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目錄
CATEGORIES
-
主要課程
- 2006《略論》奢摩他
- 2007加行六法
- 2007四聖諦初探
-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
- 2008前後世
- 2008業果
- 2008道次第概說
- 2008依師軌理
- 2008四聖諦再探
- 2009隨念佛功德
-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
- 2011宗義-外道與毗婆沙宗
-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
- 2012功德之本頌
- 2013慈愛的實修
- 2014釋量論第二品
- 2015中觀見地
- 2016緣起見無害行
- 2016《現觀》四聖諦
- 2016三主要道
- 2017如意牟尼夢語
- 2017四法印(汪傑格西)
- 2017四法印(悲桑格西)
- 2017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上)
- 2018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下)
- 2018空性概說
- 2019父母瑜伽
- 2022空性自習指導
- 2023給病中的你
- 開示彙編
- 主題釋疑
- 請問悲桑老師
- 請法團析釋
- 經論選讀
- 好文選讀
- 演講、談話與請益集
第12課-眼見不一定為真(一)
思惟「自己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」時,如果能結合一些真實的例子,應該會更有幫助。從某個角度來說,這件事情很容易,因為只要去翻閱這些歷史公案就行了;然而,因為這些例子並沒有彙整在同一本書裡,也許光要找到它們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。所以接下來我想講幾個相關的故事。
沒打算要實修的同學,這些例子其實可以跳著看,不必按照一定的順序;但對於想要實修的同學來說,按照次第整理過的公案,應該會比較有幫助。以下,我先統整說明相關的概念,之後再按照修心的次第,仔細講述相關的例子。
某人證量的高低、有沒有三摩地、是不是菩薩、是不是佛的化身,這些內在的功德,沒辦法從外在的樣子與行為做任何推測。再者,看見某人有過失,有可能是自己內在的過失映現於外而不自知,誤認為那是對方的過失。
其次,雖然一般而言,偷竊、罵人是不好的行為,但在某些情況下卻不見得是壞事。也許他的動機不一樣,或者當時他只能用這種方法才能利益到對方。從我們的角度看,他在做壞事;但事實上他並沒有任何過失。這也是我們看到對方在做壞事時的一種可能性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,有能力自在變幻化身的佛與聖者菩薩,雖然他們本身並沒有過失,但有時會為了調伏其他的所化機,而刻意顯現成一般人覺得壞的樣子。這些佛菩薩有可能是為了調伏我們,故意顯現出壞樣子,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。
例如,雖然事實上師長的證量很高,但如果他照實跟弟子說,弟子很難生起想要效學師長的心力,所以他就表現出只比弟子高一點點的樣子。他跟弟子說:「我的證量也只有這樣而已,你們只要再努力一點,就可以跟我一樣。」弟子心裡就會覺得自己有希望做得到。這種情況,就是師長為了弟子而顯現出的看似證量不夠高、有點過失的例子。
我最主要的恩師耶謝圖老師,他就曾經這樣跟我說:「我只比你好一點點,你只要先想著變得跟我一樣就好。變得跟我一樣之後,你可以再想著要變得更厲害一點。」當時我受到很大的鼓舞,但現在想起來,我這輩子哪裡可能變得跟老師一樣?根本不可能!
※ 摘要:
思惟「所見不一定為真」時,可思惟的幾個面向:
沒打算要實修的同學,這些例子其實可以跳著看,不必按照一定的順序;但對於想要實修的同學來說,按照次第整理過的公案,應該會比較有幫助。以下,我先統整說明相關的概念,之後再按照修心的次第,仔細講述相關的例子。
某人證量的高低、有沒有三摩地、是不是菩薩、是不是佛的化身,這些內在的功德,沒辦法從外在的樣子與行為做任何推測。再者,看見某人有過失,有可能是自己內在的過失映現於外而不自知,誤認為那是對方的過失。
其次,雖然一般而言,偷竊、罵人是不好的行為,但在某些情況下卻不見得是壞事。也許他的動機不一樣,或者當時他只能用這種方法才能利益到對方。從我們的角度看,他在做壞事;但事實上他並沒有任何過失。這也是我們看到對方在做壞事時的一種可能性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,有能力自在變幻化身的佛與聖者菩薩,雖然他們本身並沒有過失,但有時會為了調伏其他的所化機,而刻意顯現成一般人覺得壞的樣子。這些佛菩薩有可能是為了調伏我們,故意顯現出壞樣子,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。
例如,雖然事實上師長的證量很高,但如果他照實跟弟子說,弟子很難生起想要效學師長的心力,所以他就表現出只比弟子高一點點的樣子。他跟弟子說:「我的證量也只有這樣而已,你們只要再努力一點,就可以跟我一樣。」弟子心裡就會覺得自己有希望做得到。這種情況,就是師長為了弟子而顯現出的看似證量不夠高、有點過失的例子。
我最主要的恩師耶謝圖老師,他就曾經這樣跟我說:「我只比你好一點點,你只要先想著變得跟我一樣就好。變得跟我一樣之後,你可以再想著要變得更厲害一點。」當時我受到很大的鼓舞,但現在想起來,我這輩子哪裡可能變得跟老師一樣?根本不可能!
※ 摘要:
思惟「所見不一定為真」時,可思惟的幾個面向:
- 內在的功德,沒辦法從外在的樣子與行為做任何推測。
- 看見某人有過失,有可能是自己內在的過失映現於外而不自知,誤認為那是對方的過失。
- 雖是不好的行為,但在某些情況下卻不見得是壞事。
- 佛菩薩有可能是為了調伏我們,故意顯現出壞樣子,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