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課-檢視無法依師的理由

依止上師既有必要,又能帶來很大的利益;不依止上師,會吃很大的虧。用不依師的態度聞法,最多能得到的利益就是聽完講得出來、知道怎麼解釋,這雖然也算是一點利益,也在聽聞的過程中種下一點習氣,但除此之外,得不到其他的利益。利害關係這麼明顯,但還是有很多人不依師。他們為什麼不能依師呢?

我問過一些人,有人說:「第一眼見到這位老師時,我沒有馬上對他生起信心,雖然後來還是跟他學經典,但我沒辦法依止他。」這樣的人,是在等待那種「見一眼就自然有信心」的上師。那種例子也許真的存在,或許與前世的業因緣有關,然而這種一見面自然產生的信心,並不一定可靠。對於這件事情,我自己有親身經歷。

新進三大寺的僧人,都要拜見糾察師、住持與退位住持。當年,我先被帶去拜見住持,之後去見糾察師。一般來說,見糾察師時不必禮拜,但我當時有對他禮拜,因為那位糾察師頭髮白白的,看起來很莊嚴,我心裡對他生起一種有信心的感覺。最後,我被帶去拜見退位住持耶謝圖老師,他後來成為我的根本上師。

剛見到耶謝圖老師時,我沒有生起什麼特別的感覺。後來,我在耶謝圖老師尊前獲得了聽課的機會,他在我心中的地位非常崇高。如果不是因為後來有機會在聖座嘉瓦仁波切面前多次聽法、讀傳記、聽到許多與聖座有關的事績,否則,恐怕沒有人能超越耶謝圖老師在我心中的地位。從我的例子可知,最初的感覺其實不可靠,不必太過在意。

信心不是等來的,而是練來的。恭敬與信心可以練,練了就會有,否則大乘行者是不是可以雙手一攤說:「我對有情生不起悲心。」但這樣是不對的。我們都做不到天生就對一切眾生有悲心,只會對少數人例如親友生起悲心,對敵人和不認識的人很難生起悲心。此時,只說「我做不到」然後就這麼放著,這不是學法的方法;設法讓自己的心續裡,產生應該產生的心,才是學法應有的態度。所以,對於沒有生起敬與信的對象,透過學習生起敬信的方法,而後生起敬信,這才叫做學法,才叫做改變。同樣的,對於生不起悲心的對象,透過思惟而對他產生悲心,這才叫做學法修行,不是嗎?

還有人說:「因為我做不到如教奉行,所以我不依師。」有這種想法的人,應該是誤解了「如教奉行」的意思。如教奉行的意思,並不是上師說的話全部都要照做,佛陀在《寶雲經》裡明確說過:「於其善法隨順而行,於不善法應不順行。」這段話的意思是,若上師說的是與法相順的善法,那就應該去做;若與法不相順,那就不必聽。

如果上師說的大部份都與法相符,但有些地方與法不相符,該怎麼辦?上師說的那些與法不相符的話,可能是他錯了,但也有可能是為了某種目的而說。無論原因是什麼,只要是與法不符、於理相違、與佛陀薄伽梵的經典相違,就不必照著做。因此,「無法如教奉行」並不構成無法依師的理由。

如果上師說的都如法,弟子是否全部都要做到?不一定。如果上師的要求,弟子因為身體、心理等方面的原因沒有能力做到,不照做並沒有過失。然而,在做得到的情況下卻不做,就是不重視師長的教言。

想想看,如果上師說的不合理就不用照著做,合理但超過自己能力也可以不做,那就只剩下「既合理、自己又做得到」的話要如教奉行了,在這種情況下,即便做的時候會有一點勉強與辛苦,但最後的結果是自己進步,這有什麼不好?對自己完全不勉強,完全隨順著自己的欲望做,難道會自然地進步嗎?一直以來我們不都這樣任性地順著自己的意思做,結果又如何呢?

另一個不能依止的原因,與「加行依止法」有關。有人認為經典裡的這句話「應作師所喜,不喜應盡遮」,似乎在要求做弟子的必須滿足師長所有的願望;經典裡又說弟子應該要像上師的僕人一樣。這些話乍聽之下,尤其聽在外國人耳裡可能覺得特別不舒服,甚至覺得這是師長要把弟子當成奴隸使用的借口。但是經典裡確實有這麼說,其中的含義又是什麼呢?

一個學習大乘法的人,要從做師長的僕人開始學習,最終要做到成為一切眾生的僕人。練習到最後,在面對眾生時,你會覺得一切有情都是自己的主人,自己則是一切有情的僕人。就像佛陀在《般若攝頌》裡說的:「為菩提入大菩提,當如眾生之奴僕,依此成佛圓功德。」一樣。有位上師為了修心寫了一些偈頌,其中有一首與知母和菩提心都有關的偈頌是:「願為恩母有情之奴僕,汝喜皆做不喜全皆斷,將汝置於吾心最深處,於離憂苦精勤獲菩提。」這些修行人,就是用這樣的想法修心。如果對一切有情都要做到這種程度,何況是對自己的上師?經典裡說的依師軌理,包括剛才提到的加行依止法,談的其實都是修心方法,如果不是為了這個目的,只要求弟子當師長的僕人,或許就會有外國人擔心的那種問題。

還有人說:「依師軌理說要把上師視為真佛,這點我做不到,所以我不要依師。」這種想法是不必要的。依師軌理有很多層次,視師為佛是很高的標準。如果以達不到高標準為理由,所以連低標準也不做,這是不對的。這就跟「除非十年級的課我可以一學就懂,否則我不學低年級的課」一樣荒謬,學習本來就應該從低處開始依次學習,要初學者馬上做到最高標準,這是不可能的事。

再者,我們應該視為真佛的對象不只上師,只是在最開始練習修心時,先把上師視為真佛;之後,就像在皈依時講到的,無論面前擺設的是什麼樣的佛像或唐卡,都要把它們視為真佛。透過方法練心,的確可以把佛像唐卡視為真佛,而且,當這種作意真的產生時,真佛的加持也會進入;同樣的道理,透過方法練習你的心,確實也可以做到把上師視為真佛,一旦這種作意真的產生,當然一定會得到佛的加持。

「視師為佛」的最低標準,是之前講過的「遮止觀過的心、多多思惟上師的功德」。只要在自己的內心裡,上師是一位沒有過失、只有功德的人,這樣就算是生起低標準的視師為佛的作意了。

剛才講到如教奉行,有一點必須提醒大家要謹慎。就算某位師長會飛、有神通,具備各種看起來很厲害的能力,這些都不是重點。重點在於他說的法,是否與導師薄伽梵的教法相符?與二聖六莊嚴的教示是否相符?如果沒有相違,那當然很好;在不相違的前提下,如果他還有特別的開示、秘密的口訣,那當然是好事。甚深稀有、又具備特殊加持力的口訣,並非完全不可能存在。然而,如果他說的法,與導師薄伽梵的教法相違、與二聖六莊嚴的教示相違、與經典和理路都相違,而且根本無法做出合理解釋,那麼這種開示就是該拋棄的,無論是誰講的都應該要拋棄。就像彌勒菩薩在《經莊嚴論》說的,這個世間比佛更超勝者,以前沒有發生過,以後也不會發生,所以,與佛說的相符者就該留下來,不相符者就應該捨棄。

龍樹菩薩、無著菩薩以及二勝六莊嚴等,都是得到佛陀授記,在佛陀示現涅槃後詮釋佛語的祖師,他們的智慧都極為優異。因此,如果上師的教言與這些祖師說的不符,那就是應該要捨棄的。文殊菩薩曾經親自跟宗喀巴大師說:「只要與大論典相違,就算是再了不起的口訣都該捨棄。」佛語和二聖六莊嚴的論典,並不是針對少數人的開示,而是確立真實情況的經論,因此,當口訣與經論不符時要捨棄口訣,聖座在講法時也經常這麼說。若不懂得上述抉擇的標準,有時我們會有受騙的危險。

講到這裡,大家也不要對所謂「特殊的口訣」感到不以為然,因為某些口訣有可能是針對少數人特別的開示,它只是對大多數人沒有幫助,但在某一時刻、對某些人有幫助,所以它依舊有價值。

※ 摘要:
  • 一見面自然產生的信心,並不一定可靠。
  • 信心不是等來的,而是練來的。恭敬與信心可以練,練了就會有。
  • 設法讓自己的心續裡,產生應該產生的心,才是學法應有的態度。
  • 如教奉行的意思,並不是上師說的話全部都要照做。若上師說的是與法相順的善法,那就應該去做;若與法不相順,那就不必聽。
  • 一個學習大乘法的人,要從做師長的僕人開始學習,最終要做到成為一切眾生的僕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