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目錄
CATEGORIES
-
主要課程
- 2006《略論》奢摩他
- 2007加行六法
- 2007四聖諦初探
-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
- 2008前後世
- 2008業果
- 2008道次第概說
- 2008依師軌理
- 2008四聖諦再探
- 2009隨念佛功德
-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
- 2011宗義-外道與毗婆沙宗
-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
- 2012功德之本頌
- 2013慈愛的實修
- 2014釋量論第二品
- 2015中觀見地
- 2016緣起見無害行
- 2016《現觀》四聖諦
- 2016三主要道
- 2017如意牟尼夢語
- 2017四法印(汪傑格西)
- 2017四法印(悲桑格西)
- 2017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上)
- 2018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下)
- 2018空性概說
- 2019父母瑜伽
- 2022空性自習指導
- 2023給病中的你
- 開示彙編
- 主題釋疑
- 請問悲桑老師
- 請法團析釋
- 經論選讀
- 好文選讀
- 演講、談話與請益集
第13課-前後世存在【理由二】習性(一)
甲、立自宗
(一)經論根據
我們有很多自然而然、從小就有的習性,在沒有人教、也沒有特別練習的情況下,自然而然就產生了;但是,某些心性我們卻特別生疏,似乎要刻意學習、不斷地養成習慣,練到後來才能自然產生。無論什麼樣的心,只要反覆串習,到後來就能自然產生,這是心的一種特質。
《釋量論》說:「由修習現見,貪等明顯故。」這段話的大意是,貪瞋等心是由於串習它的前同類,而變得愈來愈大、愈來愈明顯,這是我們都可以看到的事。因此,在這強大的貪瞋之前,必定存在著它的前同類;若沒有串習它的前同類,就不可能自然產生。根據這個理由可以成立有前世。
如果前世不存在,這輩子才形成一個全新的心識,它上面應該不會有任何痕跡,那麼在出生之時,我們應該完全沒有貪欲才對;但是從出生開始,不必別人教,不必經過學習,我們自然就會生起貪欲,這表示在這之前,我們就已經養成貪欲的習性,由此可見前世存在。
(二)詳細說明
貪欲等煩惱會自然產生是因為串習。各位可以從自己的經驗,看看自己為什麼會對某個特定的人產生強烈的瞋心。
例如某人做了一件我們很不認同的事,在知道的那一剎那,我們生起「他真壞」的念頭。這個念頭產生的時間很短,一下子就消失,明後天也不會再想起;後來他又做了你覺得不對的事,甚至直接傷害你,你再一次生起「他真壞」的想法;然後你聽到其他人講他的壞話,愈聽愈覺得他確實很壞,幾次之後,即便那個人什麼都沒做,光是看到他,你就覺得很生氣。從這個例子可知,針對某個對象,本來一開始不會自然產生的瞋,但透過經常串習,到後來就會自然產生。這種經驗我們應該都有。
寺院裡有時會遇到以下的情況。如果新任住持剛好是自己的同學,在最開始的幾個月裡,我們會刻意提醒自己「他是住持」。因為平常習慣用同輩的方式相處,擔心自己一不小心會失禮,所以必須經常提醒自己。經過幾個月的串習後,一看到對方,自然就會有「住持來了」 的念頭,該有的恭敬與禮儀也能自然地表達出來。由此可見,內心的想法與反應,要經過串習才能自然產生。
以前辯經時,我曾用過一個譬喻,不確定是否恰當。一個嚐過酸味的人,看到很酸的食物就會流口水;從來沒嚐過酸味的人,看到很酸的食物,就算旁人費盡唇舌跟他描述那種食物的味道,他也不會流口水。一看到很酸的食物就會流口水,表示這個人以前嚐過酸味。
如果之前沒有串習,就不可能自然產生。既然我們從小自然就有貪瞋,可見在這之前,我們已經透過串習養成了習性,而這所謂的「之前」指的是這輩子之前,由此推論前世存在。
以上運用的是法稱論師的理路,主要的重點是:由於我們會自然產生貪瞋等心,表示之前已經養成了習性。但也許有人會想:生起貪瞋的關鍵是對境,與習性無關。但真的是這樣嗎?《釋量論》針對這個疑問,做了很多分析。
一般而言,貪欲的對境有很多種,例如對金錢、名聲等都可以生起貪欲,但最明顯又強烈的例子是男女之間的貪欲。用這樣的例子討論,應該會更清楚。
有人說:「對某人生起貪欲,是因為對方長得好看。」意思是說,生起貪心與習性無關,與外在的對境有關;但是這種說法不合理。如果內心的反應都是由對境造成的,面對相同的對境,大家的反應應該一樣才對,但事實並不是如此。由此可知,生起貪欲的關鍵不在對境,而在個人內心的想法;否則就像丈夫對妻子生起貪欲一樣,公婆、孩子對這位妻子也應該生起同樣的貪欲才對,但是並沒有。
有人說:「會生起貪欲,與身體的情況有關。身體虛弱時不會生起貪欲,身體有力時,由於體內的物質發生變化,就會生起貪欲。」但這種說法不合理。如果合理,則這個丈夫應該看到任何女子都會生起貪欲,包括自己的母親;就像發瘋的人會因為體內某種因素的變化,而不擇對象地攻擊他人。如果產生貪欲的原因,單純由身體的狀況決定,就應該不分對象、全都產生貪欲才對,但是並沒有這樣。丈夫對妻子生起貪欲,是他內心的想法造成的。
產生貪瞋的主因不是由對境決定,這個道理可以從自身的經歷得到驗證。針對某個人,心裡一直想著他做的壞事,想個幾分鐘後,瞋心就會產生;然後再想著他做的好事與優點,想個幾分鐘後,瞋心就會降低,而且會產生親近的感覺。由此可見,貪心與瞋心是由自己的想法造成,這是很清楚的事實。
法稱論師說,貪欲很強的人,就算對方不帥、不美,依舊會生起貪欲;反之,有能力對治貪欲的人,就算看到再美的人,也不會生起貪欲。有些人身體虛弱,就算虛弱到快要死了,依舊會生起貪欲;反之,思惟無常、苦等法義並產生一些力道的人,就算身體再壯,也不會生起貪欲。由此可知,既強猛又自然產生的貪心,背後的重要推手是過去養成的習性。
若你同意貪欲主要是由某種想法造成,再回頭看「如果已有某種想法,然後又不斷地串習,串習到後來,貪欲就會自然產生」這個主張,我想,即使只靠自己的經驗,應該都會同意它是事實。
※ 摘要:
一、基本論述
(一)經論根據
我們有很多自然而然、從小就有的習性,在沒有人教、也沒有特別練習的情況下,自然而然就產生了;但是,某些心性我們卻特別生疏,似乎要刻意學習、不斷地養成習慣,練到後來才能自然產生。無論什麼樣的心,只要反覆串習,到後來就能自然產生,這是心的一種特質。
《釋量論》說:「由修習現見,貪等明顯故。」這段話的大意是,貪瞋等心是由於串習它的前同類,而變得愈來愈大、愈來愈明顯,這是我們都可以看到的事。因此,在這強大的貪瞋之前,必定存在著它的前同類;若沒有串習它的前同類,就不可能自然產生。根據這個理由可以成立有前世。
如果前世不存在,這輩子才形成一個全新的心識,它上面應該不會有任何痕跡,那麼在出生之時,我們應該完全沒有貪欲才對;但是從出生開始,不必別人教,不必經過學習,我們自然就會生起貪欲,這表示在這之前,我們就已經養成貪欲的習性,由此可見前世存在。
(二)詳細說明
貪欲等煩惱會自然產生是因為串習。各位可以從自己的經驗,看看自己為什麼會對某個特定的人產生強烈的瞋心。
例如某人做了一件我們很不認同的事,在知道的那一剎那,我們生起「他真壞」的念頭。這個念頭產生的時間很短,一下子就消失,明後天也不會再想起;後來他又做了你覺得不對的事,甚至直接傷害你,你再一次生起「他真壞」的想法;然後你聽到其他人講他的壞話,愈聽愈覺得他確實很壞,幾次之後,即便那個人什麼都沒做,光是看到他,你就覺得很生氣。從這個例子可知,針對某個對象,本來一開始不會自然產生的瞋,但透過經常串習,到後來就會自然產生。這種經驗我們應該都有。
寺院裡有時會遇到以下的情況。如果新任住持剛好是自己的同學,在最開始的幾個月裡,我們會刻意提醒自己「他是住持」。因為平常習慣用同輩的方式相處,擔心自己一不小心會失禮,所以必須經常提醒自己。經過幾個月的串習後,一看到對方,自然就會有「住持來了」 的念頭,該有的恭敬與禮儀也能自然地表達出來。由此可見,內心的想法與反應,要經過串習才能自然產生。
以前辯經時,我曾用過一個譬喻,不確定是否恰當。一個嚐過酸味的人,看到很酸的食物就會流口水;從來沒嚐過酸味的人,看到很酸的食物,就算旁人費盡唇舌跟他描述那種食物的味道,他也不會流口水。一看到很酸的食物就會流口水,表示這個人以前嚐過酸味。
如果之前沒有串習,就不可能自然產生。既然我們從小自然就有貪瞋,可見在這之前,我們已經透過串習養成了習性,而這所謂的「之前」指的是這輩子之前,由此推論前世存在。
二、斷諍
以上運用的是法稱論師的理路,主要的重點是:由於我們會自然產生貪瞋等心,表示之前已經養成了習性。但也許有人會想:生起貪瞋的關鍵是對境,與習性無關。但真的是這樣嗎?《釋量論》針對這個疑問,做了很多分析。
一般而言,貪欲的對境有很多種,例如對金錢、名聲等都可以生起貪欲,但最明顯又強烈的例子是男女之間的貪欲。用這樣的例子討論,應該會更清楚。
有人說:「對某人生起貪欲,是因為對方長得好看。」意思是說,生起貪心與習性無關,與外在的對境有關;但是這種說法不合理。如果內心的反應都是由對境造成的,面對相同的對境,大家的反應應該一樣才對,但事實並不是如此。由此可知,生起貪欲的關鍵不在對境,而在個人內心的想法;否則就像丈夫對妻子生起貪欲一樣,公婆、孩子對這位妻子也應該生起同樣的貪欲才對,但是並沒有。
有人說:「會生起貪欲,與身體的情況有關。身體虛弱時不會生起貪欲,身體有力時,由於體內的物質發生變化,就會生起貪欲。」但這種說法不合理。如果合理,則這個丈夫應該看到任何女子都會生起貪欲,包括自己的母親;就像發瘋的人會因為體內某種因素的變化,而不擇對象地攻擊他人。如果產生貪欲的原因,單純由身體的狀況決定,就應該不分對象、全都產生貪欲才對,但是並沒有這樣。丈夫對妻子生起貪欲,是他內心的想法造成的。
產生貪瞋的主因不是由對境決定,這個道理可以從自身的經歷得到驗證。針對某個人,心裡一直想著他做的壞事,想個幾分鐘後,瞋心就會產生;然後再想著他做的好事與優點,想個幾分鐘後,瞋心就會降低,而且會產生親近的感覺。由此可見,貪心與瞋心是由自己的想法造成,這是很清楚的事實。
法稱論師說,貪欲很強的人,就算對方不帥、不美,依舊會生起貪欲;反之,有能力對治貪欲的人,就算看到再美的人,也不會生起貪欲。有些人身體虛弱,就算虛弱到快要死了,依舊會生起貪欲;反之,思惟無常、苦等法義並產生一些力道的人,就算身體再壯,也不會生起貪欲。由此可知,既強猛又自然產生的貪心,背後的重要推手是過去養成的習性。
若你同意貪欲主要是由某種想法造成,再回頭看「如果已有某種想法,然後又不斷地串習,串習到後來,貪欲就會自然產生」這個主張,我想,即使只靠自己的經驗,應該都會同意它是事實。
※ 摘要:
- 無論什麼樣的心,只要反覆串習,到後來就能自然產生,這是心的一種特質。
- 如果之前沒有串習,就不可能自然產生。既然我們從小自然就有貪瞋,可見在這之前,我們已經透過串習養成了習性,而這所謂的「之前」指的是這輩子之前,由此推論前世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