道路現證空性的行者,雖然他個人不會再墮入三惡趣,但因為沒有菩提心,所以初地菩薩能做的事情他就做不到。
在菩提心與證空慧雙運的狀況下現證空性,就是獲得大乘見道位、成為初地菩薩。初地菩薩的能力很大,例如他可以同時變化出一百個化身,而且他心續中慳吝的垢染已完全淨除,布施度的實修增勝,也就是他實修布施度的能力非常強大,因此,無論布施多少的法與資財給對方,從他自己那方面來說都不會有窮盡之時。不過,如果有情本身沒有獲得這些東西的業,雖然初地菩薩給了,但到有情手上就會化為看不見的灰塵,而這部份則是初地菩薩無能為力的事情。
二地菩薩的功德比初地菩薩又大很多;三地菩薩又比二地菩薩的功德更大,如此往上倍增,到了八地菩薩,功德就非常非常大的了,從證量的角度來說,八地菩薩已斷除實執;而十地菩薩又名「隨順於佛」,因為十地菩薩薩的能力強大到跟佛很接近,可以做很多利益有情的事業。
三、大乘行者的最佳選擇
(一)最好的策略,是儘快成佛
本師釋迦牟尼佛曾在一部佛經中說,他從生起菩提心到尚未成佛之間,做過很多利益有情的事業。做了多少呢?佛經上的用詞是「三千大千世界」,但這個數字對我們而言,大到難以在心中產生比較確實的概念,所以用「這個地球」來說就好。佛陀在尚未成佛之前,幫助了多少有情呢?這個地球的微塵數乘以一百億,得到的數字有多少,佛就幫助了這麼多有情生起出離心、菩提心、證空慧。由這個數字可知,從生起菩提心到成佛前的這段時間,本師釋迦牟尼佛成辦了非常多有情的義利。
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,到轉動法輪前的四十九天裡,以小乘的角度來看,這段期間佛陀並沒有利益太多眾生。雖然佛陀還是有做一些事情、說幾部經,但基本上小乘經典裡說,這是一段佛陀未行利生事業的期間。然而,在大乘經典裡卻說,佛陀在這段時間裡做的利生事業,是過去從發心到未成佛之間的千百倍。
講完這段話之後,佛陀接著說:「因此,若要成辦眾生義利,就必須成佛才行。愈接近佛果位,能做的利生事業愈大。」未成佛前,用漫長時間做的利生事業,成佛後只要一、兩天就可以完成。
聖座嘉瓦仁波切是很好的例子。他以出家人的身份領導西藏事務,到目前能有如此輝煌的成績,是他的功德造成的。如果我們具備與聖座同樣的功德,就能做出一樣偉大的事。以我目前的能力來說,聖座在幾個月裡做的利生事業,我就算身體很健康,花一輩子的時間也做不到。
如果真正清楚成佛後可以做的利生事業有多大,並且明白目前所做的事能否成為佛果之因的關鍵在於菩提心,你就會非常珍視菩提心。以菩提心為動機,即使只念一次六字大明咒,這個簡單的法行就會成為成佛的因。如果你因此可以提早一小時成佛,就可以提早一小時利益眾生,這代表著透過你成佛後說法,讓千萬有情生起菩提心的時間提早一小時。如此一來,這些有情成佛、說法、利益其他無數眾生的時間,就因此提早一小時。
以上推論也許不夠周延,但可以確定的是,只要你能讓自己做的事情,例如持誦一次六字大明咒,設法讓它成為成佛的因,就能讓一切有情提早獲得解脫。這是事實!如果能以無誤的動機造善業,再加上這個符合事實的思惟,必然可以用快樂的心情造善業,即使再辛苦也能欣然接受。
(二)大乘行者最好的選擇
這是大乘教法非常重要的關鍵核心,在這個基礎下,對於學法修行方式的選擇,就有高下的差異。透過學習,真正了解大乘佛法後,自己一人到深山裡,投注全部心力專修菩提心與證空慧,這是第一等選擇;以清淨意樂說法、利益眾生學佛,這是第二等選擇;沒有能力說法的人,去服務社會,包括為僧眾做事、用各種方法弘揚佛法,以一個在家人來說,就算不能做很多事,至少可以在說法會場中布施、幫忙建寺院等。無論利益今生或來生,利益自己或他人,把時間心力投注在這一類的事情上,這是第三等選擇。
把在山上閉關專修的人說是第一等人,理由正是剛才說的大乘關鍵。近來很少人明白這個關鍵,不但口頭上會這樣說的人少,真心這樣想的人更少。大家都把在山上閉關實修的人誤解為只求自利的聲聞行者,肯出來講經的人則是還好的人,至於設法讓自己財力雄厚、花錢幫助窮人病人的人,大家都覺得他們才是菩薩,是最上等的人。這種看法會變得這麼普遍,是因為眾人不懂四諦之理、不明白佛功德、不知道成佛後能做的利生事業有多廣大。這些內涵比較艱深,由於大家沒有學,或雖然學了但沒有打從心底獲得定解,從而產生這種看法。
打個比方來說,某個村莊裡有三戶人家,每家都各有一個兒子。這一年發生了飢荒,某一天,三個兒子都各拿到一塊大餅。第一戶人家的兒子自己吃掉這塊餅,沒有分給家人。他的作法就像聲聞行者一樣,自己獲得證無我慧後自已修、獨自獲得解脫,沒有考慮自己的父母。第二戶人家的兒子跟家人一起吃這塊餅,他就像懂得一點佛法、隨份隨力講給別人聽的人。他自己懂多少,就用清淨的增上意樂講給別人聽。
第三戶人家的兒子表面上看起來,跟第一戶人家的兒子一樣,他也沒把餅分給父母吃,而是把大餅當成路糧,一邊吃,一邊跑到其他城鎮尋找解決飢荒的辦法。最後,他找到很多食物帶回家鄉,不但自己沒餓死,父母也得到飽足。這種作法,就是選擇專心修行,以全部心力專修菩提心與證空慧的人在做的事。雖然第二種人是好人,無論自己有什麼都不會藏私,會拿出來利益別人,但是他想得不夠遠。從以上例子可知,第三種作法才是比較好的選擇。
我們現在無法利益眾生,其實都是因為沒有成佛的緣故。為了增強對這件事情的認識,進一步生起對佛果位的希求心,各位可以多讀講述佛功德的書以及佛的傳記。讀完之後要懂得運用,不要只把它們當作好聽的故事,要進一步用它們來策發「若成佛,可以利益眾生」的心力。
※ 摘要:
- 佛功德並不是專指某個特定人物的功德,而是達到某個程度時擁有的特質。
- 認識佛功德,一方面可以對於達到這種程度者生起信心,另一方面也是期勉自己未來能得到這種成果,因此認識佛功德是很重要的事。
- 如果真正清楚成佛後可以做的利生事業有多大,並且明白能否成為佛果之因的關鍵在於菩提心,你就會非常珍視菩提心。
- 透過學習,真正了解大乘佛法後,自己一人到深山裡,投注全部心力專修菩提心與證空慧,這是第一等選擇;以清淨意樂說法、利益眾生學佛,這是第二等選擇;沒有能力說法的人,去服務社會,包括為僧眾做事、用各種方法弘揚佛法,以一個在家人來說,就算不能做很多事,至少可以在說法會場中布施、幫忙建寺院等。無論利益今生或來生,利益自己或他人,把時間心力投注在這一類的事情上,這是第三等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