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在內心疏遠對方

對於某些人,我們內心很自然會想疏遠他,例如傷害我們的人,以及雖然沒有傷害我們,但是行為不良、被稱為壞人的那些人。但只要你開始學佛,尤其開始實修大乘佛法,就會要求自己運用一些思惟方式,不但不跟對方保持距離,反而設法對他產生親近感。對眾生產生親近感,是實修大乘佛法的人一直都必須努力的事。

要不要跟某人在實際上聯絡、相處,這要評估當下的情況,衡量利弊得失之後再做決定;但若在內心刻意拉遠與某人的距離,這並不好。不論對任何人,心愈靠近,就愈容易生起慈心、悲心與菩提心;心愈疏遠,就愈難生起慈心、悲心與菩提心。我們雖然沒有真正遇到直接傷害我們的敵人,但仍有很多可以練習的對境,大到這個世界,小到我們身處的社會,應該都可以找到練習的機會。例如藏人社會裡的那些與聖座作對的人,以及這世界上那些濫殺無辜的人,聽到他們作惡的劣跡,我們自然會生起「怎麼有人這麼壞」的想法,內心會對他們有一種排斥感,會想要疏遠他們。當這種情況發生時,就必須透過思惟修心,設法在內心拉近與他們的距離。

有一件事,無論對方是不是你的師長,你都應該練習,這件事就是「恭敬」。我們不是只應該恭敬上師與修行人,應該恭敬一切有情,所以要慢慢地訓練自己朝這個目標前進。因此,現在你需要學會一些思惟方法,以便自我訓練。

說到過失,生氣、貪欲、嫉妒、我慢等煩惱是過失,由於煩惱而做出種種錯事也是過失,我們會犯的過失非常多。只因為知道某人有過失,就馬上不再恭敬對方,這種反應並不正確。只看到一個過失或許還好,若多看到幾個過失,而且心裡非常肯定那些過失就是過失,此時對方在我們心裡馬上變得一無是處。同樣地,只要多看到對方幾個優點,他在我們心裡馬上就成了一個全面性的好人。這種反應模式,是受到《心類學》講的分別心「排入」這種作用的影響,所以它並不完全符合事實。

只看到一點過失,就覺得對方什麼都錯;只看到一部份優點,就覺得對方什麼都對。這是我們的看法,但這種看法不對。事實上,有缺點不表示全無優點,完全沒有過失與缺點者就只有佛。已入道的資糧道、加行道的行者,他們其實已非常不容易,也有著非常珍貴的證量,但他們有時仍會因為貪、瞋、癡、慢等煩惱而犯錯,何況一般人?只因為對方有缺點,便把他完全抹黑、馬上對他失去信心,就有點過度了。

要如何對一切有情都有恭敬心?一般會從「眾生都能成佛」這種「種性」的角度思考,培養對有情的恭敬心。所有的眾生都能變得更好,而且最後都能成佛,眼前他們的壞表現只是暫時性的,並非他們的本性。時常如此自我提醒,就能漸漸培養出對眾生的恭敬心。

…2007.3.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