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目錄
CATEGORIES
-
主要課程
- 2006《略論》奢摩他
- 2007加行六法
- 2007四聖諦初探
-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
- 2008前後世
- 2008業果
- 2008道次第概說
- 2008依師軌理
- 2008四聖諦再探
- 2009隨念佛功德
-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
- 2011宗義-外道與毗婆沙宗
-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
- 2012功德之本頌
- 2013慈愛的實修
- 2014釋量論第二品
- 2015中觀見地
- 2016緣起見無害行
- 2016《現觀》四聖諦
- 2016三主要道
- 2017如意牟尼夢語
- 2017四法印(汪傑格西)
- 2017四法印(悲桑格西)
- 2017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上)
- 2018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下)
- 2018空性概說
- 2019父母瑜伽
- 2022空性自習指導
- 2023給病中的你
- 開示彙編
- 主題釋疑
- 請問悲桑老師
- 請法團析釋
- 經論選讀
- 好文選讀
- 演講、談話與請益集
第23課-成佛最重要的因
一、成佛二因
有人問佛陀:「您為什麼能成佛、擁有這麼大的功德呢?」佛陀回答:「我是因為生起了菩提心、證得空性而獲得佛果位的。」佛說的是真話嗎?如果佛的心地很壞,也許會說謊騙我們。但佛應該不會騙我們,因為他沒有必要這麼做。既然佛說的是真話,而我們又想要成佛,這位已經成佛、有經驗的釋迦牟尼佛說的話,就很有參考價值,應該要照著做才對。如果我們能成佛,那麼成佛最重要的因就是菩提心與證空慧。對於什麼是成佛的因,必須在內心建立定解才行。否則,雖然心裡想著要成佛,嘴上說了幾百次「成佛最重要的因,是菩提心與證空慧」,但真正實修時,卻把心力用在其他地方上,這種人非常多。為什麼會這樣?是因為對於成佛的主因是菩提心與證空慧這個道理,沒有在內心裡獲得定解造成的。
證空慧是成佛的主因之一。然而,證空慧是什麼?最初要如何獲得?之後如何加入止的修習?之後如何修觀?現證空性的方法是什麼?接著如何依次進步,依序把所斷一一斷除?如何透過愈來愈深細的過程,最後把所斷完全淨除?這些內容在經論裡說得很清楚,對於學過經論的人,這些都是眾所周知的內容。也就是說,透過證空慧而成辦法身的這個部份,相對上來說是廣為大眾所知的。
菩提心是成佛的另一個主因。但是,透過菩提心而成辦色身的這部份,相對上知道的人就少很多。最初生起菩提心時,就已具備很大的能力,之後隨著能力愈來愈強,功德也愈來愈大,最後可以獲得剛才講的不可思議的佛功德。在這幾堂課裡稍微提到的幾個不可思議的佛功德,都是透過修菩提心而產生的。菩提心為何能產生這些功德?產生的理路與過程是什麼?這部份的解釋既不普遍,知道的人也很少。經論上雖然有寫,但是散落各處沒有被彙整。如果重視這個主題,把經論內容做個統整,應該就能掌握到相關的詮釋了。
對於「菩提心是成辦佛色身的關鍵」這件事情,要獲得確切與透徹的了解,必須有四諦、業果的基礎才行。
近代獲得這種定解者最好的例子是聖座嘉瓦仁波切。由於他已獲得了定解,所以無論任何時候他總是說「要修菩提心」。不管聽者是否嫌他嘮叨,他還是會不斷地這樣提醒大家,因為他是打從心底有這樣的決定解。
菩提心非常重要,它是究竟成佛最重要的因;不只如此,只要在菩提心上努力,自然就會獲得解脫。來世的安樂,包括獲得好的所依身,也會在過程中自然得到。只要在菩提心上努力,今生自然就會快樂,今生的需要也會自然會獲得滿足。我們要的不就是這些嗎?究竟要獲得的佛果位,透過菩提心就能得到;來世要獲得的妙善所依身,透過菩提心就能得到;今生身體的健康,菩提心能提供很大的助益,內心也會因為菩提心而平靜祥和,朋友間會因為菩提心而變得和睦。既然今生要的、來世要的、究竟要的都能依靠菩提心獲得。在這種狀況下竟然放棄菩提心、選擇別的路,要不就是太愚笨,要不就是福德資糧不夠。
阿底峽尊者父子對於「最究竟的實修就是修菩提心」這句話獲得極深的定解,也是過去的祖師中,最具有代表性的生起定解的人。
二、阿底峽尊者主修菩提心
阿底峽尊者當年在印度的地位,就像當今聖座嘉瓦仁波切一樣。聖座對於藏傳四大教派都很熟悉,是四大教派的共主。當年在印度,無論哪一個宗派共同請示的對象都是阿底峽尊者。阿底峽尊者對內外道宗義都很熟悉,不只精通當時內道十八部派,而且對密續典籍更是無比精通。透過修行密續,尊者生起了證量,無論是神通或預知能力都非常厲害。由於太精通了,有一陣子尊者甚至快要生起「還有什麼密法是我不知道的嗎?」這種慢心。後來在夢中,空行母對尊者展示很多他未曾看過的密續典籍,尊者的慢心才被調伏下來。
阿底峽尊者本來就知道成佛最重要的因是菩提心,之後又透過很多因緣,讓他打從心底生起定解。因為時間的關係,無法一一說明這些因緣,只能挑其中的一兩件講。剛才說到尊者非常精通密續,有一天他想:「我不如透過修習咒乘瑜伽、成辦三摩地而速速成佛吧!」尊者內心才剛想完,他的上師惹呼拉古踏就突然出現了。惹呼拉古踏上師是一位大成就者,他的神通與預知能力完全無礙。當時他住在別的地方,距離阿底峽尊者的住處大約有一個月的路程。尊者才動念,惹呼拉古踏上師立刻出現,殷重地對他說:「親見本尊、獲得神通與預知能力,無法帶你到任何地方。修習菩提心,立誓在虛空未盡之際利益眾生吧!」講完之後就離開了。
在這之前,尊者已親見很多佛菩薩,大家都極力勸請尊者專修菩提心。惹呼拉古踏上師變現神通教誡尊者,是尊者對專修菩提心生起定解的最後因緣。阿底峽尊者想:「這是諸佛菩薩的密意,也是上師的想法,是透過經教或理路都能證成的結論。無論要成辦自利或他利、暫時或究竟的義利,沒有比菩提心更好的方法。從今以後,除了專修菩提心,其他的我都不做!」尊者下定決心後,走到菩提迦耶西方一座供奉阿彌陀佛的寺廟觀修慈心。那時,觀世音菩薩親自到尊者面前對他說:「善哉!善哉!你這樣做就對了,你應作已作,三世諸佛的一切密義你已了知。」
阿底峽尊者有一百多位師長,其中不乏很多大成就者。尊者已生起依師軌理的證量,他對所有師長都很有信心,也非常恭敬,其中以金洲大師為最。尊者對金洲大師極有信心,只要一聽到金洲大師的名字,馬上就會合掌流淚,所以那時大家都不敢在尊者面前提金洲大師的名字。有人問:「尊者,在您的一百零八位師長中,為何金洲大師的地位這麼特別?」尊者說:「上師們的功德沒有差別,但我的心如果堪稱有一點善良或功德,都是依靠金洲大師產生的。」原來,阿底峽尊者在金洲大師尊前專修菩提心,靠著金洲大師,阿底峽尊者獲得菩提心的口訣教授,並且在心續中生起菩提心,所以金洲大師在尊者心中的地位特別不同。
這段歷史談的是阿底峽尊者主要靠著金洲大師,在心續中生起菩提心,所以尊者對於金洲大師的念恩不同於對其他上師。對於這段公案,宗大師在《廣論》第二百零七頁說:「若有了解聖教扼要,觀此傳記,於扼要有大了解。」宗大師說,這段傳記看在一個懂得佛法關要的人眼裡,是很有深義的。
三、《華嚴經》的菩提心喻
對於「菩提心是主要修持」這個概念,必須用經論與理路多多思惟,設法生起定解。雖然受限於時間而無法一一講述,但我還是想講《華嚴經》裡提到的幾個譬喻。譯為藏文的《華嚴經》有九函,其中說到「菩提心者,猶如門戸,由此能入佛地之故。」菩提心如大門,透過這個門才能進入大乘道。生起菩提心,才算是進入了大乘行者之列;沒有生起菩提心,無論有神通、有預知能力、甚至現證空性,依然完全沒有進入大乘行者的行列。為什麼?因為行者並不會因此而靠近佛果位。能不能成為成佛之因,關鍵就在於有沒有進到這個門裡,所以說菩提心就像是進入佛地的大門。
另外一個譬喻是如金剛鑽。「菩提心者,猶如金剛,悉能穿徹一切法故。」在這個譬喻中說的是,菩提心像金剛鑽能穿透一切。我聽說開採地下資源時,鑽探儀器頂端的物質就是鑽石。如果這個說法正確,就與這個譬喻裡金剛鑽的意思很吻合。沒有東西能破壞鑽石,但鑽石則能穿透最堅硬的東西。
「猶如金剛,悉能穿徹一切法」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?最開始證得空性時,證空慧與空性兩者之間似乎是有距離的;當證空慧愈來愈深,最後觸及最徹底究竟的空性時,就能脫離一切過失,把一切所知障都消除掉。證空慧的力量必須完全圓滿,才能消除所知障,菩提心能使得證空慧的力量達到圓滿。沒有菩提心,就無法把徹底穿透所知障,將它完全消除乾淨。
另一個譬喻是「菩提心者,猶如點金漆,一切善根悉能轉成佛果之因故。」把點金漆滴在鐵器上,鐵就會轉變為金子;若有菩提心攝持,無論什麼善根都會因此轉成獲得佛果的因; 若沒有菩提心攝持,善根就無法成為成佛之因。若沒有菩提心攝持,即使證得空性也不會成為成佛之因;若有菩提心攝持,即使布施一塊錢也會成為成佛之因,會因此而離佛果更靠近。
總之,「成佛最重要的因是菩提心」這個概念非常重要,要精進地去認識、獲得定解。
※ 摘要:
- 成佛二因是菩提心與證空慧;成佛最重要的因是菩提心。
- 《華嚴經》:「菩提心者,猶如門戸,由此能入佛地之故。菩提心者,猶如金剛,悉能穿徹一切法故。菩提心者,猶如點金漆,一切善根悉能轉成佛果之因故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