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目錄
CATEGORIES
-
主要課程
- 2006《略論》奢摩他
- 2007加行六法
- 2007四聖諦初探
-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
- 2008前後世
- 2008業果
- 2008道次第概說
- 2008依師軌理
- 2008四聖諦再探
- 2009隨念佛功德
-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
- 2011宗義-外道與毗婆沙宗
-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
- 2012功德之本頌
- 2013慈愛的實修
- 2014釋量論第二品
- 2015中觀見地
- 2016緣起見無害行
- 2016《現觀》四聖諦
- 2016三主要道
- 2017如意牟尼夢語
- 2017四法印(汪傑格西)
- 2017四法印(悲桑格西)
- 2017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上)
- 2018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下)
- 2018空性概說
- 2019父母瑜伽
- 2022空性自習指導
- 2023給病中的你
- 開示彙編
- 主題釋疑
- 請問悲桑老師
- 請法團析釋
- 經論選讀
- 好文選讀
- 演講、談話與請益集
第15課-簡介上士道(中)以菩提心為實修核心
生起菩提心後實修六度,這些是上士道的內容,但在這種概念裡,似乎生起菩提心只是前行,實修六度才是正行,不只我們這樣想,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,但這是錯的。從一方面來說,菩提心是六度的所依,沒有菩提心就無法實修六度,要實修六度,之前必須一定要具備的是菩提心;但從另一方面來說,六度的實修其實都統攝在菩提心,就好像完全融合一樣。實修六度,就是在實修菩提心,它們並不是分開的。用力、專注地守住你的菩提心吧!這個時候,你所做的一切,無論有沒有冠上六度的名字,你做的自然就會是實修六度,自然就會變成這樣。你就只在菩提心上努力吧!自然就會變成是在實修六度了。
如果你以為,菩提心只要稍微修一下就好,等以後做布施、持戒時就不用管菩提心了,這表示其實你並不知道自己要實修的到底是什麼。雖然我們也常聽到「你必須努力的重點就是菩提心」,也許我們嘴上也會跟著這樣說,但真心這樣想的人非常稀少,極為罕見。宗大師說,要真正對這件事生起定解,是非常困難的事。事實也像宗大師說的一樣,要對這件事獲得定解,真的非常難。
其實,在學佛人口中,由於小乘佛法非常盛行,學習大乘法的人數其實很少。西藏號稱是大乘法普遍弘揚的地區,大家嘴上都會說菩提心,講到菩提心,很多人都會馬上低下頭說「為利眾生願成佛」,也說要善待馬等動物,要對畜牲、病人等處境堪憐的有情生起悲心。雖然學大乘法,但他們解釋的悲心,跟一般人眼中的悲心似乎沒什麼不同。如果悲心只是這樣,其實基督教說得很多,也說得很好。然而,若真正生起想要幫助眾生脫離行苦的心,而且是完全無造作的心,在這之前必須生起造作的覺受,為此必須修知母、念恩、報恩等七因果教授,或是自他換教授。真正有這樣修的人,實在太稀少了。要不是靠著阿底峽尊者的恩德,並由噶當派把這個教法傳承下來,即使在西藏,要有真正的大乘想法也非常困難。這些記錄在過去的記載都有,即使不談歷史紀錄,只要去翻書就知道了。除了在道次第與修心教授裡有提到,其他的論典呢?都很少見。雖然都會說大悲心很重要,也會說應該要修大悲心,但有這麼清楚談到如何實修大悲心的論典,除了道次第與修心論典外,就沒有其他的了。我們光是有幸能看到這些論典,都應該覺得自己實在是很不得了的人。
有幸看到這些論典的人,在看完之後,心裡還能想「核心就是菩提心」的人實在太少,要能這樣想實在太難。你有這樣想嗎?要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這樣想?看看自己,當你心裡有「我要實修」的時候,你會想去修什麼?若那時你能想著「我要修空性」,這其實已經是很好的答案了,那些非常優秀的人應該會說要修空性;若沒有想到要修空性,你可能會說「我要修止」,再不然會說「我要修密」,例如修氣脈明點等,除此之外,可能還有很多種答案。就算嘴巴裡說「應該要修菩提心」,但實際上他又是怎麼做的呢?大約就是一早起床時提一下動機而已。要能把全部心血都集中在修菩提心上,這種人非常稀有,現代我們直接可以看到例子是聖座嘉瓦仁波切,他把菩提心視為實修核心,就這樣緊緊地握著。聖座已對這件事生起定解。只要有機會,他都會一直宣說這個概念,就像打廣告一樣地宣傳,由於受到他的影響,我們會覺得菩提心真的很重要,一定要有菩提心才行。但我們的想法其實也很表面,真心打從心底生起這種定解的人,真的好稀少。
但事實上,無論根據佛經或理路,尤其若去看阿底峽尊者的傳記,再把這些內容整合在一起,你會知道真的必須在菩提心上努力。現在是不用講,在還沒有生起菩提心之前,必須在菩提心上全力以赴,這當然不用講。在沒有生起菩提心之前,不論你做什麼,都不會變成成佛的因,所以當然必須全力以赴地生起菩提心;即使在生起菩提心後,依舊要在菩提心上努力;就算現證空性、登地了,依舊要在菩提心上努力。佛是這樣說的,你去看《般若二萬頌》就會知道。我在整理《集經彙道》的時候,另立了一個科判叫「 如何日夜隨念菩提心」,這個科判在《廣論》裡沒有清楚地提到,是我另外加的。我把經典裡提過應該日夜隨念菩提心的理由與方法,很概略地收集在這本書裡。
就像專門講空性的佛經是廣中略三部《般若經》一樣,真正很強力地講菩提心的佛經是《華嚴經》。菩提心分成兩部份,一是想要獲得菩提的菩提欲求,一是想讓有情獲得快樂的利他欲求,在《華嚴經》裡專門談菩提欲求的篇幅大概就有一函,專門談利他欲求的也大概有一函。有一位噶當派的上師說:「如果《華嚴經》沒有譯為藏文,西藏的菩薩們要如何學行菩薩學處呢?」我們可以想想看,這位噶當派上師說這句話時,心裡的想法到底是什麼。因為,其實六度的內容並不只《華嚴經》有說,《寶積經》裡也講了很多。廣泛講述菩提心的佛經就有三大部分,尤其前五度,藏文大藏經的 བ།部裡大概有三百五十多張長函,把五度的內容做了很廣泛的闡述。既然提到菩提心的經典不只《華嚴經》,而所謂學習菩薩學處又只是一般的理解,則那位噶當派上師又何必那樣說呢?就算《華嚴經》沒有譯為藏文,還有別的佛經可以看,例如可以去看《寶積經》,怎麼會沒有《華嚴經》就不知該怎麼學菩薩學處呢?原來,全力以赴、只修菩提心的作法,就只在菩提心上用功,日夜依止正知正念,把所有的注意力匯集在菩提心上的相關描述,就只在《華嚴經》有。
我在想,這位噶當派上師說「西藏的菩薩要如何學行菩薩學處」的意思,也許是努力把一切能力都集中到菩提心上,要用什麼方法、什麼樣的規矩才能做到這件事,只有《華嚴經》講得最清楚,如果《華嚴經》沒有被譯為藏文,大家應該會不知道該怎麼做。《華嚴經》其實應該有十二到十四函,但翻譯為藏文的只有六函。當年的西藏譯師只把《華嚴經》裡屬於方便分的內容挑出來譯,例如《普賢行願品》就是出自《華嚴經》。
總之,我們應該獲得的是什麼樣的定解呢?就像剛才說過的,透過七因果教授與自他換教授生起菩提心,依於菩提心而去實修六度,此其一。此外最主要必須掌握的重點是,就實修大乘而言,無論初、中、後三個階段,或說一切階段必須努力的都是菩提心,你心裡必須生起這樣的定解。就像之前提過的,成辦色身靠的就是菩提心。從暫時成辦增上生開始,到初地、二地等菩薩的各種身語意功德,隨著菩提心愈強,這些功德就會愈來愈好、愈來愈純正,最後才能成辦佛的色身。佛圓滿的色身功德不會是馬上、突然就成辦出來,而是隨著菩提心的增強而愈趨完美。佛的色身,佛的語,這些能成辦利他的圓滿功德,最後能夠臻於究竟,靠的都是菩提心,我們必須對這件事生起定解。再者,煩惱、所知障等所有屬於障蔽的部分,要把它們連根鏟除,靠的是證空慧,你也必須對此生起定解。這兩個定解,不論任何時候、學任何論典,都必須是你的目標,你要想辦法生起這兩個定解。學到後來,你的心裡要能夠想「如果沒有菩提心與證空慧,根本不行!所以,不管我能還是不能,反正我要做的就是它們」。只要能這樣想,那你就行了。你要把自己培養成這種人。
※ 摘要:
如果你以為,菩提心只要稍微修一下就好,等以後做布施、持戒時就不用管菩提心了,這表示其實你並不知道自己要實修的到底是什麼。雖然我們也常聽到「你必須努力的重點就是菩提心」,也許我們嘴上也會跟著這樣說,但真心這樣想的人非常稀少,極為罕見。宗大師說,要真正對這件事生起定解,是非常困難的事。事實也像宗大師說的一樣,要對這件事獲得定解,真的非常難。
其實,在學佛人口中,由於小乘佛法非常盛行,學習大乘法的人數其實很少。西藏號稱是大乘法普遍弘揚的地區,大家嘴上都會說菩提心,講到菩提心,很多人都會馬上低下頭說「為利眾生願成佛」,也說要善待馬等動物,要對畜牲、病人等處境堪憐的有情生起悲心。雖然學大乘法,但他們解釋的悲心,跟一般人眼中的悲心似乎沒什麼不同。如果悲心只是這樣,其實基督教說得很多,也說得很好。然而,若真正生起想要幫助眾生脫離行苦的心,而且是完全無造作的心,在這之前必須生起造作的覺受,為此必須修知母、念恩、報恩等七因果教授,或是自他換教授。真正有這樣修的人,實在太稀少了。要不是靠著阿底峽尊者的恩德,並由噶當派把這個教法傳承下來,即使在西藏,要有真正的大乘想法也非常困難。這些記錄在過去的記載都有,即使不談歷史紀錄,只要去翻書就知道了。除了在道次第與修心教授裡有提到,其他的論典呢?都很少見。雖然都會說大悲心很重要,也會說應該要修大悲心,但有這麼清楚談到如何實修大悲心的論典,除了道次第與修心論典外,就沒有其他的了。我們光是有幸能看到這些論典,都應該覺得自己實在是很不得了的人。
有幸看到這些論典的人,在看完之後,心裡還能想「核心就是菩提心」的人實在太少,要能這樣想實在太難。你有這樣想嗎?要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這樣想?看看自己,當你心裡有「我要實修」的時候,你會想去修什麼?若那時你能想著「我要修空性」,這其實已經是很好的答案了,那些非常優秀的人應該會說要修空性;若沒有想到要修空性,你可能會說「我要修止」,再不然會說「我要修密」,例如修氣脈明點等,除此之外,可能還有很多種答案。就算嘴巴裡說「應該要修菩提心」,但實際上他又是怎麼做的呢?大約就是一早起床時提一下動機而已。要能把全部心血都集中在修菩提心上,這種人非常稀有,現代我們直接可以看到例子是聖座嘉瓦仁波切,他把菩提心視為實修核心,就這樣緊緊地握著。聖座已對這件事生起定解。只要有機會,他都會一直宣說這個概念,就像打廣告一樣地宣傳,由於受到他的影響,我們會覺得菩提心真的很重要,一定要有菩提心才行。但我們的想法其實也很表面,真心打從心底生起這種定解的人,真的好稀少。
但事實上,無論根據佛經或理路,尤其若去看阿底峽尊者的傳記,再把這些內容整合在一起,你會知道真的必須在菩提心上努力。現在是不用講,在還沒有生起菩提心之前,必須在菩提心上全力以赴,這當然不用講。在沒有生起菩提心之前,不論你做什麼,都不會變成成佛的因,所以當然必須全力以赴地生起菩提心;即使在生起菩提心後,依舊要在菩提心上努力;就算現證空性、登地了,依舊要在菩提心上努力。佛是這樣說的,你去看《般若二萬頌》就會知道。我在整理《集經彙道》的時候,另立了一個科判叫「 如何日夜隨念菩提心」,這個科判在《廣論》裡沒有清楚地提到,是我另外加的。我把經典裡提過應該日夜隨念菩提心的理由與方法,很概略地收集在這本書裡。
就像專門講空性的佛經是廣中略三部《般若經》一樣,真正很強力地講菩提心的佛經是《華嚴經》。菩提心分成兩部份,一是想要獲得菩提的菩提欲求,一是想讓有情獲得快樂的利他欲求,在《華嚴經》裡專門談菩提欲求的篇幅大概就有一函,專門談利他欲求的也大概有一函。有一位噶當派的上師說:「如果《華嚴經》沒有譯為藏文,西藏的菩薩們要如何學行菩薩學處呢?」我們可以想想看,這位噶當派上師說這句話時,心裡的想法到底是什麼。因為,其實六度的內容並不只《華嚴經》有說,《寶積經》裡也講了很多。廣泛講述菩提心的佛經就有三大部分,尤其前五度,藏文大藏經的 བ།部裡大概有三百五十多張長函,把五度的內容做了很廣泛的闡述。既然提到菩提心的經典不只《華嚴經》,而所謂學習菩薩學處又只是一般的理解,則那位噶當派上師又何必那樣說呢?就算《華嚴經》沒有譯為藏文,還有別的佛經可以看,例如可以去看《寶積經》,怎麼會沒有《華嚴經》就不知該怎麼學菩薩學處呢?原來,全力以赴、只修菩提心的作法,就只在菩提心上用功,日夜依止正知正念,把所有的注意力匯集在菩提心上的相關描述,就只在《華嚴經》有。
我在想,這位噶當派上師說「西藏的菩薩要如何學行菩薩學處」的意思,也許是努力把一切能力都集中到菩提心上,要用什麼方法、什麼樣的規矩才能做到這件事,只有《華嚴經》講得最清楚,如果《華嚴經》沒有被譯為藏文,大家應該會不知道該怎麼做。《華嚴經》其實應該有十二到十四函,但翻譯為藏文的只有六函。當年的西藏譯師只把《華嚴經》裡屬於方便分的內容挑出來譯,例如《普賢行願品》就是出自《華嚴經》。
總之,我們應該獲得的是什麼樣的定解呢?就像剛才說過的,透過七因果教授與自他換教授生起菩提心,依於菩提心而去實修六度,此其一。此外最主要必須掌握的重點是,就實修大乘而言,無論初、中、後三個階段,或說一切階段必須努力的都是菩提心,你心裡必須生起這樣的定解。就像之前提過的,成辦色身靠的就是菩提心。從暫時成辦增上生開始,到初地、二地等菩薩的各種身語意功德,隨著菩提心愈強,這些功德就會愈來愈好、愈來愈純正,最後才能成辦佛的色身。佛圓滿的色身功德不會是馬上、突然就成辦出來,而是隨著菩提心的增強而愈趨完美。佛的色身,佛的語,這些能成辦利他的圓滿功德,最後能夠臻於究竟,靠的都是菩提心,我們必須對這件事生起定解。再者,煩惱、所知障等所有屬於障蔽的部分,要把它們連根鏟除,靠的是證空慧,你也必須對此生起定解。這兩個定解,不論任何時候、學任何論典,都必須是你的目標,你要想辦法生起這兩個定解。學到後來,你的心裡要能夠想「如果沒有菩提心與證空慧,根本不行!所以,不管我能還是不能,反正我要做的就是它們」。只要能這樣想,那你就行了。你要把自己培養成這種人。
※ 摘要:
- 用力、專注地守住你的菩提心吧!此時你做的一切,無論有沒有冠上六度的名字,都是在實修六度。
- 在還沒有生起菩提心之前,當然必須在菩提心上全力以赴,否則不論做什麼都不會變成成佛的因,;即使在生起菩提心後,依舊要在菩提心上努力;就算現證空性、登地了,依舊要在菩提心上努力。
- 「如果沒有菩提心與證空慧,根本不行!所以,不管我能還是不能,反正我要做的就是它們。」只要能這樣想,那你就行了。你要把自己培養成這種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