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課-簡介中士道(上)

一、生起希求解脫之心
 

之前講過下士道包含兩大部份,但不只是下士道,三士道都是如此,所以中士道也是分為兩部份,首先是設法生起希求解脫的心,之後是能讓希求成真的方法,也就是能成辦解脫的方法。在談生起希求解脫之心的方法前,必須先清楚什麼是希求解脫之心。

無論是「若能脫離輪迴該多好」、「若能脫離我執該多好」或是「若能脫離煩惱該多好」,在這樣想的時候,若只停留在「該多好啊!」這種心情,不算真正在希求解脫,必須再加上「我要設法去做」的心,才能稱得上對解脫有希求心。要有「能解脫該多好」這種心,不一定要覺得解脫是可能的,例如生了重病,醫生已經宣告這是不治之症,你也很明白自己好不了,但還是會有「若能痊癒該多好」的盼望,不過,因為醫生已經跟你說不會痊癒,所以你就不會有「我要設法痊癒」的想法。

由此可知,要產生「我要設法解脫」這種心,苦集二諦都必須思考。若只想生起「若能脫離輪迴該多好」的心,只思惟苦諦不思惟集諦應該就能辦到,有可能可以產生「輪迴這麼苦,若能脫離該多好」的心。在這之後,繼續尋找苦的根源,發現苦的根源是我執,又發現我執可以被消滅,只要完全根除我執,一切輪迴苦都可以完全消除,因此產生「只要我肯做,就能脫離輪迴、獲得解脫」的心情,此時才會產生「我要設法獲得解脫」的心。所以,生起希求解脫之心的方法有二,分別是思惟苦諦、思惟集諦。


(一)思惟苦諦

思惟苦諦的方法,包括思惟八苦、思惟六苦、思惟三苦。這些不同項目要思惟的苦,雖然都有各自的特質,例如六苦裡的每一種苦,都有各自的要強調的重點,但如果要把這些苦彙整在一起,可以整合為「因為在輪迴流轉,所以才有這些苦」。也就是說,當你思惟某一種苦時,若接著問:「為何會有這種苦?」答案都是:「因為在輪迴裡流轉。」

什麼是「在輪迴裡流轉」?若你只回答「變成人」、「變成畜牲」,這是很粗略的輪迴。對輪迴的完整認識應該是「於有漏近取蘊結生相續」,若從欲界的角度回答就很容易,結生相續的意思是心識進入父精母血,這是投生,它被稱為輪迴。

簡單講,有漏近取蘊就是輪迴,由煩惱產生的蘊體就是輪迴。繫縛於輪迴,其實就是被拴在有漏近取蘊上,是誰去繫縛、誰去拴?是業與煩惱。由此可知,解脫的意思是脫離有漏近取蘊。總之,你心須設法產生「有漏近取蘊的自性是苦」這種理解。不只認識自己現在的蘊體是苦,還要知道只要取得有漏近取蘊,就一定會苦。苦的根源來自於成辦蘊體,更精確的用詞其實應該是有漏近取蘊,不過若只講蘊體,也是有可以說得通的講法。總之,思惟苦諦時,你要把所有的砲火都往「有漏近取蘊」集中。例如,你思惟各種病痛,這是在思惟病苦,但要再進一步想,為什麼會生病?根本的原因是成辦了這個蘊體;若沒有成辦這個蘊體,也就不會生病。就像這樣,在透過各種方向思惟苦時,必須朝向「有漏近取蘊」去整合你的思惟。

我們對自己的蘊體,包括我的身、我的心,都有很重的貪著。雖然講起來,我們看重的好像是「我」,但事實上真正被寶愛的是這個蘊體。雖然心裡想的與講出口的都是「我」,例如我們會想「我完蛋了,我要慘了」,看起來好像是在擔心我、要寶愛我,但你真正付諸行動、去保護、寶愛的其實是這個蘊體,包括努力讓心覺得快樂、讓身體變得更好,總之,你在努力珍愛的其實是這個蘊體。到了中士道的實修,必須設法有能力捨棄這個蘊體。思惟苦諦時,雖然要思惟的項目很多,但要把這些思惟都整合到「會受苦,都是因為有漏近取蘊」這個落點上。

三苦的核心是行苦,聖座也多次提醒我們,思惟苦諦,要設法能看見行苦的過失。他說:「如果只認識苦苦,畜牲也做得到;只認識壞苦,外道也做得到。我們必須設法看到有漏近取蘊的過患。」若把這個概念說得更清楚,就是要認清:到底錯在哪裡?錯在投生、錯在拿了有漏近取蘊。要怪,就怪投生。思惟苦諦,要設法往這個方向整合,因為錯在投生,所以要設法不再投生。

投生這個詞,藏文直譯是「取生」,「取」這個字饒富深義。剛才講過,結生相續是我們的心進到父精母血裡,我們的心與父精母血連上關係。這個關係是怎麼產生的?若是造物主把我們的心放進父精母血裡,就不會用「取」這個字,應該改成「給」才對。既然是取、拿,表示它是自己去拿的。但為什麼我會去拿一個讓自己受苦的壞東西?因為我不知它是壞東西,才會因為貪欲而拿了它。若配合十二緣起來說,貪欲被冠上「取」的名字,成為第九支「取支」。

因為是自己要投生的,所以苦也是自己去拿的。為什麼你要去拿苦?一方面是因為不知道它是苦,再者,若你不要這個它,不要有漏近取蘊,你大可以給出去,為什麼還是要拿過來呢?「拿」是個朝向己方的動作,正因為對「我」有很重的貪著,把「我」看得很重、無法放掉,所以才會去把有漏近取蘊拿過來。只要能夠放掉「我」,也就不會「拿」了。你不拿,又不會有所謂的造物主把它給你,於是你就不會再朝投生處前進,於是就不會投生。一旦沒有投生,隨之而來的生老病死也就會跟著沒有了。如果想要無死、不死,就只有這個方法。只要還處在必須投生的狀態裡,就一定會死,完全無法避免。生與死是無法拆散的配套,我們只要生卻不要死,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。就好像不能吃糖的病人,他想吃糖,但不想要因為吃糖而帶來的病痛,這種想法是異想天開,不可能成真。如果他不要因為吃糖而生病,唯一的辦法就只有不要吃糖。

就像這樣,透過思惟,把一切過錯都堆積到「投生」上,學習愈多,愈容易對這件事情產生理解。經典裡說「生緣老死,愁、歎、苦、憂、惱而得生起;如是唯生純極大苦之聚。」其中「生緣」二字的意思是以生為緣,或說由於生的緣故。這段話主要是以人為例來說明由於生而產生的種種人苦,若你對地獄苦有很多認識,就可以把這段文改為「生緣地獄諸苦」;若對餓鬼苦有認識,就可以把這段文改為「生緣餓鬼諸苦」;若對畜牲苦有認識,就可以把這段文改為「生緣畜牲諸苦」;人道的苦與天道的苦,也可以這樣類推使用。透過這些思惟,內心會生起「如果不設法阻斷投生,真的不行啊」這種強烈感受。所謂思惟苦諦,就是像這樣。


(二)思惟集諦

到了第二個科目「思惟集諦流轉次第」時,雖然也可以結合其他的苦去思惟,但還是要把主力放在找出「投生」的病根。一切都是投生的錯,但投生這件事情是怎麼發生的?是由業造成的;如何由業造成?若能理解之前講過的造業感果的原理,現在這裡應該不難明白。雖然懂得初步的道理,但不能停下來,必須敦促自己無論在經論、理路與解釋各方面都必須再進步,理解才會更深細。

對於「造業的根本原因是煩惱」這個道理,只要明白煩惱與業的論述,應該不難明白這個道理,從自己的經驗應該也會知道造業是因為煩惱,包括造十惡業、以利益來生為動機而造的十善業,它們都是由煩惱而造的業。雖然煩惱有各種各樣,但它們的根本都與貪有關,這一點也可以從自己的經驗知道。若先認識什麼是煩惱、什麼是業,以上內容應該都不難理解。貪也有很多種,但它們的根本都是對我的貪,或稱為自愛執,這個部份你必須很認真思惟才行,若能懂得這個道理,會產生很大的幫助。無法捨棄我的根本原因,是因為沒有證得無我,是因為我執才會這樣。要明白這個道理,必須學經論、理解什麼是無我,而後與經驗結合,透過這些過程才能真正懂得,只用一般的學習方法無法馬上了解。

由於學習者各自智慧的差別,我執也有很多粗細不同的層次。以中觀應成派來說,我執指的是執我是由自己方面成立。總之,「思惟集諦流轉次第」要懂到這個程度才行。懂了之後,就要像剛才思惟苦諦時一樣,把一切都怪到我執頭上。無論發生任何事,都要想「都是因為我執才會這樣!」當你真心覺得一切壞事都是因為我執造成的,最後心裡就會產生「如果不消除我執,真的不行啊」這種感覺。如果真的很認真思惟,產生這種感受,甚至連要睡覺時也會這樣想。不消除我執,幾乎要成為你心痛的來源,此時就算是要開始生起出離心了。

有沒有方法消除我執?這個方法我做不做得來?明白我執與無我的執持方式正相違,兩者是正對治,只要其中一者有進步,另一者就會減弱,稍微明白這些論述,明白我執是可以被消滅,解脫是可以獲得的,會打從心底生起「我要設法獲得解脫」這種心力,就有可能生起希求解脫的心。

※  摘要:
  • 中士道也是分為兩部份,一是設法生起希求解脫的心,二是能讓希求成真的方法。
  • 只停留在「該多好啊!」這種心情,不算真正在希求解脫,必須再加上「我要設法去做」的心,才能稱得上對解脫有希求心。所以,生起希求解脫之心的方法有二,分別是思惟苦諦、思惟集諦。
  • 對輪迴的完整認識應該是「於有漏近取蘊結生相續」,若從欲界的角度回答就很容易,結生相續的意思是心識進入父精母血,這是投生,它被稱為輪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