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目錄
CATEGORIES
-
主要課程
- 2006《略論》奢摩他
- 2007加行六法
- 2007四聖諦初探
-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
- 2008前後世
- 2008業果
- 2008道次第概說
- 2008依師軌理
- 2008四聖諦再探
- 2009隨念佛功德
-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
- 2011宗義-外道與毗婆沙宗
-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
- 2012功德之本頌
- 2013慈愛的實修
- 2014釋量論第二品
- 2015中觀見地
- 2016緣起見無害行
- 2016《現觀》四聖諦
- 2016三主要道
- 2017如意牟尼夢語
- 2017四法印(汪傑格西)
- 2017四法印(悲桑格西)
- 2017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上)
- 2018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下)
- 2018空性概說
- 2019父母瑜伽
- 2022空性自習指導
- 2023給病中的你
- 開示彙編
- 主題釋疑
- 請問悲桑老師
- 請法團析釋
- 經論選讀
- 好文選讀
- 演講、談話與請益集
第36課-運用「有前後世」於實修(中)
四、相信有情都是我的母親
經論裡常提到的「如母有情」,就是運用「前後世存在」這個見地產生的結果。如果你希望自己能真心生起「一切有情都當過我的父母」這種想法,必須思惟前後世存在。某位有情,他不是只有這輩子,他還有前輩子、前前輩子,乃至數千萬億多到無法計算的前世。他很多次投生為人,也很多次投生為畜生,我也是。所以在某一世、某一時,他曾當過我的母親。即使無法馬上相信,但只要你愈相信前後世存在,愈常這樣思惟,就會愈相信它是事實。從開始偶爾會想:「真的沒辦法否認他也許真的當過我的母親。」增強到偶爾會想:「沒錯,他真的當過我的母親!」若能不斷地串習、養成習慣,便能在看到任何有情時,心裡自然產生「他當過我的母親」的想法。
阿底峽尊者就是這樣。無論見到哪個有情,他都會生起「他是我母親」的作意,並且會不經意地就這樣說出來。有一次,他與弟子走在路上,用神通看到前方路旁有匹馬的腳被石頭壓到,站不起來,便跟弟子說:「走快一點,媽媽現在很辛苦。」
說實在的,如果真的生起這種證量,他的行為舉止看在一般人眼裡,可能會覺得很奇怪。有一次,無著賢菩薩與他的幾位師長一起走在路上,看到一匹倒在路邊、快死的騾馬。因為大家正在趕路,沒有辦法停下來,無著賢菩薩抱著快死的這匹騾馬,就像抱著自己的母親一樣,傷心地大哭。因為他一直哭個不停,大家只好讓兩、三個僕人留下來,為這匹騾馬善後。走了一陣子後,有位師長說:「這匹騾馬沒問題了,因為牠受到一位生起菩提心的人至心為牠祈願。」無著賢菩薩有很強的慈悲心,又有很好的慧力,所以他的上師說:「你有很多像我這樣的師長,但我只有一位像你這樣的弟子!」總之,透過實修,最後可以生起非常強大的慈悲心。
有人可能會說:「就像有情曾當過我的母親一樣,他們也當過我的敵人。」說這種話的人,顯然沒有作實修。若只談事實,這話並沒有錯,有情的確都當過我的敵人,就像他們都當過我的父母一樣。但所謂實修,是在弄清事實真相後,選擇該看的面向去思惟。就事實來說,有情當過我的敵人,也當過我的父母,兩者都是事實,所以兩者都應該要知道。但實修時就必須選擇性地運用,看看選用哪個事實去思惟,才能達到自己想達到的目標。雖然有情當過我的敵人,但如果選用這個事實去思惟,帶來的結果是生氣。生氣對誰有好處?沒有。由於生氣沒有好處,只有壞處,所以就不應該選用這個事實。不需要養成的習性,就不去串習它,這就是所謂的「實修」。
如果選用「有情曾當過我的父母」這個事實去思惟,會讓自己生起慈愛心。生起慈愛心不但對自己有好處,對他人也有好處;不但對今生有好處,對來生也有好處,更重要的是,它是成佛的因。由於這些結果是自己想要的,所以就要如此思惟。至於「有情當過我的敵人」雖然也是事實,但就不必去想。我們當然應該學習佛教科學與見地,就像我們應該知道不同的藥有各自的藥性,但在實修佛法時,必須根據實修目的,選擇適當的內容去思惟。就像治病時,我們不會把所有的藥都吞下肚,而是會根據身體狀況決定用什麼藥,如果體寒就吃熱性的藥,如果體熱就吃寒性的藥。
「有情當過我的敵人」這個想法,有時也必須運用它來調整自心,運用的時機是:當內心對親疏生起強烈的分別,強烈地想著某人是自己的親友、某人是自己的怨敵時。由於我們必須培養「對有情沒有親疏差別」的想法,此時就要去想,現在我很喜歡的這個人,過去他曾經傷害過我;現在傷害我很深的人,過去也曾利益過我。無論怨敵與親友,他們同樣都利益與傷害過我,既然如此,又何必對他們有這麼強烈的區分呢?這是在修平等捨時會用到的想法。
知道事實,也知道應該在何時用、對何人用,知道如何運用並且真的去用,就稱為實修。由此可知,知道佛教科學與見地,與如何運用於佛法的實修,在操作方法上會有一點差別。一旦涉及實修,就必須考慮如何能對自己產生利益,從而決定運用的方式。
※ 摘要:
經論裡常提到的「如母有情」,就是運用「前後世存在」這個見地產生的結果。如果你希望自己能真心生起「一切有情都當過我的父母」這種想法,必須思惟前後世存在。某位有情,他不是只有這輩子,他還有前輩子、前前輩子,乃至數千萬億多到無法計算的前世。他很多次投生為人,也很多次投生為畜生,我也是。所以在某一世、某一時,他曾當過我的母親。即使無法馬上相信,但只要你愈相信前後世存在,愈常這樣思惟,就會愈相信它是事實。從開始偶爾會想:「真的沒辦法否認他也許真的當過我的母親。」增強到偶爾會想:「沒錯,他真的當過我的母親!」若能不斷地串習、養成習慣,便能在看到任何有情時,心裡自然產生「他當過我的母親」的想法。
阿底峽尊者就是這樣。無論見到哪個有情,他都會生起「他是我母親」的作意,並且會不經意地就這樣說出來。有一次,他與弟子走在路上,用神通看到前方路旁有匹馬的腳被石頭壓到,站不起來,便跟弟子說:「走快一點,媽媽現在很辛苦。」
說實在的,如果真的生起這種證量,他的行為舉止看在一般人眼裡,可能會覺得很奇怪。有一次,無著賢菩薩與他的幾位師長一起走在路上,看到一匹倒在路邊、快死的騾馬。因為大家正在趕路,沒有辦法停下來,無著賢菩薩抱著快死的這匹騾馬,就像抱著自己的母親一樣,傷心地大哭。因為他一直哭個不停,大家只好讓兩、三個僕人留下來,為這匹騾馬善後。走了一陣子後,有位師長說:「這匹騾馬沒問題了,因為牠受到一位生起菩提心的人至心為牠祈願。」無著賢菩薩有很強的慈悲心,又有很好的慧力,所以他的上師說:「你有很多像我這樣的師長,但我只有一位像你這樣的弟子!」總之,透過實修,最後可以生起非常強大的慈悲心。
有人可能會說:「就像有情曾當過我的母親一樣,他們也當過我的敵人。」說這種話的人,顯然沒有作實修。若只談事實,這話並沒有錯,有情的確都當過我的敵人,就像他們都當過我的父母一樣。但所謂實修,是在弄清事實真相後,選擇該看的面向去思惟。就事實來說,有情當過我的敵人,也當過我的父母,兩者都是事實,所以兩者都應該要知道。但實修時就必須選擇性地運用,看看選用哪個事實去思惟,才能達到自己想達到的目標。雖然有情當過我的敵人,但如果選用這個事實去思惟,帶來的結果是生氣。生氣對誰有好處?沒有。由於生氣沒有好處,只有壞處,所以就不應該選用這個事實。不需要養成的習性,就不去串習它,這就是所謂的「實修」。
如果選用「有情曾當過我的父母」這個事實去思惟,會讓自己生起慈愛心。生起慈愛心不但對自己有好處,對他人也有好處;不但對今生有好處,對來生也有好處,更重要的是,它是成佛的因。由於這些結果是自己想要的,所以就要如此思惟。至於「有情當過我的敵人」雖然也是事實,但就不必去想。我們當然應該學習佛教科學與見地,就像我們應該知道不同的藥有各自的藥性,但在實修佛法時,必須根據實修目的,選擇適當的內容去思惟。就像治病時,我們不會把所有的藥都吞下肚,而是會根據身體狀況決定用什麼藥,如果體寒就吃熱性的藥,如果體熱就吃寒性的藥。
「有情當過我的敵人」這個想法,有時也必須運用它來調整自心,運用的時機是:當內心對親疏生起強烈的分別,強烈地想著某人是自己的親友、某人是自己的怨敵時。由於我們必須培養「對有情沒有親疏差別」的想法,此時就要去想,現在我很喜歡的這個人,過去他曾經傷害過我;現在傷害我很深的人,過去也曾利益過我。無論怨敵與親友,他們同樣都利益與傷害過我,既然如此,又何必對他們有這麼強烈的區分呢?這是在修平等捨時會用到的想法。
知道事實,也知道應該在何時用、對何人用,知道如何運用並且真的去用,就稱為實修。由此可知,知道佛教科學與見地,與如何運用於佛法的實修,在操作方法上會有一點差別。一旦涉及實修,就必須考慮如何能對自己產生利益,從而決定運用的方式。
※ 摘要:
- 如果你希望自己能真心生起「一切有情都當過我的父母」這種想法,必須思惟前後世存在。
- 知道事實,也知道應該在何時用、對何人用,知道如何運用並且真的去用,就稱為實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