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目錄
CATEGORIES
-
主要課程
- 2006《略論》奢摩他
- 2007加行六法
- 2007四聖諦初探
-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
- 2008前後世
- 2008業果
- 2008道次第概說
- 2008依師軌理
- 2008四聖諦再探
- 2009隨念佛功德
-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
- 2011宗義-外道與毗婆沙宗
-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
- 2012功德之本頌
- 2013慈愛的實修
- 2014釋量論第二品
- 2015中觀見地
- 2016緣起見無害行
- 2016《現觀》四聖諦
- 2016三主要道
- 2017如意牟尼夢語
- 2017四法印(汪傑格西)
- 2017四法印(悲桑格西)
- 2017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上)
- 2018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下)
- 2018空性概說
- 2019父母瑜伽
- 2022空性自習指導
- 2023給病中的你
- 開示彙編
- 主題釋疑
- 請問悲桑老師
- 請法團析釋
- 經論選讀
- 好文選讀
- 演講、談話與請益集
第5課-探究時應有的心態
研究佛法的任何主題,都要與內心的感受結合,設法藉此調伏自心、改變想法,這才是佛教徒研究佛法的態度。探討前後世也是這樣。要用「此事與我切身相關」的態度做研究,否則就算你能把事實、理由、各家不同的看法描述得再仔細,學到的也只是與真品相似的仿冒品。
再者,你必須思惟死亡無常,否則就算同意有前後世,對你的影響也不大。只要曾有過「我一定會死」的感受,即使只有一、兩次,你也會開始在意自己死後的遭遇。產生這種心情後,再去研究到底有沒有前後世,以及自己的來生會去哪裡,這些研究才會變得切身相關,你也才有機會從中領悟佛法的真義。
佛法認為苦樂的關鍵在心,快樂或痛苦,發生或不發生某些事,根本原因都是自己的心,所以要向內努力,把主力放在改變自己的心。也因此,所有佛法研究都必須與自己的心連上關係,要結合內心感受去研究,應該從這樣的起點出發才對。乍看之下,佛法有不少主題似乎也在研究外境,例如討論某個事物是不是無常等。但在討論這類主題時,除了要把法理弄清楚,也要在意自己內心的看法,看看講到無常法時,自己內心的感受是什麼,否則你在學的就不是真正的佛法。當然,只把佛法當成知識在學,並不是全無好處,就像仿冒品雖然是假貨,但還是可以用,不過你也應該知道,假貨的品質不好,隨時會壞掉,效用也不大。
總之,請大家用正直、誠實的態度,檢驗到底有沒有前後世。這輩子結束後,如果心識的續流沒有中斷,會不會再拿取另一個身體?會不會再投生?如果會,再拿取另一個身體的因是什麼?這個因是常法嗎?是造物主嗎?
研究這些命題時,不要用旁觀的態度,帶著你的心,尋找真正的答案,用這種態度走下去。一旦透過理由確定有來生,你就會反對那些認為沒有來生的主張;一旦確定來生不是造物主創造的,你就會反對認為世間萬物全由造物主創造的主張。雖然你看起來在反對這個、反對那個,但沒有關係;如果你不是為了挑戰別人,而是為了解決苦樂問題而去揀擇真相,最後得到與別人不一樣的答案,這只表示你與別人的看法不同,並不是刻意製造對立。你只是變得跟別人對立,但不是在製造對立。就像《入中論》說的:「論中觀察非好諍,為解脫故顯真理,若有解釋真實義,他宗破壞亦無咎。」在佛教的論典裡,經常可以看到論師反駁他宗的主張,但這些都是為了解脫而做的揀擇。為了澈底脫離輪迴而去研究真相,雖然最後得到的結論跟別人不同,看起來跟別人合不來的樣子,但這樣做並沒有錯。
※ 摘要:
再者,你必須思惟死亡無常,否則就算同意有前後世,對你的影響也不大。只要曾有過「我一定會死」的感受,即使只有一、兩次,你也會開始在意自己死後的遭遇。產生這種心情後,再去研究到底有沒有前後世,以及自己的來生會去哪裡,這些研究才會變得切身相關,你也才有機會從中領悟佛法的真義。
佛法認為苦樂的關鍵在心,快樂或痛苦,發生或不發生某些事,根本原因都是自己的心,所以要向內努力,把主力放在改變自己的心。也因此,所有佛法研究都必須與自己的心連上關係,要結合內心感受去研究,應該從這樣的起點出發才對。乍看之下,佛法有不少主題似乎也在研究外境,例如討論某個事物是不是無常等。但在討論這類主題時,除了要把法理弄清楚,也要在意自己內心的看法,看看講到無常法時,自己內心的感受是什麼,否則你在學的就不是真正的佛法。當然,只把佛法當成知識在學,並不是全無好處,就像仿冒品雖然是假貨,但還是可以用,不過你也應該知道,假貨的品質不好,隨時會壞掉,效用也不大。
總之,請大家用正直、誠實的態度,檢驗到底有沒有前後世。這輩子結束後,如果心識的續流沒有中斷,會不會再拿取另一個身體?會不會再投生?如果會,再拿取另一個身體的因是什麼?這個因是常法嗎?是造物主嗎?
研究這些命題時,不要用旁觀的態度,帶著你的心,尋找真正的答案,用這種態度走下去。一旦透過理由確定有來生,你就會反對那些認為沒有來生的主張;一旦確定來生不是造物主創造的,你就會反對認為世間萬物全由造物主創造的主張。雖然你看起來在反對這個、反對那個,但沒有關係;如果你不是為了挑戰別人,而是為了解決苦樂問題而去揀擇真相,最後得到與別人不一樣的答案,這只表示你與別人的看法不同,並不是刻意製造對立。你只是變得跟別人對立,但不是在製造對立。就像《入中論》說的:「論中觀察非好諍,為解脫故顯真理,若有解釋真實義,他宗破壞亦無咎。」在佛教的論典裡,經常可以看到論師反駁他宗的主張,但這些都是為了解脫而做的揀擇。為了澈底脫離輪迴而去研究真相,雖然最後得到的結論跟別人不同,看起來跟別人合不來的樣子,但這樣做並沒有錯。
※ 摘要:
- 研究佛法的任何主題,都要與內心的感受結合,設法藉此調伏自心、改變想法,這才是佛教徒研究佛法的態度。
- 必須思惟死亡無常,否則就算同意有前後世,對你的影響也不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