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目錄
CATEGORIES
-
主要課程
- 2006《略論》奢摩他
- 2007加行六法
- 2007四聖諦初探
-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
- 2008前後世
- 2008業果
- 2008道次第概說
- 2008依師軌理
- 2008四聖諦再探
- 2009隨念佛功德
-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
- 2011宗義-外道與毗婆沙宗
-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
- 2012功德之本頌
- 2013慈愛的實修
- 2014釋量論第二品
- 2015中觀見地
- 2016緣起見無害行
- 2016《現觀》四聖諦
- 2016三主要道
- 2017如意牟尼夢語
- 2017四法印(汪傑格西)
- 2017四法印(悲桑格西)
- 2017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上)
- 2018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下)
- 2018空性概說
- 2019父母瑜伽
- 2022空性自習指導
- 2023給病中的你
- 開示彙編
- 主題釋疑
- 請問悲桑老師
- 請法團析釋
- 經論選讀
- 好文選讀
- 演講、談話與請益集
第16課-思惟緣起,消除瞋心(二)思惟「他傷害我」的眾多因緣-下
(五)「我」未被傷害,「他傷害我」不成立,不應瞋他
再換個角度思考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你想著「我被傷害了」,例如,對方罵你,你覺得自己被傷害了,但那時你的身體並沒有受傷,是心受傷了,心有點不舒服、不高興,就只是這樣而已。心有很多,在那麼多的心識中,是「意的樂」這種受被傷害了,意的樂變得比較小,只有這樣,其他的心識並沒有被傷害。若其他的心識有受傷,這其實也很不錯,若他罵我,能趁機傷害到我的瞋心、貪心、癡心,讓這些心因此變小甚至消失,那就太好了,可惜這些心識並沒有被傷害到。身體的支分有數千個,心識的支分有數百個,在這麼多支分中,只有一個支分被傷害了,真正被傷害的就只有這樣而已,但我們因為這樣而說「我被傷害了」,這是分別心安立出來的,透過觀待而安立出來的。
(六)雖然他傷到我,但也幫了我,不應瞋他
再者,從某方面來說,我們的某個支分似乎確實被傷害到了,他讓我們的心不快樂,或是搶了我們幾千元,從這個部份來看,他的確是傷害了我們。但是,由於他傷害我們的這個因緣,有可能帶來其他的好處,這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,只是我們根本沒去做研究,所以不知道。
以我剛才的例子來說,那些警察對我的傷害,說起來也沒什麼,就是讓我當時不開心,損失了一些金錢與物品,但因為這次的經驗,讓我知道以後半夜不可以出門,尤其不可以去沒有人煙的森林,哈哈。如果那時他們沒有這樣傷害我,我會繼續大膽地在半夜經過森林,萬一遇到比他們更壞的人,不但搶走我的財物,還殺死我,這不是沒有可能發生的事。由於他們傷害我,使我心生警惕,他們等於是在保護我免於受到更大的傷害。這不是沒有可能的事,只是我們看不到背後與未來的許多事情,所以,有可能這些警察幫助我避免更大的災難。他們可能不只幫到了我,我有很多朋友也因此受益,因為我有一直提醒大家,半夜不要經過尼泊爾與印度邊界的森林,這些朋友因為這個提醒,避免了同樣的遭遇。
很多年以前,我的一位同鄉,他坐巴士到蓮花湖附近的一個地方。那個地方很偏僻,公車很少。好不容易等到了車,正要上車時,突然來了兩個插隊的壯漢把他擠出了隊伍,害他最後上不了車。他很生氣,因為那兩個人害他沒坐上巴士,下一班車又要等很久才會到。不久後傳來一個消息,那輛巴士往前開了一小段路後,竟然掉下山谷,死傷慘重。聽到這個消息後,才驚覺到原來那兩位壯漢救了自己的命。就像這樣,很多事情我們沒有進一步深入研究,對於後來的發展一無所知,但其實什麼都有可能發生。就在你覺得自己被某人傷害時,其實你不能確定他到底是害了你還是幫了你。由於不能確定事實,所以你應該提醒自己「說不定他是在幫我」,若真的想到這一層,你可能會想要跟他道謝。
我十歲時到尼泊爾的學校讀書,遇到一些看不起我的人。也許是我自己想太多,總之,那時我遇到一些情況,因此而感到很不快樂。就在那時,我哥哥從達蘭沙拉來看我,看到我的情況,就問我:「我帶你去達蘭沙拉出家好嗎?」因為我在那裡待得很不愉快,所以我就馬上回答:「我要去!」直到現在,雖然我是一個病人,遇到了不少辛苦,但我心裡經常強烈地覺得,我的人生能這樣過,真是很值得!我有機會學法,有機會成為出家人,內心感到很滿足。
仔細想一想,這樣的滿足感來自當年出家的決定,而我會做這樣的決定,與當年那些不喜歡我、輕視我的人有很大的關係,這樣說來,那些人幾乎要比上師更珍貴重要了,他們讓我的人生產生很大的轉變。
再者,當講到「傷害我了」時,是什麼受到傷害了?大概就是覺得自己的名聲受到傷害,我的身體受到傷害,我的財富受用被傷害,大概就是這些吧。但如果這些都非常圓滿、沒有受到一絲損害,會怎麼樣?很有錢、身體很健康、大家都稱讚我,如果我變成這樣的人,會怎麼樣?對菩薩來說,變成這樣沒問題;但對我來說,變成這樣就很糟。我會生起很大的慢心,生起慢心會怎麼樣?我會看不起比自己差的人,會想跟自己差不多的人競爭,會嫉妒那些比自己好的人。一旦生起慢心、嫉妒心,就不會快樂了,尤其,如果情況再變得更嚴重一點,我幾乎會覺得全世界的人都必須很看重我。生起很強大慢的時候,就會有這種反應。從哪裡可以看出來呢?別人對自己有一點不恭敬時,我們馬上就覺得不舒服,我們會說「那個人真傲慢,他總是擺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樣子」。事實上,這是自己的慢心在作祟,但我們看不到自己,只去看別人,於是我們說:「那個人好驕傲。」為什麼你說他驕傲?你說:「他對我不恭敬。」事實上是自己生起了慢心,因此而覺得別人很傲慢的樣子。一旦變成這樣的人,就算你什麼都有,也不會快樂。所以,那些帶給自己一點傷害的人,傷害自己的名聲、謾罵自己的人,等於是在幫自己打預防針,預防自己生起慢心。預防慢心產生,等於是在預防所有因為慢心而帶來的過患,所有因為慢心而產生的病痛,都因為這一針被擋在門外。所以,這些為自己帶來一些傷害的人,就跟醫生一樣。當然,如果造成的傷害很大,不曉得還有沒有辦法把他們想成是醫生;但如果他帶來的傷害只有一點點,應該可以把他們想成跟醫生一樣,知道他們其實對自己帶來幫助。
剛才說過,瞋心、貪心就跟病一樣,慢心也是很嚴重的病。如果你真的能夠認清這件事情,則你在被毀謗時會感到高興;被人稱讚時,你恐怕會生氣喔!因為你會覺得對方是在害你發病。哈哈!
承許佛法的人也許會說,傷害我的財富、名聲,我的確可以把他想成其實是在幫助,但如果傷害我學佛的機會,這是純粹的傷害,不會帶來任何好處,所以我跟他們生氣是很應該的事。對於這種想法,《入行論》是怎麼說的呢?寂天菩薩說,如果有人害我們失去學習的機會,從某個角度想,他的確對我們造成傷害;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,他其實是在幫助我們學習佛法。為什麼?因為佛法說,忍辱是非常重要的修行,對方這樣對待你,可以幫助到你修忍辱。如果對方沒有傷害你,你也就無從修忍辱;由於他來傷害你,所以你可以修忍辱。所以,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他不但沒有傷害你學法,反而是你學法的助緣。《入行論》是這樣說的[註1]。
對於這種說法,有人說:「雖然由於對方的傷害,讓我有機會修忍辱,所以你說他是在幫助我學法。但其實對方並沒有想幫助我的心。」對於這個疑問,《入行論》的回答[註2]是,如果他想幫你,就不會來傷害你。他不來傷害你,你就沒機會修忍辱。正因為他對我們沒有利益心、只有傷害心,所以才來傷害我們;正因為他來傷害我們,所以我們才有機會可以修忍辱。
釋迦摩尼佛在一部佛經說,如果有人毀謗我們或毀謗佛法僧三寶,此時,你不要太生氣。一旦太生氣,就會失去看清楚整件事情的能力。所以,在聽到別人講這些話的時候,你要保持對自心的控制權,不要太生氣,要讓自己有公正的能力,此時你才能清楚地看到他在講的到底是什麼事。因為你有能力看,所以你可以看一看他在講的是不是事實,如果自己確實有犯錯,表示他講的是事實,所以你要承認。就算他批評的對象是佛,如果他說的屬實,你就要承認佛有這樣的過失;如果他講的不是事實,你只需要回應他「你弄錯了,事實是如何如何」,跟他解釋清楚,這樣就好,不需要非常不開心。
以下這一段與緣起並沒有太大的關係,但我既然想起了,就順便跟大家講一講。有一次,釋迦摩尼佛跟很多比丘一起去鎮上化緣,遇到幾個年輕人。這些年輕人阻止大眾供養佛,他們說:「這些出家人身強體壯卻不事生產,大家都不准供養。」所以大家都禁聲不敢供養。佛陀帶著比丘們到了鎮長的住處,鎮長一見到他們,又是一頓臭罵,尤其對佛陀罵得更兇。鎮長說:「你不但自己不工作,還帶走很多年輕人讓他們也不工作,你真是太壞了。」這個鎮長拚命罵,但佛陀就微笑著聽他說,罵到後來,鎮長累了就停下來了,此時佛陀說:「我有一個問題想問你。你給我東西,如果我不拿,這個東西會留在哪裡?」鎮長說:「當然是留在我這裡。」佛陀說:「剛才你說的那些話,我都沒拿!」聽完之後,這個鎮長的心突然改變了,於是就做了供養。
聽到別人講不好聽的話,我們的心為何會感到不舒服?雖然那些字也有發揮一些影響力,但其實主要是自己不會思考。在之前提到的《四百論》裡就有提到這個概念,不過,聖天菩薩是結合貪欲來說明的[註3]。他說,同樣一個東西,對某人是生起貪心的緣,但對另一人卻是產生厭惡心的緣,因此這個東西本身並不是生起貪心的主因,會生起貪心主要是因為自己的思考方式不對而產生的。同樣地,瞋心也是如此,雖然我們會說,某人或某事是促成瞋心產生的緣,卻沒有辦法說就是那個人或事本身使得瞋心產生,生瞋的主因是自己不懂得思惟。一模一樣的情況,懂得思惟的人不會被傷害,不會造成內心的不愉快。
有時候,有人在我們背後說我們壞話,朋友聽了便好心地轉達,跟我們說:「某某人講你壞話。」我們聽了就感到不高興。但如果朋友沒有轉述,我們就不會聽到那些讓人不舒服的話。只要沒聽到,它又不像病毒,不會透過空氣等媒介飄進耳朵裡,也就沒機會對我們造成傷害。從這個角度來說,這位轉述壞話的朋友,除非他是有意藉此提醒我們,想幫我們打預防針,希望我們未來不致於受到更大的傷害而轉述這些話,則他這樣做才算是在幫忙;否則,真正讓我們的心不快樂的,其實就是這位跟我們講「某某人說你壞話喔」的傳話者。
有個人跟一位噶當派上師說:「某某人這樣講你。」這位上師聽了之後,很嚴肅地回道:「誰不會在別人背後說些什麼?不在背後說,又能跟誰說?你不要在那邊製造混亂。」這話傳出去之後,誰都不敢再跟這位上師轉傳什麼話,這位上師從此耳根就變得很清淨了。哈哈。
所謂修忍辱,主要的重點是讓自己在面對被傷害的處境時,不會受不了、承擔不起,它是瞋心的對治品。如果沒有半點忍辱,反而隨著瞋心去傷害對方,這比純粹的忍不了還要更糟。
※ 摘要:
- 心有很多,在那麼多的心識中,是「意的樂」這種受被傷害了,但我們因為這樣而說「我被傷害了」,這是分別心安立出來的,透過觀待而安立出來的。
- 其實什麼都有可能發生。就在你覺得自己被某人傷害時,其實你不能確定他到底是害了你還是幫了你。由於不能確定事實,所以你應該提醒自己「說不定他是在幫我」。
- 佛法說,忍辱是非常重要的修行,如果對方沒有傷害你,你也就無從修忍辱;由於他來傷害你,所以你可以修忍辱。所以,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他不但沒有傷害你學法,反而是你學法的助緣。
- 所謂修忍辱,主要的重點是讓自己在面對被傷害的處境時,不會受不了、承擔不起,它是瞋心的對治品。
[註1] 《入行論》:「敵我共成忍,故此安忍果,首當奉獻彼,因敵是忍緣。謂無助忍相,故敵非應供,則亦不應供,正法修善因。」
[註2] 《入行論》:「謂敵思為害,故彼非應供,若如醫利我,云何修安忍,既依極瞋心,乃堪修堅忍?故敵是忍因,應供如正法。」
[註3] 《四百論》:「有者於彼貪,有者對彼嗔,有者於彼愚,故無可貪義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