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課-道總建立(四)修行次第(中)

一些有實修經驗的人是這麼說的,在完全沒有生起中、下士道的體驗之前,若都沒有接觸與菩提心相關的學習與實修,這樣會吃很大的虧。要從現在就開始學習菩提心,證空慧也是如此,但你心裡也必須很清楚自己需要哪些基礎。你必須清楚知道,若要把菩提心與證空慧都修得很好,一定要有下、中士道的基礎。所以,有些有實修經驗的人說,他們會用百分之七十五的力氣去修下士道的死亡無常、惡趣苦、皈依與業果,用百分之二十五的力氣修菩提心。但有些人的分配方法正好相反,他只用百分之二十五的力氣在下士道的科目,百分之七十五的力氣則用在菩提心上。乍看之下,第一種作法似乎比較吃虧,因為他用比較少的時間修菩提心。但事實上,這種作法的效果反而比較好。他用百分之七十五的力氣實修下士道,不只使得下士道的力道比較強,也連帶使得他只用百之二十五的力氣去修的菩提心,也產生更強的力道。

基礎愈好,後面的結果也會愈好,這是很自然的事,因為前面該有的因有了,後面的結果自然就會出現;如果不去成辦因,只去處理果,就算你似乎生起所謂的慈心,也是硬拉出來的。就像一片田,你不去澆水,卻又要苗芽長大,硬去拉扯的結果就是苗芽被你拉斷。

再者,要生起菩提心,就像之前講過的,必須要累積資糧、淨除業障,七支供養是淨罪集資的關要,所以必須去做這個法行。以累積資糧來說,若要相信「若有累積福德,自己想做的事就容易成辦」,你必須相信業果。同樣地,以做禮拜來說,應該在了解佛功德、對佛生起信心後才去禮拜佛,如果心裡什麼都沒有就去做禮拜,就只是在做運動而已,並不是真正的禮拜。因此,在做七支供養的禮拜支時,必須思惟在皈依科目裡談到的佛功德。同樣地,要肯去做禮拜,至少要有點相信做禮拜可以累積福德,所以你對業果要有一點起碼的相信,哪怕只是一點也好。同樣地,供養也須要對業果有一點相信。

懺悔也是如此,要相信「若造罪,自己想要的事就不容易成辦。造惡業會感得受苦的異熟」這句話,你必須相信業果才行,否則你怎麼會去懺悔呢?隨喜也是如此。再以懺悔時必須具備的四力對治來說,若對業果沒有信心,你根本不可能做到四力懺悔。所以,若想要淨罪集資,但不具備下士道的基礎,缺乏下士道與中士道的想法,你就沒有辦法淨罪集資。所以,從這個角度來說,要生起菩提心,一定要有下士道與中士道的基礎,必須學習下士道與中士道才行。

以下的解釋,若能運用這個理路去明白所有道的論述,應該會很好。想一想,以某個人為所緣,要生起希望他離苦的悲心,以及希望他擁有快樂的慈心,而且是無造作、很強猛的心,需要具備哪些條件?首先,你必須知道他有遇到困難,否則「願他離苦」這個話根本無從說起;同樣地,要產生「願他得樂」這種心,你必須先知道他想要樂但沒有樂,才有可能產生希望他獲得安樂的心。所以,你必須知道他受苦的情況,而且,只用旁觀的態度看到他有受苦,這樣沒有用,因為我們不一定會有感覺。要感同身受,必須先把他與自己想成是一樣的,看到他受苦,才會覺得受不了。就像看到人類受苦,受不了的感覺會比較強;但看到一隻小蟲受苦,那時若你只把小蟲當成一種物品,不覺得牠與自己一樣都是有情,就不會有什麼感覺。但如果對方是人,因為我們自己也是人,「我跟他一樣」這種感受比較強。由於覺得對方跟自己一樣,看到對方受苦,才比較容易產生無法忍受的感受。總之,知道對方有困難,並知道這個困難讓對方受不了,這是首先要具備的條件。

在這個條件中,就像之前說過的,若要生起希望對方脫離行苦的心,首先必須知道對方有遭受到行苦,為此,必須先在自己身上認識「我有遭受到行苦」這個事實。要在自己身上認識行苦,方法是觀修中士道。若你不知道煩惱不好,也不可能產生「願他脫離煩惱」的心。

第二個條件是,必須對對方有慈愛心。若沒有慈愛心,例如看到敵人受苦,你不會希望他離苦,說不定還會希望他繼續苦下去;若是一個與你無關的人,你不會在乎,他是生病還是健康,對你而言都無關緊要;若是一個你很慈愛的對象,看到他受苦,你會有「哎呀!怎麼會這樣!」的感受。而且你的反應強度與你對他的慈愛程度有正相關,慈愛愈大,希望他離苦的心就會愈強。由上可知,要生起希望對方離苦得樂的心,需要兩個條件,一是知道他在受苦,你愈能感到他在受大苦,希望他離苦的心就會愈強。

如何知道他在受苦?方法就像剛才講過的,要靠下士道與中士道,這是一條路。如何對他生起慈愛心?直接的方法在上士道,以七因果教授來說是念恩與報恩。以念恩來說,要思惟對方過去曾經當過自己的母親,透過這個方式去念恩。然而,要怎麼思惟有情曾當過自己的母親?要去思惟投生沒有開始,而要思惟生無始,必須先認同有前後世,這是根本基礎。但只有這樣不夠,還必須承許生無始。

一般來說,承許有前後世的宗教很少,只有佛教與印度教,也許還有一些很小的宗教。印度教雖然承許有前後世,但他們不談無始,而是主張有開始。然而,一旦主張有開始,就無法成立一切有情都當過自己的母親,所以除了要相信有前後世,還必須相信生無始。一是知母,二是明白輪迴沒有開始,要建立對這兩事情的相信,經論與理路都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。由於明白輪迴沒有開始,所以你完全無法舉出哪種苦自己沒受過,無論哪一種苦,自己都受過了,因為根本沒有開始。同樣地,由於沒有開始,若我放任自己繼續這樣下去,不做任何努力,不刻意做點什麼,受苦這件事情也會沒有盡頭地繼續下去,這是完全可以確定的事,除非我去想別的辦法。我們應該有能力透過這個角度,對於「繼續這樣下去,不會有結束的時候,會無盡地繼續下去」產生一點認識。所以,若要對於知母與必須脫離輪迴這兩件事情產生認識,思惟生無始都是非常重要的事。若要真的認真想,「沒有開始」這件事應該會讓你覺得不容易接受。

總之,生無始。因為生無始,所以一切有情都當過我的母親。一切有情不只當過我的母親,也當過我的父親、手足、朋友、施主,總之,所有對我好的角色,一切有情都當過很多次了,透過這樣的思惟去憶念有情對自己的恩,這是念恩。只要你在這方面做了很多思惟,內心產生的力道就會很不一樣。以我們現在來說,如果沒有刻意觀修,講到一切有情都當過我的母親,我們可能只是流於表面的言詞,無法真正產生感受。例如,你以某個動物做為所緣,要你產生「牠當過我的母親」這種心情,應該做不到吧?若沒有實修,這是不可能產生的。一般來講,知母這個科目是有點難的。

在最開始時,雖然有思惟有情曾當過我的母親,「他是母親啊!」這種想法也有生起一下子,但依舊無法產生像看到自己母親時一樣的感覺。然而,如果你有繼續用很多時間去修,這種感覺就能產生。這一類的科目,就算無法馬上生起無造作的覺受,但只要肯努力,造作的覺受是可以產生的。用一個月的時間,每天觀修三座,同時積極地淨罪集資,並在座間閱讀與前後世有關的故事,思惟前後世存在的理由,用這樣的方法去修,就算沒有生起無造作的覺受,也應該可以生起造作的覺受。經過這樣努力後,偶然間,想到或看到一個平常自己不喜歡的人,竟突然對他產生「他是我母親」的感覺,即使只有一兩次,你的心才會終於對這種方法產生信心,你會想「若我真正去修,真的可以產生證量!」現在我們沒有真正去修,對於這種方法到底能不能成功,心裡一點感覺也沒有,別說嚐到味道,連聞都沒有聞到。

再以念恩來說,它同樣也有必須先具備的基礎。在還沒產生知母的覺受前,無論思惟再多次念恩,都像走在冰上一樣,不會留下什麼痕跡。所以要先知母,然後才修念恩。經常這樣思惟,會使得你一看到有情,就想到他對自己的恩很重,內心就覺得與他很親近。聖座就是這樣,他對有情沒有親疏的分別。他說:「不論到哪裡,與什麼樣的人種接觸,我都覺得對方是自己人,幾乎不會覺得對方是與自己無關的他人,也幾乎不會有親疏的區別。」這種結果,必須透過觀修才能得到,無法一開始就能做到。

※ 摘要:
  • 要從現在就開始學習菩提心,證空慧也是如此,但你心裡也必須很清楚自己需要哪些基礎。你必須清楚知道,若要把菩提心與證空慧都修得很好,一定要有下、中士道的基礎。
  • 相信有前後世,這是非常重要的基礎。
  • 用一個月的時間,每天觀修三座,同時積極地淨罪集資,並在座間閱讀與前後世有關的故事,思惟前後世存在的理由,用這樣的方法去修,就算沒有生起無造作的覺受,也應該可以生起造作的覺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