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課-前後世存在【理由三】近取因(一)

這輩子最初的心識從哪裡來?《釋量論》的作者法稱論師認為,從這個提問切入,可以成立有前世。簡單來說,這個理路是:心識的近取因只能是心識,這輩子最初的心識,它的近取因只能是前世的心,所以前世存在;今世的心也會成為來世心的近取因,所以會有來世。

這個理由看起來很簡單,但若要把它說清楚, 要做的研究相當多。以下我試著用比較簡潔的方式,做一個概略的說明。

甲、基本認識

一、什麼是近取因

佛法認為,一切有為法都是由眾多因緣聚合產生。要成為某種結果的因,基本上有兩種方式,一種是以近取因的方式,另一種是以俱生緣的方式。以苗芽為例,它是從種子轉變而成的,所以種子是苗芽的近取因;而之所以會有這種轉變,要靠溫度、水、土壤等其他條件幫忙,這些擔任輔助角色的助緣,是苗芽得以產生的俱生緣。同樣地,要產生貪、瞋等心識,也需要種子與助緣。產生心識的因中,使心識的體性持續下去、類似於種子的因是近取因,影響心識變化的其他因則是俱生緣。

近取因與俱生緣對果的影響方式不同,所以必須分開討論,不能混為一談。目前的科學研究可以識別心識的俱生緣,例如當腦產生變化時,科學家可以解釋這個變化對粗分心識造成的影響;至於心識的近取因是什麼,據我所知,目前科學應該還沒有具體的結論。

剛出生的小孩,他的心識最初是如何產生的?它的近取因是什麼?佛教認為唯一的答案是前世的心。若不承許有前後世,恐怕就必須說心識的近取因是一種物質,但這種答案並不合理。種類相近才能成為近取因,身體不是心識的近取因,因為身體與心識的運作方式完全不同;再者,近取因如果沒有發生改變,它就無法轉變為果,就像陶土如果沒有發生改變,就不能被製成陶瓶,也就不會成為陶瓶的近取因。同樣地,在身體沒有改變的情況下,心識卻可以有很多變化,所以身體不是心識的近取因,心識的近取因只能是心識。

以上是「近取因」這個理由的基本架構。

※ 摘要:
  • 心識的近取因只能是心識,這輩子最初的心識,它的近取因只能是前世的心,所以前世存在;今世的心也會成為來世心的近取因,所以會有來世。
  • 一切有為法都是由眾多因緣聚合產生。要成為某種結果的因,基本上有兩種方式,一種是以近取因的方式,另一種是以俱生緣的方式。
  • 近取因與俱生緣對果的影響方式不同,所以必須分開討論,不能混為一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