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課-依師之前,要謹慎觀察

既然依止上師有很大的利益,不依止會吃很大的虧,那我們是不是應該要趕快依師、多多依師?對此,需要考慮的是,依止上師後若能如理修敬與信,會產生很大利益;但是,依止某人為上師後,如果無法恭敬他,甚至生起觀過的心批評對方,就會造下非常大的惡業。因此在依師之前,必須要謹慎觀察。

阿底峽尊者還在世時,噶當派的師長在依師的數量上,有兩種不同的作法。種敦巴尊者只有五位老師;桑樸瓦尊者則是只要有人講經,他就去依止對方為上師然後聽法。桑樸瓦尊者本身其實已是一位大智者,但是,即使在路邊看到某位比丘在為一些人講經,他也會去聽。那個時代不像現在,沒有人會在不依止對方為上師的狀況下聽法。有人跟桑樸瓦尊者說:「路邊講經的場合,您又何必參加呢?」他說:「別這麼說,這個法對我很有幫助。」正因為只要有人講法,他就會去聽法,並且依止對方為上師,所以他的上師非常多。

當時就有人討論,桑樸瓦尊者與種敦巴尊者的作法哪一種比較好?最後得到的結論是:依師數量的多寡,要看個人修敬與信的能力。透過鍛練,修敬與信的能力還不錯的話,依止多一點師長比較好,因為即使多聽一個字,都能讓自己學到更多;但在還沒有修敬與信的能力時,師長少一點,小心謹慎地依師比較好。

為了彰顯「謹慎依師」這個概念,有些經論說要觀察師長十二年。有個人就照著書上寫的,觀察一位師長十二年後,發現這位師長的確沒有什麼過失,就跟這位師長說:「我觀察您十二年了,發現您的確值得依止,請您當我的上師。」這位師長回答他:「你觀察我十二年,這可以;但經書裡說師長也應該要觀察弟子,所以我也要觀察你十二年。」這樣一來一往二十四年過去,上師也圓寂了。這種作法似乎太過頭,會讓自己吃虧。

比起觀察師長十二年,我覺得最簡單的作法是,就以你現有的上師為對象,好好地如理依止他,鍛練自己依師的能力,能力增強後,你要依止多少老師都可以,這是最好的方法。否則,不給自己鍛練的機會,又擔心依止之後沒有如理依師而造罪,於是停在原地等待、空耗人生,等於是自己讓自己吃大虧。

依止上師後,透過不斷地練心,「視師為佛」這種作意才會慢慢產生;同樣的,要在一開始就成功地遮止觀過的心,一般人應該都做不到。普通人都會對師長生起觀過心,這種心產生的時候,不必太過緊張,擔心自己犯下淊天大罪。其實很多不該生起的心,例如貪心、嗔心等等,我們也一直有,但我們似乎沒有那麼擔心。要知道,重點不是絕對不可以生起觀過心,而是在觀過心生起之時,趁機學會遮止的方法,不斷地訓練自己,這就是修心的練習。

※ 摘要:
  • 依師數量的多寡,要看個人修敬與信的能力。
  • 就以你現有的上師為對象,好好地如理依止他,鍛練自己依師的能力,能力增強後,你要依止多少老師都可以,這是最好的方法。
  • 重點不是絕對不可以生起觀過心,而是在觀過心生起之時,趁機學會遮止的方法,不斷地訓練自己,這就是修心的練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