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目錄
CATEGORIES
-
主要課程
- 2006《略論》奢摩他
- 2007加行六法
- 2007四聖諦初探
-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
- 2008前後世
- 2008業果
- 2008道次第概說
- 2008依師軌理
- 2008四聖諦再探
- 2009隨念佛功德
-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
- 2011宗義-外道與毗婆沙宗
-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
- 2012功德之本頌
- 2013慈愛的實修
- 2014釋量論第二品
- 2015中觀見地
- 2016緣起見無害行
- 2016《現觀》四聖諦
- 2016三主要道
- 2017如意牟尼夢語
- 2017四法印(汪傑格西)
- 2017四法印(悲桑格西)
- 2017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上)
- 2018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下)
- 2018空性概說
- 2019父母瑜伽
- 2022空性自習指導
- 2023給病中的你
- 開示彙編
- 主題釋疑
- 請問悲桑老師
- 請法團析釋
- 經論選讀
- 好文選讀
- 演講、談話與請益集
第17課-眼見不一定為真(六)
色貢多杰強上師
在我的師長那一代,為他們傳法的人,有些是證量非常高的大成就者、瑜伽士,例如康薩多杰強等人,他們都是當年在西藏非常有名的格魯派大上師。接下來我要說的,是另外一位名叫色貢多杰強上師的故事。色貢多杰強上師,在顯密二乘都是很有成就的人。在修密的過程裡,證量達到相當高的狀態時,會有需要娶妻的階段。當然,若程度未到而娶妻,就等於是還俗。他本來是一位出家人,當年,有三、四位上師同時要求他娶妻,而且都同時指名某位女子就是他該娶的妻子,但色貢上師無論如何都不肯答應。後來,他的根本上師對他說:「你若不娶這個女子為妻,明天起,你也就不必把我當老師了!」根本上師說了這麼重的話,不聽不行,加上涅沖護法也指示同一位女子就是他該娶的妻子,最後他只好答應。
色貢上師一開始不答應的原因之一,就是擔心他的學生無法接受。由於他在密續的證量已經很高,很多學生都在他面前接受灌頂,當時在他身邊的侍者與學生,都是對他有專一淨信的弟子。有一天,那位女子也來參加灌頂,色貢上師稍微用眼睛找了一下那位女子坐在哪裡,侍者馬上跟他說:「上師,您不要這樣比較好。」所以他知道弟子心裡在想些什麼。但由於上述的因緣,色貢上師後來就娶那女子為妻,用一般的講法,就是色貢上師還俗了。
在格魯派裡,出家人一旦還俗,就成為大眾不再那麼看重的人,所以色貢上師還俗後,再也沒有人來拜見他。於是他就帶著妻子到人跡罕見的地方隱居,一心一意專注地修行,並生起了極高的密續證量。在修行過程中,遇到疑惑與困難時,他不但經常夢見宗喀巴大師為他解惑,甚至親見宗大師以出家人的行相來到他面前,為他解惑開示。後來,色貢上師再度成為一位很有名的上師,他的證量與功德大家有目共睹,但他在對大眾說法時經常說:「我不是一個好的修行人,沒能堅持把出家人的法衣穿到最後,你們不可以學我。」
總之,當密續修行證量到很高程度時,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。我們無法揣測他人的證量,唯一能知道證量到什麼程度的只有自己,別人的程度到底如何,我們根本無從知道。
不過,對於修密娶妻這件事情,有些人可能會誤解。我聽說的一個例子是,有位其他教派的上師說:「我們本派的出家人不必持戒,因為我們是修密的人,娶妻是應該的。」他還刻意到西藏的一些寺院宣揚這種說法,鼓勵僧人娶妻,很多康區的寺院都受他影響。後來,堪千吉美朋措上師到康區的某間寺院時,那位上師剛好到山上閉關,不在寺院中。一位年長的出家人就跟吉美朋措上師請益,並把那位上師講的話,轉述給吉美朋措上師聽。吉美朋措上師聽了之後說:「修密到某個程度很高的階段時,確實會有需要娶妻的情況。這樣吧!明天把每個僧人都叫到我這裡來,我一一測試,看看你們是不是都到這種程度。」結果,第二天沒有一個僧人敢來見他。
剛才提到色貢上師的妻子,她可以完整背誦整部《道次第略論》,臨終時,她在完全沒有生病的狀態下,自己淨身、換上乾淨的衣服,拜見她的上師,也就是色貢上師說:「請允許我死。」得到色貢上師的同意後,她就拿了一個墊子,在上師面前結跏趺坐,在觀修中死去,並在死亡光明中安住很多天。從她臨終的這個狀況,也可以看出她不是假的(佛母)。
色貢上師講法時所說的內容,全都來自他的證量。要不是眾人後來再度知道他的功德,色貢上師再度成為一位有名的大上師,不明究理的人聽到他娶妻的消息時,應該都會想:「這個人算是報廢了。讀了那麼多經論,結果還俗了。」我們看見的,不一定就是事實,除非有辦法知道所有的前因後果,明白他做某件事情的背景、他內心的想法、未來將造成的後果、對別人會帶來什麼影響,才有資格評斷他的某種行為是好是壞;否則我們所作的評論,都是矇著眼睛擅自臆測,根本不準確。
不過,談上述這個例子之前,必須先明白大乘與小乘經典之間,以及顯乘與密乘經典之間的差異。例如,小乘經典完全遮止十惡業,但大乘經典裡在某些狀況卻是開許的;而密乘典籍更說到以貪欲、瞋恚為道用的方法。經書上這些不同的說法,都有各自的理由,這些理由都觸及很重要的佛法關鍵。明白這些差異,以及知道造成差異的關鍵之後,再看剛才舉的例子才會適切,否則其間的道理,無法在你心裡完整地呈現出來。
提婆達多菩薩
以下這段記載,同樣出自大乘經典。提婆達多是釋迦牟尼佛叔叔的兒子,若根據小乘經典來看,他是一個從小就很嫉妒佛陀、處處與佛陀競爭的人,與他有關的歷史故事非常多。
佛陀成佛後,帶著隨行弟子們一起回去見父親淨飯王。釋迦族人的長相普遍都很莊嚴,但跟隨佛陀的弟子各種人都有,雖然他們內在都有功德,但從外表上看,卻不是那麼好看。淨飯王覺得佛陀身邊的人實在不夠莊嚴,就下令本國的釋迦族人,凡是家裡的兒子有兩個以上的,必須派一個出家。
佛陀第一次對釋迦族人開示,父執輩的叔叔伯伯們就都獲得了見道位;只有父親淨飯王,身為佛陀的父親,他覺得自己很了不起,由於這個慢心的阻礙,使得他無法生起證量。後來,佛陀運用善巧方便,淨飯王最終也獲得見道位。他決定要退位,想把王位傳給弟弟,但弟弟說:「我早就獲得見道位了。」淨飯王問遍了自己的兄弟,才發現大家早在他之前就獲得見道位了。最後,找到一位名叫釋迦桑滇的姪子,讓他繼位當國王。
釋迦族人因為淨飯王的規定,很多人都出家了,釋迦桑滇也很想出家,就跟一位好朋友商量這件事情。如果釋迦桑滇出家,王位將會由提婆達多繼承,但提婆達多的壞眾人皆知,這位好朋友跟釋迦桑滇說:「如果提婆達多成為國王,百姓們就要受害了。」最後他們想出的解決辦法是,去探問提婆達多要不要出家,如果要,就表示提婆達多不會繼承王位,那麼釋迦桑滇就可以安心出家;如果不要,釋迦桑滇就必須為了人民的福址,留下來當國王。
提婆達多也不是傻瓜,他知道釋迦桑滇的來意,所以就說他要出家。釋迦桑滇怕提婆達多出爾反爾,就把這件事情昭告天下,提婆達多只好真的出家了。
出家後的提婆達多,一心想與佛陀競爭,經常想著如何傷害佛陀。位於靈鳩山附近的訶黎王朝,當時的國王本來是頻婆娑羅王,後來繼位的未生怨王與提婆達多是好朋友。有一天,提婆達多知道第二天佛陀要經過訶黎國,便要未生怨王到時候把一頭瘋象放出來。
這頭瘋象是打仗時用的象,每個星期會被放出來一次。瘋象出來時,有傷人的危險,所以都會事先公告大眾,提醒大家小心。明知道佛陀要來,未生怨王故意在前一日公布要放瘋象出來的消息,目的是要阻止佛陀到施主家應供。原先預定要招待佛陀用餐的施主很害怕,趕緊跟佛陀說:「明天瘋象要出來,請您先不要來。」佛陀說:「沒關係,你還是照本來的計劃準備。」第二天,佛陀與一群聲聞弟子走在路上,瘋象被放出來,並且朝著佛陀一行人狂奔而來。那時,除了已得阿羅漢果位的比丘,其他凡夫比丘看見瘋象奔來紛紛逃走。那時,不是阿羅漢、卻也沒有逃跑的凡夫比丘,只有阿難尊者一人。
當年佛陀身邊的比丘們,有凡夫也有阿羅漢。眾多凡夫弟子中,完全信賴佛陀、一心把自己託付給佛陀的人,只有阿難尊者一人。已經獲得阿羅漢的人,由於沒有對我的貪,所以不會有畏懼;阿難尊者那時雖然不是阿羅漢,但他對佛陀的信心非常純淨,瘋象奔來時,因為佛陀就在身邊,所以他心裡一點也不害怕。
瘋象朝著佛陀奔來,佛陀伸出手掌,化現出了五隻獅子。瘋象見到這麼多獅子出現在眼前,害怕得想逃走,但周圍又被佛陀變化出來的火團圍住,根本無處可逃,此時,牠的心就被佛陀調伏了。變得異常溫馴的瘋象慢慢走向佛陀,安靜地跪坐在佛陀的跟前。
這頭大象非常喜歡佛陀,就像寵物狗一樣跟前跟後。佛陀進到施主家應供,大象看不到佛陀,就用頭猛撞施主家的牆壁。為了讓大象安心,佛陀把那面牆變幻成透明的,像玻璃那樣,讓大象可以從外面看得他。後來,佛陀要離開了,大象也想跟著走,但國王不想失去那頭大象,等到佛陀與僧眾一走出城門,就把城門關上,把大象留在城內。見不到佛陀的大象非常不快樂,便撞牆自盡。由於牠是在憶念佛的狀態中死亡,死後便投生天界。提婆達多的詭計不但沒有得逞,反而使得許多人因此對佛陀生起信心,追隨佛陀學法。
類似的故事非常多,因此,大家在提婆達多的名字前冠上了「魔」字。若從共通的顯相來看,不知道事情背後真相的人,特別是對佛很有信心的弟子而言,這個想盡辦法傷害佛的提婆達多,真的就是個魔!然而,事實上,提婆達多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菩薩,他是為了讓世人更明白佛陀的功德,從而追隨佛陀學法,才故意做出看似傷害佛陀的事情。
這麼說來,提婆達多不但是菩薩,而且是菩薩中的菩薩,他完全捨棄自己,就算被世人謾罵唾棄也不在意,只要能利益眾生,什麼都無所謂。提婆達多真實的身份,大乘經典多有記載,例如《寶雲經》,經文裡既說明事實,也提出很多佐證的理由。此外,《寶積經、大乘十法會》也說:「提婆達多者善集諸行,善集諸善根,以曾供養無量諸佛,於諸佛所種諸善根及大乘行,正學菩提、順向菩提、不退於大菩提,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這個故事對我產生不少的幫助。讀小乘經典時,看到愈多提婆達多的故事,心裡愈忍不住想:「怎麼會有這種人!」之後讀了大乘經典,尤其是《寶雲經》裡運用了許多理路,說明提婆達多原來是菩薩中的菩薩。讀完大乘經典的記載,看到菩薩為了利他可以把自己捨棄到這種程度,我感到驚訝不已,也深受撼動。
※ 摘要:
- 唯一能知道證量到什麼程度的只有自己,別人的程度到底如何,我們根本無從知道。
- 我們看見的,不一定就是事實,除非有辦法知道所有的前因後果,明白他做某件事情的背景、他內心的想法、未來將造成的後果、對別人會帶來什麼影響,才有資格評斷他的某種行為是好是壞;否則我們所作的評論,都是矇著眼睛擅自臆測,根本不準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