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目錄
CATEGORIES
-
主要課程
- 2006《略論》奢摩他
- 2007加行六法
- 2007四聖諦初探
-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
- 2008前後世
- 2008業果
- 2008道次第概說
- 2008依師軌理
- 2008四聖諦再探
- 2009隨念佛功德
-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
- 2011宗義-外道與毗婆沙宗
-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
- 2012功德之本頌
- 2013慈愛的實修
- 2014釋量論第二品
- 2015中觀見地
- 2016緣起見無害行
- 2016《現觀》四聖諦
- 2016三主要道
- 2017如意牟尼夢語
- 2017四法印(汪傑格西)
- 2017四法印(悲桑格西)
- 2017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上)
- 2018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下)
- 2018空性概說
- 2019父母瑜伽
- 2022空性自習指導
- 2023給病中的你
- 開示彙編
- 主題釋疑
- 請問悲桑老師
- 請法團析釋
- 經論選讀
- 好文選讀
- 演講、談話與請益集
第14課-前後世存在【理由二】習性(二)
甲、立自宗(續)
嬰兒一出生就自然地有貪欲,這種習性顯然是在出生之前養成的,所以前世應該存在。不過這個理路與身體的情況、外境等的連動性很高,牽涉的層面比較複雜,若你因為這樣而覺得它不太能說服你,可以換個例子思考。
過去有些智者在說明這個道理時,會用初生的小牛為例做說明。但對我而言,用「為什麼會珍愛自己」這個例子,比「初生小牛會喝奶」這種粗分貪欲的例子更有力量。不過要讓這個思考有力量,首先必須認清「珍愛自己」根本毫無理由,否則這個理由對你的影響力會不夠強。
我只珍愛自己一個人,從出生開始,我時時刻刻、不分日夜、連作夢都在對「我」生貪,無法捨棄「我」。然而這樣做的理由到底是什麼呢?一旦你真的發現自己這種作法完全沒有理由,心裡應該會產生一個疑問:既然毫無理由,為何會自然生起這種心?為何日以繼夜都在為「我」而不停努力?研究看看為什麼。答案除了串習,恐怕找不到其他理由了。
也可以透過「為什麼會有我執」這個例子去思考。同樣地,要讓這個思考有效,必須先理解無我的道理。一旦明白事實是無我,就會知道我執是顛倒的心。我執既然是錯的,而且又沒人教,為何我會打從出生開始,就自然而然、力道強大、時時刻刻都有這種心?這種心是怎麼產生的?除了串習,似乎沒有其他更合理的答案了。用這個例子去思考,也許會更有力量。
請不要誤會,我不是說你一定要換例子思考,也沒有說《釋量論》的理路不夠用。我是說,如果《釋量論》的例子你用得上,就直接用;但如果你因為貪欲這個例子牽涉的層面複雜,導致這個理路無法入心,或是讓你的思考失焦,此時不用換理路,只要換個例子思考就可以了。
由於時代變遷,經論的例子,不同時代的所化機在運用時,可能會引生一些困惑甚至邪見,所以有時可能需要做一點微調,但是理路不必調整。法稱論師的理路不但可以照樣用,而且歷久彌新。有人認為《釋量論》不適用於現代,但我堅決反對這種說法。無論時代如何演進,法稱論師在我心裡的地位依舊穩如泰山,他的理路依舊銳利、無人能擋。
理路不必做任何調整,要調整的頂多只有例子而已。要讓這個理路在你心裡造成更大的震撼與影響力,你可以問問自己:「我這麼珍愛自己,到底是為什麼?」不要只問一次,多問幾次,你的心會給你很多不同的答案。接著,針對這些答案,一一去看它們是否合理。追到最後,你發現這些答案全都說不通,珍愛自己一點道理都沒有,此時你應該會再問:「既然這麼沒道理,為何我時時刻刻都那麼愛自己?為何我會這麼不由自主地生起愛我執?」直到此時,由於你被逼到無路可退,才會真心覺得是因為串習很久造成的,此時《釋量論》的這個理路才能開始幫助到你。否則雖然懂得理路,但對你的影響力恐怕不大。
有位法師在思惟菩提心時,想到了這個問題。他問自己:「為何我要珍愛自己?」每想到一個答案,他就再思惟這個答案是否合理,不斷地跟自己辯論。辯到最後,「應該珍愛自己」的這一方輸了,他的心強烈地知道,珍愛自己這件事情完全沒道理!接著,他又想:「既然這麼沒道理,為何我從出生到現在、不分日夜,總是這麼珍愛自己呢?沒人教,也沒人逼,為什麼我會這樣呢?」當他心裡產生「因為串習,養成了習性」這個答案後,他就更確信前世的存在。
有些人有一些特別的習性,若不是在過去就養成,很難解釋這一生為何會自然地有這樣的表現。宗喀巴大師的傳記說:「大師於一切恭敬供養、承事禮遇等,皆視同幻化影像,虛偽欺誑,無常變壞,不可保信。不加功用,厭患之心任運現行。」宗大師從小在被人稱讚、受人供養、坐在高大法座上時,馬上打從心底生起「這些全都是無常,不可保信!」的憂傷,並產生「輪迴全無心要」的感受。這是宗大師從小就有的反應,不是透過這輩子刻意學習而產生的。我們學了很多年也很難產生的感受,宗大師從小開始就這樣了。這個例子值得我們好好想一想。
以下這段話,沒學佛的人聽來可能覺得沒什麼,但稍微學過佛法的人,讀釋迦牟尼佛的開示,會知道這些開示非常精純、深邃。不論你對他有沒有信心,單就內容來看,他的開示不但很有次第,而且愈思惟愈有味道。尤其,他在經典裡教的修行方法,每個步驟之間的因果關係都非常清楚,也把途中會遇到哪些違緣、用什麼方法消除這些違緣,依序說得很仔細,照著做的人最後也得到了佛果位。
總之,依著他的教導與體驗前進,在多年的努力後,會自然地對包括敵人在內的有情生起慈悲心,這是可靠的事實,而且直到近代,依舊能看到許多實例。例如聖座曾說:「在空性方面努力二十多年後,近來無論見到什麼,都能自然地生起『如幻』的想法;以前一聽到菩提心,會覺得它離自己很遠,但透過學習《入行論》與觀修菩提心,現在覺得與菩提心很親近。」前陣子在拉達克,聖座說自己似乎獲得了資糧道中品。總之,他說自己有自然而生的菩提心。
如果你已學佛一段時間,而且腦筋還不錯,也很努力的人,以下這段話,或許你會有一些感受。學佛二、三十年後,你覺得自己懂得多少?雖然似乎讀了不少書,但只要你翻閱過《甘珠爾》與《丹珠爾》,把它們與自己懂得的經論相比,你覺得自己懂的算不算多?一旦你體會到,雖然自己學了很多年,懂得的竟然這麼少;反觀佛陀,他在沒有師長教導、沒有法友切磋的情況下,卻懂得這麼多,他是如何做到的?
如果你對佛功德有一點認識,也可以問自己:「我既有老師教,周圍又有很好的法友為伴,也有很多順緣,但對於菩提心與證空慧,到現在連個樣子也沒有;反觀佛陀,他在沒人教的情況下卻生起了這些功德,這是為什麼?」除了「他在前世已作過串習」外,應該沒有別的答案了。佛陀自己也說他記得前世,由於他在前世辛苦努力,最終才能成佛。思惟這些例子,若能讓你對於「心識留有之前串習過的習性」一事有體會,對於成立有前世應該也有幫助。
※ 摘要:
三、更有力的例子
嬰兒一出生就自然地有貪欲,這種習性顯然是在出生之前養成的,所以前世應該存在。不過這個理路與身體的情況、外境等的連動性很高,牽涉的層面比較複雜,若你因為這樣而覺得它不太能說服你,可以換個例子思考。
過去有些智者在說明這個道理時,會用初生的小牛為例做說明。但對我而言,用「為什麼會珍愛自己」這個例子,比「初生小牛會喝奶」這種粗分貪欲的例子更有力量。不過要讓這個思考有力量,首先必須認清「珍愛自己」根本毫無理由,否則這個理由對你的影響力會不夠強。
我只珍愛自己一個人,從出生開始,我時時刻刻、不分日夜、連作夢都在對「我」生貪,無法捨棄「我」。然而這樣做的理由到底是什麼呢?一旦你真的發現自己這種作法完全沒有理由,心裡應該會產生一個疑問:既然毫無理由,為何會自然生起這種心?為何日以繼夜都在為「我」而不停努力?研究看看為什麼。答案除了串習,恐怕找不到其他理由了。
也可以透過「為什麼會有我執」這個例子去思考。同樣地,要讓這個思考有效,必須先理解無我的道理。一旦明白事實是無我,就會知道我執是顛倒的心。我執既然是錯的,而且又沒人教,為何我會打從出生開始,就自然而然、力道強大、時時刻刻都有這種心?這種心是怎麼產生的?除了串習,似乎沒有其他更合理的答案了。用這個例子去思考,也許會更有力量。
請不要誤會,我不是說你一定要換例子思考,也沒有說《釋量論》的理路不夠用。我是說,如果《釋量論》的例子你用得上,就直接用;但如果你因為貪欲這個例子牽涉的層面複雜,導致這個理路無法入心,或是讓你的思考失焦,此時不用換理路,只要換個例子思考就可以了。
由於時代變遷,經論的例子,不同時代的所化機在運用時,可能會引生一些困惑甚至邪見,所以有時可能需要做一點微調,但是理路不必調整。法稱論師的理路不但可以照樣用,而且歷久彌新。有人認為《釋量論》不適用於現代,但我堅決反對這種說法。無論時代如何演進,法稱論師在我心裡的地位依舊穩如泰山,他的理路依舊銳利、無人能擋。
理路不必做任何調整,要調整的頂多只有例子而已。要讓這個理路在你心裡造成更大的震撼與影響力,你可以問問自己:「我這麼珍愛自己,到底是為什麼?」不要只問一次,多問幾次,你的心會給你很多不同的答案。接著,針對這些答案,一一去看它們是否合理。追到最後,你發現這些答案全都說不通,珍愛自己一點道理都沒有,此時你應該會再問:「既然這麼沒道理,為何我時時刻刻都那麼愛自己?為何我會這麼不由自主地生起愛我執?」直到此時,由於你被逼到無路可退,才會真心覺得是因為串習很久造成的,此時《釋量論》的這個理路才能開始幫助到你。否則雖然懂得理路,但對你的影響力恐怕不大。
有位法師在思惟菩提心時,想到了這個問題。他問自己:「為何我要珍愛自己?」每想到一個答案,他就再思惟這個答案是否合理,不斷地跟自己辯論。辯到最後,「應該珍愛自己」的這一方輸了,他的心強烈地知道,珍愛自己這件事情完全沒道理!接著,他又想:「既然這麼沒道理,為何我從出生到現在、不分日夜,總是這麼珍愛自己呢?沒人教,也沒人逼,為什麼我會這樣呢?」當他心裡產生「因為串習,養成了習性」這個答案後,他就更確信前世的存在。
四、修行者的例子
有些人有一些特別的習性,若不是在過去就養成,很難解釋這一生為何會自然地有這樣的表現。宗喀巴大師的傳記說:「大師於一切恭敬供養、承事禮遇等,皆視同幻化影像,虛偽欺誑,無常變壞,不可保信。不加功用,厭患之心任運現行。」宗大師從小在被人稱讚、受人供養、坐在高大法座上時,馬上打從心底生起「這些全都是無常,不可保信!」的憂傷,並產生「輪迴全無心要」的感受。這是宗大師從小就有的反應,不是透過這輩子刻意學習而產生的。我們學了很多年也很難產生的感受,宗大師從小開始就這樣了。這個例子值得我們好好想一想。
以下這段話,沒學佛的人聽來可能覺得沒什麼,但稍微學過佛法的人,讀釋迦牟尼佛的開示,會知道這些開示非常精純、深邃。不論你對他有沒有信心,單就內容來看,他的開示不但很有次第,而且愈思惟愈有味道。尤其,他在經典裡教的修行方法,每個步驟之間的因果關係都非常清楚,也把途中會遇到哪些違緣、用什麼方法消除這些違緣,依序說得很仔細,照著做的人最後也得到了佛果位。
總之,依著他的教導與體驗前進,在多年的努力後,會自然地對包括敵人在內的有情生起慈悲心,這是可靠的事實,而且直到近代,依舊能看到許多實例。例如聖座曾說:「在空性方面努力二十多年後,近來無論見到什麼,都能自然地生起『如幻』的想法;以前一聽到菩提心,會覺得它離自己很遠,但透過學習《入行論》與觀修菩提心,現在覺得與菩提心很親近。」前陣子在拉達克,聖座說自己似乎獲得了資糧道中品。總之,他說自己有自然而生的菩提心。
如果你已學佛一段時間,而且腦筋還不錯,也很努力的人,以下這段話,或許你會有一些感受。學佛二、三十年後,你覺得自己懂得多少?雖然似乎讀了不少書,但只要你翻閱過《甘珠爾》與《丹珠爾》,把它們與自己懂得的經論相比,你覺得自己懂的算不算多?一旦你體會到,雖然自己學了很多年,懂得的竟然這麼少;反觀佛陀,他在沒有師長教導、沒有法友切磋的情況下,卻懂得這麼多,他是如何做到的?
如果你對佛功德有一點認識,也可以問自己:「我既有老師教,周圍又有很好的法友為伴,也有很多順緣,但對於菩提心與證空慧,到現在連個樣子也沒有;反觀佛陀,他在沒人教的情況下卻生起了這些功德,這是為什麼?」除了「他在前世已作過串習」外,應該沒有別的答案了。佛陀自己也說他記得前世,由於他在前世辛苦努力,最終才能成佛。思惟這些例子,若能讓你對於「心識留有之前串習過的習性」一事有體會,對於成立有前世應該也有幫助。
※ 摘要:
- 問問自己:「我這麼珍愛自己,到底是為什麼?」、「為何會有我執?」
- 有些人有一些特別的習性,若不是在過去就養成,很難解釋這一生為何會自然地有這樣的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