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誰學法,誰就是你的善知識

在座如果有剛接觸佛法的人,我其實就不應該在這裡談依師軌理,因為初學者聽了之後若覺得不以為然,因此而不學佛法,這樣就太可惜了。就像聖座說,有人因為讀了《入行論》第八品裡講到的女身過患,誤會了寂天論師的意思而不喜歡《入行論》。這是很可惜的。
 

一、依師的重要性


佛陀與所有的智者、大成就者都說,若要實修,就必須視教導你的師長為上師,在沒有上師作意情況下,把聽聞到的佛法內容拿去實修,將無法生起證量,或無法讓證量繼續增長。以下舉一、兩個例子。

《現在諸佛現住三摩地經》[註1]說:「若於三乘補特伽羅,說法苾芻,不起恭敬,及尊長想,或大師想者,此等能得未得之法,或已得者令不退失,無有是處。由不恭敬,沉沒法故。」這段話的意思是說,對於說法者若沒有生起善知識之想,沒有生起信心,沒有恭敬對方,用這種態度聽到的法,無法在心續中生起證量;就算生起一點證量也會衰退。很多佛經都有這樣說,此處只引這部經作為代表。

此外,一部共大小乘的佛經說,有一位王妃不便直接去聽佛陀說法,就派了一位聰明的婢女去聽。這位婢女就跟錄音機一樣,把佛陀說的話牢牢記住,回來之後背給王妃聽,王妃聽了之後照著修。然而,用這種方法再怎麼修,王妃覺得自己都沒有進步。她覺得奇怪,便託婢女向佛陀請示:「我照著您說的去修,為何都沒有進步呢?」佛陀問婢女:「你是怎麼對王妃講法的呢?」婢女說:「王妃坐在高座上,我坐在地上背給她聽。」佛陀說:「就是這裡出錯了。你應該坐在高處,王妃要向你頂禮。若王妃能以恭敬心聽聞,便能生起證量。」婢女回去跟王妃轉述佛陀的回答,王妃聽了立刻下座,請婢女上座、行三頂禮,對婢女生起「她是師長」的想法,聽聞後去觀修,在短時間就現證空性,也獲得神通與預知能力,獲得不還果。

 

二、要謹慎,但是要依師


不依師會讓自己吃虧,而所謂依師,依止好的師長是很重要的事。他對於自己所說的內容都了解得很透徹,而且也如同他說的那般去實修,行為很好、心地善良,完全符合善知識的標準,例如經典提到大乘師長的十個標準,若能找到這種師長,就能獲得相對上更好的利益。然而,若找不到完全符合標準的師長該怎麼辦?經典說,就找具備四分之一、八分之一條件的師長去依止。

由於師生關係會有很多困難與挑戰,所以聖座說過要謹慎選擇,不要馬上就依止,要多加觀察看他是否適合,是否有學問。要仔細觀察,確定對方是好師長之後再依師。要注意的是,聖座說的是「要好好觀察,之後再依師」,若不依師就能生起證量,又何必好好觀察,直接說「不必依師」不就好了嗎?但他說的是「要觀察,要謹慎,知道對方是好老師才去依止」。

對於「要依止具量善知識」,有些人這樣說:「我的上師是聖座嘉瓦仁波切,是大寶法王。」他聽課是去其他師長那裡聽,卻說自己的上師是聖座嘉瓦仁波切與大寶法王,問他:「你在這兩位上師面前學什麼法呢?」他說:「我去參加了灌頂。」但不是這樣的。否則,佛一直都在(,直接說自己的上師就是釋迦牟尼佛不就好了嗎?)

你跟誰學法,他就是你的善知識。你可能分別跟不同的人學法,於是你有不同的善知識,以空性來說,有為你開示空性的善知識;以菩提心來說,有為你開示菩提心的善知識,可以有這樣的區分。所以,對於經論說的「若沒有找到善知識」,不要光把它理解為「在自己的家鄉沒有善知識」,就算有具量善知識,要去依止他也不是容易的事。上師要有時間,自己也要有時間,兩人的時間要能搭配;若語言不通則需要翻譯。就像這樣,需要很多因緣聚合,若因緣不聚合,就是「沒有找到善知識」。否則,聖座在,日宗仁波切也在,怎麼會沒有善知識呢?聖座曾在大眾面前公開地說:「尋找上師要謹慎,要好好找到符合條件的善知識去依止,例如要依止像日宗仁波切這樣的上師。」所以,不是沒有善知識,但就算有,就像剛才講的很多因緣條件,例如語言通不通,彼此的時間能否配合等,若這些條件無法配合,但又必須依止善知識,於是才說就找符合四分之一、八分之一條件的師長依止。

 

三、依師是大乘法的重要基礎


談依師軌理,會說「要對上師有信心」,這話若不用敬語的方式表達,就是「要喜歡上師」;又說要恭敬上師;而且在供養曼達時又要觀想把自己的身體、受用、善根等都供養上師。剛學佛法的人,對這些內容不能接受,倒是情有可原;但是,長期學大乘教法,多少知道一點大乘佛法的人,對於多年教導自己學法的師長,卻說「他不是我的師長」,這真的非常奇怪。

真的有這種人。他是承許大乘佛法,又說要實修的人,而大乘佛法說要喜愛一切有情,要恭敬一切有情。受過灌頂的人要唸《六時瑜伽》,文中說到「為利如母眾有情,身財善根諸福德,盡我三世所積集 一切無餘無悔供」,意思是「我的身體、財物、受用與善根,全部都獻給一切有情」。若用更犀利一點的文詞表達,這個世界最壞的人,甚至是罵聖座、罵佛陀、毀滅佛法的魔鬼,總之,被大眾視為最壞的有情,若沒有對他生起慈愛心,若不能對他生起至心的恭敬,若沒有生起「只要他有需要,我可以毫不猶豫地把身、財、受用、善根都給他」的心,就沒有辦法成佛。大乘佛法是這樣說的。但是,對自己說法的師長,卻看得比最壞的人還要更壞,這是怎麼回事?對於「對於最壞的人,若不能那樣待他,就不能成佛」,你用力地點頭同意;對於「對自己說法的師長,若不能那樣待他,就不能成佛」,你卻聽得很不順耳,這不是非常奇怪嗎?

… 2016.9.5



[註1] 大正藏:《般舟三昧經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