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目錄
CATEGORIES
-
主要課程
- 2006《略論》奢摩他
- 2007加行六法
- 2007四聖諦初探
-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
- 2008前後世
- 2008業果
- 2008道次第概說
- 2008依師軌理
- 2008四聖諦再探
- 2009隨念佛功德
-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
- 2011宗義-外道與毗婆沙宗
-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
- 2012功德之本頌
- 2013慈愛的實修
- 2014釋量論第二品
- 2015中觀見地
- 2016緣起見無害行
- 2016《現觀》四聖諦
- 2016三主要道
- 2017如意牟尼夢語
- 2017四法印(汪傑格西)
- 2017四法印(悲桑格西)
- 2017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上)
- 2018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下)
- 2018空性概說
- 2019父母瑜伽
- 2022空性自習指導
- 2023給病中的你
- 開示彙編
- 主題釋疑
- 請問悲桑老師
- 請法團析釋
- 經論選讀
- 好文選讀
- 演講、談話與請益集
第16課-眼見不一定為真(五)
果哥利比丘
佛世時,有一位比丘名叫果哥利,他的門下有很多學生。在結夏的期間裡,由於他必須負責照顧僧團的生活與雜事,就把學生託付給目犍連尊者,約好日後接學生回去的時間與地點後,他就離開了。目犍連尊者為這些學生講法開示,很多學生因此而獲得解脫。一段時間過去,約定見面的時間到了,但是果哥利比丘因為被別的事情耽擱而遲到。目犍連尊者在約定的地點等了很久,都等不到果哥利比丘來,就先帶學生去拜見佛陀。果哥利比丘終於趕到約定的地點時,竟然看不到半個人影,心裡有點不是滋味,他想:「我為僧團做了這麼多事,打點大家的生活所需,你竟然沒有等我來,還把我的學生都帶走了。」等了一會兒後,果哥利比丘也就離開。在路上,他看到目犍連尊者與舍利弗尊者走在一起。原來,他們兩個另有要務在身,就要學生們先去拜見佛陀,他們晚點才到。
果哥利比丘跟在他們兩人後面,半路突然下起雨來,兩位尊者就到一個岩洞口躲雨。果哥利比丘走近再看,親眼看到他們兩人進到岩洞裡去了。當時印度有一種觀人面相的技術,光從人的表情與手相,就可以知道某人剛才做了什麼事,而果哥利比丘觀相的能力非常好。不久後,他看到從岩洞裡走出了一個女子,從這女子的臉相與表情,他很確定她剛行完淫。由於四周並沒有別人,果哥利比丘因此判斷女子行淫的對象是兩位尊者,所以他想:「舍利弗與目犍連原來是這種人!做出這種事,他們也不再是比丘了。」
事實上,女子行淫的對象是一位牧牛的人。完事之後,他們沒有一起離開,牧牛人先離開,接著,舍利弗尊者與目犍連尊者進到岩洞口,再過了一會兒,那位女子才離開。由於時間的巧合、女子的臉相與表情,再加上果哥利比丘心裡的疙瘩,誤會就這麼產生了。
果哥利比丘批評並責怪這兩位尊者不合宜的行為。但佛陀親口跟果哥利比丘說:「你不該這樣批評他們,他們兩位是很了不起的人。」果哥利比丘說:「我是可以不批評,但他們做錯是事實,事實就是事實!」果哥利比丘認為自己看見的是事實,換做是我們,可能也會這樣想。心裡本來就有點不是滋味,加上一些巧合,就會覺得自己看到的是事實。由於這兩位尊者都是阿羅漢,果哥利比丘毀謗他們,造了非常重的惡業,死後就投生到無間地獄。
同樣的錯誤可能也發生在我們身上。事實上對方沒有做壞事,但由於種種巧合,我們覺得自己親眼看到!只要觀察一下自己與周遭人發生的事情,類似的例子應該不勝枚舉。
善御大商主
雖然對方並沒有犯下殺生、起瞋心、說離間語等過失,但由於種種巧合,使得自己誤以為對方有做這些事情。再者,就算我們沒看錯,事實就跟我們看到的一樣,對方真的有偷東西、打人甚至殺人,也不代表那一定是過失。舉例來說,如果有一天,上師殺人了,我們應該會立刻認定上師是壞人、是毫無功德之人;但事實上,殺人的人不一定就是壞人。雖然小乘經典絕對禁止殺人等十惡業,但大乘經典裡卻沒有絕對禁止,有些菩薩會在某些時機做這些事情。既然大乘經典沒有絕對禁止,我們又是學大乘的人,是否表示我們也可以那樣做?例如,我們是否可以罵甚至打某些人呢?不行。因為大乘經典裡也說,悲心還不夠強烈的初修業者不可以這樣做。理由是,即便最初的發心是想要利益對方,但因為煩惱的習氣太重,一旦出口罵人或出手打人,瞋心的習氣很容易跟著醒覺。身為學佛者,不論任何情況,都不應該給瞋心絲毫出頭的機會,所以初修業者不可以這樣做;只有等到悲心的力道稍微提高,不會有失控的危險時,罵人若能利益對方那就罵,說謊若能利益對方那就說謊,講好聽的話(巧言)若能利益對方,那就講好聽的話。但初修業者不可以這麼做,因為這會使得煩惱趁機壯大,所以必須禁止。
本師釋迦牟尼佛還是菩薩時,有一世,他是一位名叫善御的大商主,帶領數百位商人一同坐船經商。其中有一位壞心的商人計劃殺光同船的人,一人獨佔船上的財物。那些同船的商人,其實都已經生起菩提心,都是菩薩。某一天晚上,一位天神告訴善御商主有關壞心商人的計劃。天神說:「如果他的計劃得逞,這五百位菩薩都會死,他也會因為這個惡行投生地獄,很難再從地獄脫離。你想想辦法,看看能不能幫助那個壞心商人不墮地獄、五百菩薩免於一死。」善御花了七天的時間苦思,唯一想到的辦法就是把壞心商人殺死,此外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了。再者,如果把壞心商人的計劃跟其他人說,其他商人可能會生起瞋心,這樣也不行。所以善御什麼人都沒說,獨自把壞心商人給殺了。
在這麼做的同時,他很清楚殺人的果報是投生地獄,但是他捨棄對自己的顧念,一心想著:「造了惡業,該下地獄我就下地獄,該無止境地在輪迴中流浪,那就這樣!只要能幫助他不墮地獄,我做什麼都可以!」在這樣強猛的利他心力中,善御殺了那個壞心商人。佛陀說,當年這個殺人的行為,反而幫助他快速圓滿了本來要經過多劫才能累積到的資糧。也因為那時,他心裡沒有絲毫的自利作意,使得殺人這個行為反而成為利益眾生的善巧方便,沒有絲毫過失。
不過,當時同船的初修業菩薩,若知道善御殺人,又會怎麼想呢?現在是因為佛陀把事情的經過講清楚了,聽到故事的我們,才沒把善御當成壞人;但在事發的當下,善御並沒把前因後果與為何殺人的理由講出來,而是瞞著大家做這件事。那時,如果事情沒有瞞住,大家應該會想:「善御真是個下流的壞蛋!被殺的那個人,其實什麼也沒做啊!」由此可知,菩薩在做某件事背後的真實情況,我們其實是不知道的。
※ 摘要:
- 雖然對方並沒有犯下過失,但由於種種巧合,使我們誤以為對方有做這些事情。再者,就算事實與我們看到的一樣,也不代表那一定是過失。
- 即便最初的發心是想要利益對方,但因為煩惱的習氣太重,一旦出口罵人或出手打人,瞋心的習氣很容易跟著醒覺。身為學佛者,不論任何情況,都不應該給瞋心絲毫出頭的機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