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課-略說慈愛心

在談悲心之前,有些概念要先做一點說明,但這些內容在經論裡並沒有講得很清楚,所以有點不容易講。我在想,也許應該先談一談什麼是慈愛,因為有慈愛的基礎,才能產生悲心、慈心、增上意樂等。什麼是慈愛?經論裡並沒有清楚描述慈愛的體性;我認為所謂慈愛,是把對象看得非常重要的一種珍惜、珍視的心,對於對象珍愛的心,稱為慈愛,也可以稱為悅意(悅意慈)。

翻譯:您說的慈愛,有時我們會直接翻成慈,請問這兩者有什麼差別?

老師:你說的沒錯,這兩個詞有時會被互換使用,的確很難把它們之間的差別與界線講得很清楚。所以,我的看法是,所謂慈愛是珍愛的心。以珍愛的心作為基礎,在把對方看得很重要的基礎上,若它的表情或說表現是「若他能獲得安樂該多好」,這樣的慈愛表現是朝向慈心;若它的表情或說表現是「若他能脫離痛苦該多好」則是朝向悲心。也就是說,不論慈心或悲心,兩者的基礎都是慈愛。總之,所謂慈愛指的就是珍愛他人。

至於喜歡,不知能不能沿用我們對於慈愛的理解。喜歡可以分為兩種,一種是得到了某個東西,心裡覺得很高興,這是傾向於一種感受;現在要說的是第二種,喜歡那個對境,這種對喜歡的解釋,不知與上述對慈愛的理解是否符合,這是可以再想一想。

佛教經論裡講的慈有兩種,一種是「若他有安樂該多好」的慈,另一種則是悅意慈。若用悅意慈來理解慈,就可以有以佛為所緣的慈;若用前一種角度來理解慈,想著「若佛有安樂該多好」、「願佛具有安樂」,這種想法不但不合理,而且也無法產生。總之,要產生「若對方有安樂該多好」的慈,以及「若對方能離苦該多好」的悲,必須先對這個對象有悅意感,必須要對他生起珍愛的心,否則無法真正產生慈心與悲心。

在看到自己的敵人受苦時,不但不會希望對方離苦,反而會感到高興;若是完全無關的人,我們會完全不在意,他受再多苦也與我無關,不會產生「若對方有安樂該多好」、「若對方能離苦該多好」等想法;但如果是自己慈愛、喜歡的人,看到他受苦,就會生起「若對方能離苦該多好」的想法,而且對他的慈愛心愈強,希望他離苦的心就會愈強。透過這個分析可和,要生起慈心與悲心,必須先產生慈愛心才行。

總之,若要生起很好的大慈心與大悲心,之前必須先產生慈愛心。要如何產生慈愛心?慈愛心的相反又是什麼?以喜歡來說,喜歡的相反是不喜歡,產生「不喜歡」感的原因或許可以分為兩種,一種是因為看到過失而不喜歡,一種是因為生氣而不喜歡。總之,如果產生不喜歡的心,要如何消除它?這是想要生起慈悲心的人,應該要設法努力的事。

※ 摘要:
  • 有慈愛的基礎,才能產生悲心、慈心、增上意樂等。所謂慈愛,是把對象看得非常重要的一種珍惜、珍視的心。
  • 佛教經論裡講的慈有兩種,一種是「若他有安樂該多好」的慈,另一種則是悅意慈。
  • 要如何產生慈愛心?慈愛心的相反又是什麼?若對對方產生不喜歡的心,要如何消除它?這些都是想要生起慈悲心的人,應該設法努力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