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課-如果真有來生(上)略述投生原理

一、總說   
 

如果前後世存在,那麼我是如何來到這輩子,又將如何去到下輩子呢?來自這輩子父母的精子與卵子,與來自前世的心識結合,時是這輩子生命就的開始,以佛法的專有名相來說就是投生。想想看,假設有個人在美國死亡,投生到印度的達蘭沙拉,表示他的心識離開了美國的身體,進入位於達蘭沙拉的父精母血中。但這件事情是如何發生的?造成前世的心識進入今世父精母血的因緣是什麼?

這是一件必須弄清楚的事。如果前後世存在,死後必須再投生,那麼下輩子,你會拿哪一種身體?你打算拿哪一種身體?還是你覺得隨便都可以?不會吧!這輩子結束後,我們可能得到更好的身體,也可能得到更壞的身體,如果把投生的因緣研究清楚,就會知道什麼該做、什麼不該做,就能得到更好的來生,不是很好嗎?

我現在住的僧寮還不錯,如果寺院管家跟我說:「你什麼都不能帶,立刻搬離這個房子。」對我來說,是好事還是壞事?不一定。如果管家說:「離開後,要請您搬到比現在更大、更好的房子,裡面不但什麼都有,而且比您現在用的更好!」我聽了會哈哈大笑,非常開心地搬新家。但如果他說:「離開後,您必須住到爛房子,而且所有的傢俱用品都比現在更糟。」我會非常不願意搬。同樣的道理,先從世俗的想法來說,如果我們做足準備,這輩子死後,接著就能擁有一個比現在更好的身體、更好的環境、更富裕的財物受用,此時有人說:「你就要死了。」我們聽了應該會很高興,因為就要搬到很棒的房子去了,不是令人雀躍的好事嗎?但若接下來要去的是很糟的地方,那就慘了。想一想,這輩子死亡,心識離開人的身體後,接著進入某個畜生的身體,不是很可怕嗎?

因此佛法才會強調要捨棄今生,它與自殺、消沈度日是截然不同的概念。如果更好的未來確實存在,而今生的安樂會妨礙你獲得更好的來生,它再好都不必捨不得,就算喪命也值得,因為你會因此換得更好的來生。

 

二、略述投生原理


剛才問到,假設有個人在美國死亡,投生到印度的達蘭沙拉,他的心識離開了美國的身體後,如何進入位於達蘭沙拉的父精母血中?這件事不會無因無緣發生,也不是造物主的傑作,更無法由物質的層面解釋。佛教認為這是業和欲的作用,而且這種主張背後有很清楚的理由。

佛教認為,造下能投生為人的業,業在心識上留下了能力,死後這個能力會讓心識產生一種錯亂顯現,覺得位於達蘭沙拉的父精母血是個很好的地方,因此產生想去的欲望,接著就被帶進去了。簡言之,那個錯亂顯現是由業造成的,而真正促使心識來到父精母血的是欲望。以上是佛法的看法,大家不一定要馬上接受,可以再研究看看。

從在美國死亡到在印度達蘭沙拉投生之間,其實還有一段空檔,這個空檔即一般我們常聽到的中陰。心識從本來的身體離開,在還沒有進入新的身體之間,處在這個階段中時,他依然是一位有情,此時這個有情處在的狀態稱為中陰。中陰存在不但有經典根據,而且可以用理路成立。

中陰身是什麼樣子呢?他有完整的五根,身形與將要投生的那一道有情的身形很相似。由於中陰身是微細的身,所以牆無法阻擋他,可以穿牆而過。他們只能看見其他同樣處在中陰階段的有情;有神通的人也能看見他們,但一般人看不到。以上這些中陰有情的特質,只能以經典為根據,無法用物力正理成立。也就是說,在死亡到未投生之間,這個有情仍是存在的,這個部分可以用理路來成立,但是這種有情的特質如何,就只能根據經典說明,沒有辦法用理路成立。

 

三、實例


很多有瀕死經驗者在甦醒後描述自身的經歷,聽說這些瀕死經驗與寧瑪派《中陰度亡經》的內容非常相似。有些記得前世的人,對於自己死亡之後到投生之間的事情記得很清楚。有一位清楚記得自己前世的女士,她也記得自己在中陰時的事情,她說自己騎著一條龍來到目前這個家庭中。她前輩子的大兒子離家很久都沒有回來,她前世的家人說,由於這位女士很想念大兒子,還特別把一串念珠拆了,把其中幾顆用珊瑚做的珠子拿到寺廟裡供養三寶,虔誠地祈願:「一定要讓我再見到大兒子啊!」直到死前,她一心一意想要再見到大兒子。可能是受這個欲望牽引的影響,死後投生為前世大兒子的孫子。

他從才會講話開始,就跟爺爺說:「我是騎著天龍來找你的。」這個小孩最愛的就是爺爺。有一次爺爺睡著了,這個孩子指著爺爺說:「他是我的小孩。」奶奶聽了就開玩笑地說:「唉啊,你的小孩長得好大喔!」由於那時孩子才開始會講話,還沒有講出太多奇怪的話,所以大人也不以為意,後來這個小孩又說了很多話,家人才漸漸覺得奇怪。有一次,爺爺外出,外面正在下雨,這個小孩望著窗外,口裡說著:「三寶啊!願我兒一切順利,現在不要下雨吧!」奶奶看著這個小孫子,五官都只是個孩子,但臉上流露出的是一個慈母對孩子擔心的表情,忍不住大哭起來。

臨死前的欲望,對於來世的投生處有很大的影響力。若造了很重的投生餓鬼道的業,臨終前由於今世的業已所剩無幾,來世要感果的業開始成熟,所以會開始有一些徵兆,他會因為疾病的緣故而完全不想進食。因為他都不想吃,周圍的人想要幫他,就一直勸他進食,他覺得煩,便打從心裡希望可以投生到完全沒有食物與飲水的地方,希望連食物的名字都不要再聽到。由於已造的投生餓鬼的業,與臨終前希望永遠不得飲食的欲望,使得他來世投生到餓鬼道。由此可知,臨終時的欲望對於來世的投生處有很大的影響。

臨終時的欲望會影響來生的去處,這件事情可以從記得前世的人得到應證。例如剛才提到的那位女士,前世的她非常掛念兒子,一直希望能再見到他的欲望,帶著她投生到現在的家庭中。還有一個例子是,一個中國人到西藏辦事情,發生車禍死亡,這輩子投生到一個藏人家庭。他跟家人說自己是某某人,家人問他:「你為什麼來我們家呢?」他說:「我來拿酥油,你說要給我酥油的。」也許那時他就是要去拿酥油的,坐在車子裡想著這件事情時,突然就發生車禍死了,於是就投生到要給他酥油的朋友家了。

 

四、結論


由於影響來世去處的兩個重要因素是業和欲,如果你希望來世能去到更好的地方,例如淨土、天界等,針對「欲求」這個因,有兩個必須努力的方向:一、必須設法生起以該處為所緣的欲求;二、設法減低對今生的貪欲,包括對親友、名聲、房子等的貪欲。否則若在臨終時對它們生起貪欲,就會被這個貪欲束縛,無法產生想去更好投生處的心,結果可能會投生到跟本來差不多,甚至更差的地方。

雖然我們都需要親友、財物,但也要了解它們都只是暫時用一下而已。如果能常常如此提醒自己,臨終時比較不容易對它們生起貪心,否則我們可能會誤以為自己會跟它們永不分離、永遠都需要它們的樣子。

欲望對我們的影響很大,從地獄到佛果之間,若要說有個決定一切的主宰,我覺得這個主宰可以說是欲望。我們做的一切,不都是在欲望的驅使下做的嗎?我是一個病人,佛法學得不精,但從十五歲至今將近三十年來,我一直跟佛教經論在一起。朋友問我:「學佛大半輩子,總要能簡單講一下什麼是佛法吧?」什麼是佛法?聖座嘉瓦仁波切用「緣起見、無害行」這幾個字統攝佛法的全貌。看似簡單,但真要解釋,就必須把顯密經論都提出來,才能說明得清楚完整。聖座真的非常了不起!那麼,在我心中,對佛法的簡要描述是什麼呢?大約是三、四年前開始,若有人這樣問我,我會說:「所謂佛法,就是改變欲望。」

未學佛前,我們可能只關心今生過得快不快樂、只懂得追求今生的快樂;學佛之後,透過學習下士道的法類,我們開始希望來世可以不墮三惡道、獲得好的所依身。然而,下輩子就算投生人道、天道,其實都還是在輪迴裡。透過學習中士道的法類,我們開始遮止只求來生的欲望,設法產生想要獲得解脫的欲望。更進一步,透過上士道的法類,我們學習遮止只求一己解脫的欲望,設法生起想要幫助一切有情都獲得解脫的欲望,並且由於明白唯有成佛才能達成這個目標,所以設法生起想要成佛的欲願。因此,若你問我:「佛法是什麼?」我會跟你說:「所謂佛法,就是改變欲望。」

之前提過,「法」這個字是改變的意思,改變身口意。身口意三門中,身口不是主要,意才是要改變的重點。若動機為善,即使身口行為不好,依舊是法;若動機是惡,即便身口行為看似再好,依舊不是法。所以學法的重點在改變心,而改變心的重點在改變欲望。不過這只是我的看法而已,各位可以再想想看。

※ 摘要:
  • 這輩子結束後,我們可能得到更好的身體,也可能得到更壞的身體。把投生的因緣研究清楚,就會知道什麼該做、什麼不該做,就能得到更好的來生。
  • 影響來世投生處最重要的關鍵,是業和欲。
  • 欲望對我們的影響很大,從地獄到佛果之間,若要說有個決定一切的主宰,我覺得這個主宰可以說是欲望。
  • 學法的重點在改變心,而改變心的重點在改變欲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