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目錄
CATEGORIES
-
主要課程
- 2006《略論》奢摩他
- 2007加行六法
- 2007四聖諦初探
-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
- 2008前後世
- 2008業果
- 2008道次第概說
- 2008依師軌理
- 2008四聖諦再探
- 2009隨念佛功德
-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
- 2011宗義-外道與毗婆沙宗
-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
- 2012功德之本頌
- 2013慈愛的實修
- 2014釋量論第二品
- 2015中觀見地
- 2016緣起見無害行
- 2016《現觀》四聖諦
- 2016三主要道
- 2017如意牟尼夢語
- 2017四法印(汪傑格西)
- 2017四法印(悲桑格西)
- 2017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上)
- 2018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下)
- 2018空性概說
- 2019父母瑜伽
- 2022空性自習指導
- 2023給病中的你
- 開示彙編
- 主題釋疑
- 請問悲桑老師
- 請法團析釋
- 經論選讀
- 好文選讀
- 演講、談話與請益集
種對因,然後耐心等待
之前曾提到近取因與俱生緣。以道次第的修學而言,產生道次第證量的近取因是先學會實修道次第的方法,而後真正去修。俱生緣是累積順緣消除違緣,包括淨罪集資、向上師本尊祈求。換言之,必須在順緣俱足違緣淨除的情況下去實修,才算是齊備了「生起道次第證量」的近取因與俱生緣。
懂得方法而且去實修就是具備近取因,順緣俱足違緣淨除就是具備俱生緣,如果近取因與俱生緣都有了,今天修,是否今天就會生起證量呢?不會,還必須經過一些時間才行。聖座嘉瓦仁波切曾說過他小時候的一件趣事,有一次他在花園裡灑了種子,因為很想知道種子到底有沒有生長,每隔兩天就去把種子挖出來看看再埋回去,最後種子竟然枯死了。當順緣俱足了,違緣也淨除了,但成果還沒產生之時,你要做的就是等待。只要持之以恆地日日繼續修持,總有一天,證量會在心續中產生。
西藏失守之後,流亡到印度的牧民住到屯墾區耕田。這些牧民一向以來都是靠著放牧犛牛,用肉與奶油跟農人交換需要的粘巴(青稞粉),所以他們並不懂得如何種田。來到印度屯墾區後,他們必須開始種田,有一位牧民說:「這些農作物都長不快,幫忙拉一把,竟然就斷了!」
我們要做的是讓順緣俱足、違緣淨除、持續修持,總有一天會有結果。如果心太急而精疲力竭的話,反而會有中斷的危險。
有位噶當派上師說:「眼光遠、心量大、情緒鬆。」眼光要放遠,以成辦佛果位為目標。心量要擴大,由於知道要達成這目標必須具備很多條件,所以要擴大心量完整地學習。起點就從自己現在的位置開始,根據現況走出第一步。情緒要放鬆,在走的時候,不要急、不要鑽牛角尖、不要老想著「為什麼我走不快……」。放寬心,輕鬆但堅定地持續下去,這樣走就一定會到。放輕鬆,開心地學佛。
有一個我很喜歡的諺語故事,是格西博多瓦講的。
西藏有一種動物叫「野騾」,這是一種生長在北方草原的野生動物,跟馬的樣子很像。有一天,有個沒有腳的人,從懸崖上失足摔下來,下面剛好有野騾經過,他剛好就掉在野騾的背上,野騾被嚇到於是開始狂奔。
照理說這個人應該很緊張,應該要好好抓緊才對,但他不但沒有這樣做,反而張開雙臂、唱起歌來,後來他就從野騾的背上掉下來。朋友問他:「你掉在野騾上,怎麼不但不害怕,反而還這麼高興啊?」這個沒有腳的人說:「跛者忽得野騾騎,不樂而歌待何時?」沒有腳的人竟然能騎到野騾的背上,也就只有這一次了,今天不唱歌,那應該要什麼時候唱呢?
同樣的,我們既獲得了人身,又值遇佛陀教法,這麼好的事,也就只有這一次了。有機會說著與菩提心有關的內容,有機會學習什麼是空正見,過去數十萬次的投生都生在沒有暇滿的狀態,今生竟獲得了一次這樣的機會。今日不修,更待何時?所以,要快樂地修行。
「跛者忽得野騾騎,不樂而歌待何時?」一想到這句話,就覺得很開心(註)。
…2007《四聖諦初探》
註:課後,有同學問老師:「『只有這一次』就表示以後不會再有了,這樣怎麼快樂得起來呢?」老師答道:「得到了別人沒得到的、以前沒得到的,所以很快樂啊。」
懂得方法而且去實修就是具備近取因,順緣俱足違緣淨除就是具備俱生緣,如果近取因與俱生緣都有了,今天修,是否今天就會生起證量呢?不會,還必須經過一些時間才行。聖座嘉瓦仁波切曾說過他小時候的一件趣事,有一次他在花園裡灑了種子,因為很想知道種子到底有沒有生長,每隔兩天就去把種子挖出來看看再埋回去,最後種子竟然枯死了。當順緣俱足了,違緣也淨除了,但成果還沒產生之時,你要做的就是等待。只要持之以恆地日日繼續修持,總有一天,證量會在心續中產生。
西藏失守之後,流亡到印度的牧民住到屯墾區耕田。這些牧民一向以來都是靠著放牧犛牛,用肉與奶油跟農人交換需要的粘巴(青稞粉),所以他們並不懂得如何種田。來到印度屯墾區後,他們必須開始種田,有一位牧民說:「這些農作物都長不快,幫忙拉一把,竟然就斷了!」
我們要做的是讓順緣俱足、違緣淨除、持續修持,總有一天會有結果。如果心太急而精疲力竭的話,反而會有中斷的危險。
有位噶當派上師說:「眼光遠、心量大、情緒鬆。」眼光要放遠,以成辦佛果位為目標。心量要擴大,由於知道要達成這目標必須具備很多條件,所以要擴大心量完整地學習。起點就從自己現在的位置開始,根據現況走出第一步。情緒要放鬆,在走的時候,不要急、不要鑽牛角尖、不要老想著「為什麼我走不快……」。放寬心,輕鬆但堅定地持續下去,這樣走就一定會到。放輕鬆,開心地學佛。
有一個我很喜歡的諺語故事,是格西博多瓦講的。
西藏有一種動物叫「野騾」,這是一種生長在北方草原的野生動物,跟馬的樣子很像。有一天,有個沒有腳的人,從懸崖上失足摔下來,下面剛好有野騾經過,他剛好就掉在野騾的背上,野騾被嚇到於是開始狂奔。
照理說這個人應該很緊張,應該要好好抓緊才對,但他不但沒有這樣做,反而張開雙臂、唱起歌來,後來他就從野騾的背上掉下來。朋友問他:「你掉在野騾上,怎麼不但不害怕,反而還這麼高興啊?」這個沒有腳的人說:「跛者忽得野騾騎,不樂而歌待何時?」沒有腳的人竟然能騎到野騾的背上,也就只有這一次了,今天不唱歌,那應該要什麼時候唱呢?
同樣的,我們既獲得了人身,又值遇佛陀教法,這麼好的事,也就只有這一次了。有機會說著與菩提心有關的內容,有機會學習什麼是空正見,過去數十萬次的投生都生在沒有暇滿的狀態,今生竟獲得了一次這樣的機會。今日不修,更待何時?所以,要快樂地修行。
「跛者忽得野騾騎,不樂而歌待何時?」一想到這句話,就覺得很開心(註)。
…2007《四聖諦初探》
註:課後,有同學問老師:「『只有這一次』就表示以後不會再有了,這樣怎麼快樂得起來呢?」老師答道:「得到了別人沒得到的、以前沒得到的,所以很快樂啊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