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課-探究時應有的心態 

研究佛法的任何主題,都要與內心的感受結合,設法藉此調伏自心、改變想法,這才是佛教徒研究佛法的態度。探討前後世也是這樣。要用「此事與我切身相關」的態度做研究,否則就算你能把事實、理由、各家不同的看法描述得再仔細,學到的也只是與真品相似的仿冒品。

再者,你必須思惟死亡無常,否則就算同意有前後世,對你的影響也不大。只要曾有過「我一定會死」的感受,即使只有一、兩次,你也會開始在意自己死後的遭遇。產生這種心情後,再去研究到底有沒有前後世,以及自己的來生會去哪裡,這些研究才會變得切身相關,你也才有機會從中領悟佛法的真義。

佛法認為苦樂的關鍵在心,快樂或痛苦,發生或不發生某些事,根本原因都是自己的心,所以要向內努力,把主力放在改變自己的心。也因此,所有佛法研究都必須與自己的心連上關係,要結合內心感受去研究,應該從這樣的起點出發才對。乍看之下,佛法有不少主題似乎也在研究外境,例如討論某個事物是不是無常等。但在討論這類主題時,除了要把法理弄清楚,也要在意自己內心的看法,看看講到無常法時,自己內心的感受是什麼,否則你在學的就不是真正的佛法。當然,只把佛法當成知識在學,並不是全無好處,就像仿冒品雖然是假貨,但還是可以用,不過你也應該知道,假貨的品質不好,隨時會壞掉,效用也不大。

總之,請大家用正直、誠實的態度,檢驗到底有沒有前後世。這輩子結束後,如果心識的續流沒有中斷,會不會再拿取另一個身體?會不會再投生?如果會,再拿取另一個身體的因是什麼?這個因是常法嗎?是造物主嗎?

研究這些命題時,不要用旁觀的態度,帶著你的心,尋找真正的答案,用這種態度走下去。一旦透過理由確定有來生,你就會反對那些認為沒有來生的主張;一旦確定來生不是造物主創造的,你就會反對認為世間萬物全由造物主創造的主張。雖然你看起來在反對這個、反對那個,但沒有關係;如果你不是為了挑戰別人,而是為了解決苦樂問題而去揀擇真相,最後得到與別人不一樣的答案,這只表示你與別人的看法不同,並不是刻意製造對立。你只是變得跟別人對立,但不是在製造對立。就像《入中論》說的:「論中觀察非好諍,為解脫故顯真理,若有解釋真實義,他宗破壞亦無咎。」在佛教的論典裡,經常可以看到論師反駁他宗的主張,但這些都是為了解脫而做的揀擇。為了澈底脫離輪迴而去研究真相,雖然最後得到的結論跟別人不同,看起來跟別人合不來的樣子,但這樣做並沒有錯。

※ 摘要:
  • 研究佛法的任何主題,都要與內心的感受結合,設法藉此調伏自心、改變想法,這才是佛教徒研究佛法的態度。
  • 必須思惟死亡無常,否則就算同意有前後世,對你的影響也不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