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課-自己的上師,就是深恩最重的上師(最終回)

自己的上師,就是深恩最重的上師
 

想想以下這個例子。現在,你獨自一人站在岔路口,眼前有五、六條不同的道路,若選錯就萬劫不復,若選對就會得到極大的利益,可是你不知道該選哪一條才好。雖然你也看見遠處有個人,他看起來好像很棒的樣子,但因為他離你太遠,你怎麼喊他都聽不到,他回你的話你也聽不到。在為你示道指路的這件事情上,遠方那位極優秀的人完全幫不上忙。

此時,有個長得很醜、脾氣差、又很傲慢的人向你走來,他是目前唯一能直接幫助你的人。他來到你身邊,告訴你什麼是正確的道路,也提醒你不要走那條可怕的道路。此時,他就是對你而言最重要、恩惠最大的人。在這種情況下,如果你一面受他的幫助,心裡一面想:「這個人長得真醜,脾氣又壞。」這顯然是你的錯,不是嗎?

我們現在的處境就像這樣。眼前有很多條路,若能選到一條最好的路,帶來的結果是不但自己成佛,又能幫助一切有情成佛;若不懂得選擇,就會墮入地獄餓鬼等可怕的惡趣。在這麼關鍵的時刻裡,伸手拉我們一把的人是誰?好老師雖然很多,包括諸佛的殊勝化身、報身、聖者菩薩行相的師長並不是沒有,但我們就是見不到他們,也沒辦法聽到他們說的話。

此時,一位呈現出有過失樣貌的人,或者脾氣不好,或者有貪欲,或者看起來沒學問,或者長得不好看,總之,他以上師的行相出現在我面前,教我看見哪條是會墮入三惡道的路,並阻止我往那個方向走,又幫助我看見通往解脫與一切遍智的路,引導我朝那條道路走去。這個人,就是對自己而言深恩最重的上師。既然如此,還有什麼比觀過更不應該做的事?真的很不應該!

如果你有一點念死無常的證量,也有相信一點業果的道理,或許會對自己現在的處境有更清楚的體認。我們現在的情況,就像懸掛在險崖邊、快要掉到萬丈深淵,腳下既沒有可以往上爬的路、周圍又沒有人可以幫忙,情況非常危急。就在此時,來了一個人,他的脾氣很壞、長得也很難看,但是他伸出援手、垂下一條繩子,對我們說:「抓好!爬上來!」此時,如果我們的反應不是馬上抓緊繩子,而是嫌棄對方有很多缺點,豈不是太莫名其妙?但我們常常做這種事,極度不合理卻很自以為是。我們都很傲慢,傲慢讓我們變得像個瘋子,就算只懂藏文字母、只認得ABC,還是可以認為自己很優秀。

我們可能以為天底下老師那麼多,何必對眼前的這一位如此感恩?但這是因為你沒有仔細想,才會有這種看法。在不觀察的狀況下,我們覺得就算沒有現在的上師,反正可以去找別人;但是,仔細檢視身處的環境、種種現實與自己的現況,你將不得不承認,除了自己的上師,沒有別人能拉你上來、為你指路。我這些話說得很直,希望大家不要生氣。

以我和這門課為例。在此刻的環境、時間與各種條件下,你們想聽「依師軌理」這個法類,除了我之外,你找不到更好的人,不是嗎?如果有更好的選擇,你竟然還來我這裡聽,你豈不是傻子?明明有比我更好的人選,他又願意講給你聽,你為什麼要來聽我這個比較差的人講課?若你不是傻子,就表示其實你找不到更好的別人講給你聽,所以只好來我這裡。

同樣的,平常為自己講授解脫與一切遍智的主要老師,他就是你在種種環境與條件限制下,唯一能找的老師。因為被自己的業障障蔽,唯一還能在身邊幫助你的,就是眼前的這位老師。不緊緊抓住僅有的機會,還假裝你有其他的老師可以選,但那些其他的老師,其實都是幫不到你的人。講得更直接一點,嘉瓦仁波切在啊,但我們沒有機會在他面前學經論,我們沒有能在聖座面前直接受教的業緣,只能參加一般的法會。再者,如果自己的老師像聖座那樣有名,我們就沒有機會像現在這樣,可以經常直接跟老師學法了。所以,配合自己的程度,若想要獲得直接受教的機會,非得要有一位看起來程度沒有太高,但就是比自己高的人當你的老師才行。無論「看起來程度不太好」是事實還是示現,總之,他就是我們非要不可的人,否則我們根本沒有機會。

《彌勒獅吼經》說:「與給予世間一切圓滿安樂相比,若能為彼解說大乘教法,即使不解義,其所獲利益更大。」這段文,對說法師長與聽法弟子都適用。若運用在憶念師長的恩德上,上師為自己宣說大乘教法,就算自己聽不懂,也應該想:「師長講法的恩,比給我世間一切安樂的恩都還要大。」身為講法者,則可以用這段話勉勵自己:「比起給予對方一切財富與世間安樂,若能為他宣說大乘教法,就算他聽不懂,能帶來的利益更大。」

無法憶念上師的恩,其實是自己的過失。以我為例,若有人給我一百萬元,我會覺得這個人給我很大的幫助、對我有大恩;若我不懂得念恩,表示我是非常下流的人。給我一百萬元的人,給了我世間安樂,所以我覺得他對我有大恩;然而,對於教導我佛法的師長,我對他念恩的心情,有沒有超過對那個給我一百萬元的人?如果沒有,這意味著在我心裡,法的價值不及一百萬元,否則我不可能會有這種反應。不用談上士道或中士道的法類了,光談下士道的法類,在我心裡可能連一百萬元的價值都不如。

一個真正對下士道法類有體會的人,他很清楚知道法的價值絕對不是金錢可以比擬;若心裡明明知道法的價值,卻依然不念恩,那就表示這個人真的非常下流。所以才說,無法憶念上師的恩,是自己的過失。要嘛不認識法的價值,要嘛性格過度下流。總之,自己有過失的這件事情是非常清楚的。

 

總結


所有正士夫都異口同聲說,要對自己的上師修敬與信,我們至少應該相信正士夫的話,盡力對師長修敬與信。不過,光對師長修敬與信,自己卻不進一步學習經論,利益不大;修敬與信的目的,是為了向師長求法,並把求得的法付諸實踐。由於依師軌理是整個修道的根本,做好依師軌理,往上的實修才能有效果。就算沒有得到很好的成績,但只要你對「緣起空性」的含義有一點理解,或是內心有一點點被菩提心撼動到的感覺,那時,不須要別人提醒,你很自然就會想:「如果沒有老師我就完了。」此後就算有人給你再多錢,在你心裡,恩惠最重的人依舊是你的上師,而不是給你很多錢的施主。

有些自以為理性的法行人,對依師軌理不以為意。這樣的人應該也不太重視實修,就算有,也無法嚐到法味,嚐不到法味,就更不會去念恩了。實修與依師兩者之間是互相觀待、相輔相成的。對於無常與無我的理解愈深、動改心意的力量愈大,對師長的念恩與敬信就會愈強;反之亦然。
道次第源自大乘經典,而最主要的根據是《般若經》,所以很多佛經都有講依師軌理,尤其是《般若經》。《般若經》最後的常啼菩薩品,把依師軌理說得很廣。密勒日巴尊者曾因為師長不對他講法,光命令他工作而失望地離開,但讀了常啼菩薩品之後就又回來。《常啼菩薩品》最開始、大約佔三頁篇幅的內容,是常啼菩薩還沒啟程尋訪上師前,他的師長教他如何思惟與善知識有關的種種內容。這些內容,也是我們應該要學的。由於時間不夠,所以在這裡就不引述,大家能去看一看的話,會很有幫助。

宗喀巴大師的《初中後善祈願文》裡有一段話是「猶如常啼依法上,不為身財所動撼,善為取悅勝善士,縱剎那亦離不喜。」他祈願在依師軌理上,能做到跟常啼菩薩一樣。我們也應該效法宗大師,祈願自己能如常啼菩薩那般依師。

※ 摘要:
  • 仔細檢視身處的環境、種種現實與自己的現況,你將不得不承認,除了自己的上師,沒有別人能拉你上來、為你指路。
  • 依師軌理是整個修道的根本,做好依師軌理,往上的實修才能有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