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目錄
CATEGORIES
-
主要課程
- 2006《略論》奢摩他
- 2007加行六法
- 2007四聖諦初探
-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
- 2008前後世
- 2008業果
- 2008道次第概說
- 2008依師軌理
- 2008四聖諦再探
- 2009隨念佛功德
-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
- 2011宗義-外道與毗婆沙宗
-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
- 2012功德之本頌
- 2013慈愛的實修
- 2014釋量論第二品
- 2015中觀見地
- 2016緣起見無害行
- 2016《現觀》四聖諦
- 2016三主要道
- 2017如意牟尼夢語
- 2017四法印(汪傑格西)
- 2017四法印(悲桑格西)
- 2017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上)
- 2018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下)
- 2018空性概說
- 2019父母瑜伽
- 2022空性自習指導
- 2023給病中的你
- 開示彙編
- 主題釋疑
- 請問悲桑老師
- 請法團析釋
- 經論選讀
- 好文選讀
- 演講、談話與請益集
第10課-依師後,最基本一定要做到的事
最基本的要求
對於一個初學者,在最初就應該要做到,而且也是能做到的事,就是對於自己已經依止的上師,不擺出不好的表情,也不要說批評他的話,這兩件事,是從開始就應該要設法防犯的錯誤。這兩件事我們都做得到的,而且也應該堅持,堅持到即使遇到命難也不犯!否則,如果對已經依止的上師出言毀謗,就是犯下密乘戒「違依止敬謗辱師」這條根本墮。很多人都參加了灌頂,都受了密乘戒。違犯密乘戒,比違犯菩薩戒嚴重;違犯菩薩戒,又比違犯別解脫戒嚴重。而犯別解脫戒,包括殺人、殺比丘、跟別人的妻子行淫,這些都是平常人覺得很嚴重的罪行。我們都是受了菩薩戒、密乘戒的人,對於犯下更嚴重的違戒罪行不以為意,這是不對的。總之,對於為自己傳灌頂的上師,如果至心出口批評毀謗,就是犯了根本墮罪,這是很嚴重的過失。
有一部佛經說,有一位比丘在一座講法的法會上,讓七萬個有情獲得了不退轉無上菩提的果位,也使得一萬個凡夫獲得見道位。這場法會的施主是國王,為了供養上師,國王召集很多年輕貌美的女子唱歌跳舞、散花獻供,又獻上很多金銀財寶供養這位比丘。
有能力讓這麼多有情獲得這麼好的成就,這位比丘當然不是簡單的人物,他本人當然已經獲得不退轉的證量。為了幫助國王累積資糧,他參加了國王供養的這場歌舞表演,看表演時,就像聖座觀看藏人舞蹈時總是面帶微笑,看起來很高興的樣子,這位比丘也是這樣面帶微笑地觀看女子們的舞蹈。此時,坐在台下的幾位比丘看到了,非常不以為然。他們並不知道透過這場講經,有多少人生起證量,因為有情的心對他們而言無法測量,但說法比丘看著女子跳舞散花、看著面前的金銀財寶時露出的微笑,卻是他們親眼看到的,所以,他們強烈抨擊這位說法比丘。
這種批評說法者的行為違犯了比丘戒,這些比丘因此感得的異熟果,是九萬年生於地獄,五百世投生為人(五百這個數字不一定就代表著五百,很有可能是數量很多的意思),但都生在完全沒有佛法的地方,而後又在很多生之間,投生為盲人、愚人,之後又有很多生,雖然投生為出家人,但經典無論再怎麼學,都因為業障的阻擋而生不起任何證量。直到佛世時,這幾位比丘拜見佛陀,他們問佛陀說:「為何我們再怎麼修,也無法產生證量?」佛陀說:「你們是受到業障的障蔽所致。」接著佛陀要他們修空性、淨除這個業障,證量才終於產生。
佛陀接著跟舍利弗尊者說:「聽完我剛才說的事情後,你應該要知道,如果連親眼看到說法者的過失都不可以批評,何況是從別人那裡聽來的過失?當然更不該批評。對說法者生起嗔心、擺出不好的臉色,或是以不好的眼神看說法者一眼,比挖掉一切有情眼睛的罪業更重,因為毀謗說法者,等同毀謗一切諸佛。」之前說過,供養上師等同供養一切諸佛;同樣的,傷害上師等同傷害一切諸佛,這是非常嚴重的惡業。
所以,我們要做的第一步是,對於已經依止的上師,無論遇到任何狀況,不管那個狀況是真的還是假的,甚至若不批評就會因此失去生命,也絕對不出口批評,絕對不擺出不好的臉色。如果可以發誓更好,立下誓言,經常提醒自己,應該是可以守住的。
以我來說,我的依師軌理做得並不好,有時還是會生起觀過的心,不過我也有透過思惟去對治,當然我做得還是不夠好,要做到高標準更是困難。不過,從十八歲開始,我就立下剛才講的誓言,目前為止應該都有做到。所以有時我想,在依師軌理這件事情上,我應該算得上已踏出第一步。
來世值遇善知識的因
《無垢布施授記經》說:「即使命難亦不毀謗法,即使命難亦不依惡友,即使命難亦不詆毀說法者,實修隨念佛三摩地,菩薩若具備此四法,是來世值遇佛之因。」《海龍王請問經》說:「若能於此生如理依止善知識,來世會獲得善知識。」這兩段經文都在說,無論上師如何,只要弟子能以清淨的增上意樂如理依止,自己在來世就會值遇善知識;反之,就算上師真的是佛,但弟子沒有做好依師軌理、胡作非為,來世就不會遇到善知識。
有些人千方百計地尋訪善知識,但總是那麼不巧地錯過、碰不到;有些人似乎沒有刻意努力,但總是那麼巧地在最適當的時機裡遇到善知識,而且遇到的都是很好的上師。以我來說,我的善知識清一色都是非常優秀的具量師長,但他們都不是我刻意尋找的,而是在很自然的情況下、時機配合就遇到了。
西藏有一位修行人名叫窮樸乃就,一位印度班智達知道與自己有業緣的所化機原來在西藏,用神通力直接飛到窮樸乃就的家門口。那時,窮樸乃就正在臥室裡,聽到外面有人,打開門見到這位班智達,內心生起了特別的感受,就跟這位班智達請法,班智達把所有的法都教他後又回到印度。由此可知,如果自己過去生有做好依師軌理,老師會主動過來找你;如果沒有,就算刻意找也找不到,或是看似找到了,卻因為奇怪的原因而失去跟他求法的機會。這個道理,其實正是經論裡說,能不能值遇善知識,關鍵主要在自己有沒有做好依師軌理。
練習不批評他人
有人說:「好吧!我不批評自己的上師,那麼,不是我上師的人,應該可以批評吧?」我聽說,有人跟著某位老師,完整地學了《現觀》、《中觀》後,批評這位老師。別人勸他:「他是你的老師,怎麼能這樣批評?」他說:「我沒有依止他。」從他的回答來看,似乎沒有依止對方為上師,就有資格批評。這種想法不但錯誤,而且也顯示此人其實不懂佛法。
錯在哪呢?首先,他批評的對象是一位有情,經論裡說,對木頭、石頭也不該口出惡言,何況是對一個有心識的有情?再者,有人說:「罵有情與罵上師不一樣,因為惡業大小有差別。」惡業大小到底差異多大,雖然我無法準確地說清楚,但是就算罵上師會墮地獄,罵不是上師的其他人會墮餓鬼,在惡業果報上有這樣的差異,難道剛才那個人的想法是:「他不是我上師,我罵他沒關係,因為墮餓鬼沒關係。」還是他心裡其實不相信業果呢?如果既不想墮入餓鬼道,但又堅持「除非他是我上師,那我就不批評;但因為他不是我上師,所以我可以批評他」,這種想法不是很矛盾嗎?
皈依學處有說,即便對方只是看起來是出家人,都不可以輕視或批評對方,要把對方視為真正的僧寶。如果是這樣,對於教導自己經典的人,以「我沒有依止他為上師」為理由而批評對方,當然是更不可以做的事。
《地藏十輪經》說,出家人非常珍貴,只要未犯四根本墮,無論他做了多麼壞的行為,依舊非常珍貴。犯下過失的比丘,別說是國王與大臣,連任何一位比丘都不可以私下處罰他;如果要處罰,必須透過僧團共同開會,確定該比丘犯的錯誤後才能處罰。佛陀當年訂下的規距,近代僧團或許並沒有完全照著做。有些個性比較強勢的糾察師,發現出家人犯錯,有時會直接處罰,但這種作法不太符合佛制。除非出家人犯的過失,是已經明確規定不可以做的事情,才可以直接處罰,否則一定要透過僧團開會,確定他有犯錯,然後再訂出處罰的方法。佛陀曾清楚說過,個人絕對不可以私下對犯錯的比丘進行任何處罰。因為,一方面可能是誤會,二方面,因為該比丘至少沒有犯四根本墮,因為他仍然持守這些戒律,所以依舊是非常珍貴的人。
在佛陀開示業果的經典中,可以看到很多由於沒有管好自己的嘴巴,而多生墮入地獄、餓鬼、畜牲的例子。跟法友談到這個話題時,我有時會說,有些惡業雖然是惡業,但至少似乎在今生能得到一點好處,例如至少偷到了一點這輩子用得到的東西,騙到了一點這輩子用得到的金錢,偷與騙這兩種惡行雖然都會讓下輩子受苦,但至少今生似乎還能得到一點點的好處。可是,說人壞話這種惡行,今生既無法獲得任何好處,來生又必須因此墮入三惡趣,做這件事情的當下,心的感覺就像被吊起來一樣,既不安穩、又失去平靜,一點都不快樂。仔細想想,說人家壞話這種惡行,沒有一點好處,不但會讓來世受苦,今生也吃虧,但如果不謹慎提醒自己,我們很容易犯這種錯。
我覺得,盡量不要跟喜歡批評別人的人走太近,這樣比較好;如果沒辦法避免,當他開始批評別人時,你能阻止最好,若不能,最好還是趁早離席。否則,剛開始聽的時候,你或許還能提醒自己,不要跟著講人家的壞話,但聽久了,你不只耳朵聽,心也跟著聽,最後連嘴巴也一起加入。
跟喜歡批評別人的人在一起,很容易也染上這種病,結果,你們在一起做的事,就是到處批評別人。一開始只針對某個人批評,接著批評同班同學,然後再把周圍看得到的都拿來批評一番。在這個過程中,養成了喜歡批評的個性,也想要多幾個聽眾。如果有人肯聽,這個人會開始批評負責僧團事務的人,例如管家或住持。假如有聽眾,又沒有人阻止,他會愈講愈投入,連聖座嘉瓦仁波切都會成為他批評的對象。批評到這種程度,如果還有人繼續聽,最後他連佛陀都敢批評。走到這一步,這個人幾乎可以說是無藥可救,整個腐爛掉了。
因此,阿底峽尊者有一條教誡說:「不要觀察他人的過失,應觀察自己的過失,將自己的過失像壞血般清除。」不過,要察覺自己的過錯並不容易,所以過去噶當派的師長都會跟自己的法友說:「如果我有錯,拜託請告訴我。」
光看別人的過失,會怎麼樣?有個故事是這樣的。有四個人約好一起修自生本尊的儀軌,過程中必須禁語。乙看到甲有個儀軌做錯了,脫口說出:「啊!你做錯了。」甲說:「你講話了。」丙說:「你也講話了。」丁說:「只有我一個沒講話。」結果四個人都沒有做到禁語。光看別人的過失,忘記自己要守住的事情,最後自己也犯錯。在這個例子中,如果乙看到甲做錯,想開口時,能先想到自己該守的禁語,就不致於如此。但由於只顧著看別人的錯,互相指責的結果,就是大家都犯錯。
※ 摘要:
- 對於自己已經依止的上師,不擺出不好的表情,也不要說批評他的話,這兩件事,是從開始就應該要設法防犯的錯誤。
- 經論裡說,能不能值遇善知識,關鍵主要在自己有沒有做好依師軌理。
- 說人家壞話這種惡行,沒有一點好處,不但會讓來世受苦,今生也吃虧,但如果不謹慎提醒自己,我們很容易犯這種錯。
- 盡量不要跟喜歡批評別人的人走太近,這樣比較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