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目錄
CATEGORIES
-
主要課程
- 2006《略論》奢摩他
- 2007加行六法
- 2007四聖諦初探
-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
- 2008前後世
- 2008業果
- 2008道次第概說
- 2008依師軌理
- 2008四聖諦再探
- 2009隨念佛功德
-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
- 2011宗義-外道與毗婆沙宗
-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
- 2012功德之本頌
- 2013慈愛的實修
- 2014釋量論第二品
- 2015中觀見地
- 2016緣起見無害行
- 2016《現觀》四聖諦
- 2016三主要道
- 2017如意牟尼夢語
- 2017四法印(汪傑格西)
- 2017四法印(悲桑格西)
- 2017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上)
- 2018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下)
- 2018空性概說
- 2019父母瑜伽
- 2022空性自習指導
- 2023給病中的你
- 開示彙編
- 主題釋疑
- 請問悲桑老師
- 請法團析釋
- 經論選讀
- 好文選讀
- 演講、談話與請益集
第12課-【對境練習】覺得父母愛找麻煩
父母如果意見很多,例如他們說「這個行、那樣不行」、「這個菜煮得太鹹、那個菜太淡沒味道」、「這樣太冷、那樣太熱」,我們會覺得他們是在找我們麻煩。
只有他們在找麻煩嗎?不,其實我們更早之前已經找過他們很多麻煩了,在我們年紀很小的時候。以前是我們找他們麻煩,現在該他們了,他們找我們麻煩的時候到了。小時候我們常常跟他們鬧「要這個、不要那個」,對於會傷害我們的東西,我們吵著要,若他們不肯給,我們就一直哭、一直鬧。各種無理取鬧的事情,我們早已做過很多了。如果能想起自己曾有的這段過去,應該有助於我們更能面對父母現在的反應。
應該要有能力有這樣的感受:如果只談內心、不談身體,老人家的心其實從大人變得像個小孩,而我們的心則是從孩子長成大人。以前我們是小孩子,父母是大人;現在反過來了,父母是小孩子,我們是大人。如果父母與孩子雙方都能知道現在的情況變成這樣,這是最好不過的了。
父母可以這樣想:以前我會跟孩子說「這個食物應該要吃、那個食物不可以吃」,因為有些食物雖然不好吃但對身體有幫助,有些食物看起來很好吃但對身體有害處;同樣地,現在孩子會跟我說「這個要吃、那個不要吃」、「這個要做、那個不要做」。當孩子這樣跟我說的時候,他有時會看起來不耐煩,甚至講話的口氣不太好,此時我應該這樣想:「以前我為了孩子好,也會罵孩子。現在孩子大了,而我老了。我的知識比較不足,很多方面的能力都退化了,孩子的知識與能力都比我好,他是為了幫助我才這樣跟我講。」如果能夠這樣想,就比較不會覺得孩子在罵自己。
孩子則可以這樣想:現在我的父母已變得像小孩一樣,無論是他是意見多,或是有點煩人,我都應該像照顧孩子一樣地照顧父母。
總之,若雙方都能有「我們之間的角色,現在有點互換了」這種想法與感受,這樣是最好的,其中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夠這樣想,主要責任在孩子身上。父母如果也能這樣想當然最好,因為這樣不但對他有好處,對我們也有好處;但是年紀大的人,控制自己內心的能力也會不好。為人子女者相對比較年輕,身體與內心相對上來說都比較健康,在這種狀況下,控制內心的能力比較好,所以,「調整想法、互相體諒」這件事情的主要負責人是孩子。
一般來說,父母與子女彼此應該互相體諒,但兩方之中,體諒的責任主要應該由子女來扛,因為當父母年紀大了,這責任當然應該由孩子一肩扛起。為人子女者,若能意識到「調整想法」主要是我的任務,面對看起來像小孩一樣耍脾氣的老邁父母,應該就會知道該怎麼做了。
※ 摘要:
只有他們在找麻煩嗎?不,其實我們更早之前已經找過他們很多麻煩了,在我們年紀很小的時候。以前是我們找他們麻煩,現在該他們了,他們找我們麻煩的時候到了。小時候我們常常跟他們鬧「要這個、不要那個」,對於會傷害我們的東西,我們吵著要,若他們不肯給,我們就一直哭、一直鬧。各種無理取鬧的事情,我們早已做過很多了。如果能想起自己曾有的這段過去,應該有助於我們更能面對父母現在的反應。
應該要有能力有這樣的感受:如果只談內心、不談身體,老人家的心其實從大人變得像個小孩,而我們的心則是從孩子長成大人。以前我們是小孩子,父母是大人;現在反過來了,父母是小孩子,我們是大人。如果父母與孩子雙方都能知道現在的情況變成這樣,這是最好不過的了。
父母可以這樣想:以前我會跟孩子說「這個食物應該要吃、那個食物不可以吃」,因為有些食物雖然不好吃但對身體有幫助,有些食物看起來很好吃但對身體有害處;同樣地,現在孩子會跟我說「這個要吃、那個不要吃」、「這個要做、那個不要做」。當孩子這樣跟我說的時候,他有時會看起來不耐煩,甚至講話的口氣不太好,此時我應該這樣想:「以前我為了孩子好,也會罵孩子。現在孩子大了,而我老了。我的知識比較不足,很多方面的能力都退化了,孩子的知識與能力都比我好,他是為了幫助我才這樣跟我講。」如果能夠這樣想,就比較不會覺得孩子在罵自己。
孩子則可以這樣想:現在我的父母已變得像小孩一樣,無論是他是意見多,或是有點煩人,我都應該像照顧孩子一樣地照顧父母。
總之,若雙方都能有「我們之間的角色,現在有點互換了」這種想法與感受,這樣是最好的,其中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夠這樣想,主要責任在孩子身上。父母如果也能這樣想當然最好,因為這樣不但對他有好處,對我們也有好處;但是年紀大的人,控制自己內心的能力也會不好。為人子女者相對比較年輕,身體與內心相對上來說都比較健康,在這種狀況下,控制內心的能力比較好,所以,「調整想法、互相體諒」這件事情的主要負責人是孩子。
一般來說,父母與子女彼此應該互相體諒,但兩方之中,體諒的責任主要應該由子女來扛,因為當父母年紀大了,這責任當然應該由孩子一肩扛起。為人子女者,若能意識到「調整想法」主要是我的任務,面對看起來像小孩一樣耍脾氣的老邁父母,應該就會知道該怎麼做了。
※ 摘要:
- 在我們年紀很小的時候。以前是我們找他們麻煩,現在該他們了,他們找我們麻煩的時候到了。
- 老人家的心其實從大人變得像個小孩,而我們的心則是從孩子長成大人。以前我們是小孩子,父母是大人;現在反過來了,父母是小孩子,我們是大人。
- 年紀大的人,控制自己內心的能力也會不好。為人子女者相對比較年輕,身體與內心相對上來說都比較健康,在這種狀況下,控制內心的能力比較好,所以,「調整想法、互相體諒」這件事情的主要負責人是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