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課-如何保持快樂心(二)

四、讓快樂的想法佔上風
 

快樂與否與內心的思考方式有關。我曾聽過一個例子,有人學習很好,但行為有點不好。對於這個人,不喜歡他的人說:「他的學習還可以,但行為實在很壞。」喜歡他的人則說:「他的行為雖然不太好,但學習非常棒。」兩句話的用詞其實一樣,只是描述順序有差別,但表達的意思卻很不同。在不喜歡他的人心中,他的壞行為遮住了他的學習好,讓他學習好的這個優點變得不清楚;在喜歡他的人心中,他的學習好遮住了他的壞行為,讓這個缺點變得不明顯。

在人生遇到困難時,可以這樣運用這個思惟。你可以這樣想:我的人生裡快樂的部份,也有辛苦的部份,這些都是我人生的支分,依於某些支分來看,我的人生是困難的;依於某些支分來看,我的人生是幸福的。如果你任由自己的思惟方式,放大人生的困難,讓這個困難遮住了人生快樂的那些支分,等於是讓自己的處境難上加難;如果讓那些快樂的想法佔上風,用它遮住那些不快樂的事,困苦也就不再那麼顯眼了。

身體健康但經濟狀況不太好的人,若他想:「我的身體雖然不錯,但我實在太窮了。」這種想法會把自己的心推向不快樂;若把想法換成:「雖然我沒什麼錢,但我的身體好健康啊!」這種想法會讓自己的心變得快樂。事實雖然一樣,但不同的思考方式,一者會把自己推向不快樂,一者則是讓自己變得快樂。

有個人早上要開車出門工作時,看到車子前方放著一團東西。他下車查看,在伸手要碰到那個東西時,心裡突然感到懷疑,就改成用腳去踼。沒想到它竟然是一個炸彈,炸彈當場爆炸,這個人受傷被送到醫院裡。由於腳上的傷太嚴重,必須截肢才能保命,所以他的一隻腳就被截肢了。這個人後來說:「好險我那時沒有用手去撿,否則我必死無疑。」他能這樣想,一方面也是事實,而且也讓他內心變得很舒服。若他的想法是:「真倒霉,我的腳竟然被截肢了。」這會讓他的心變得很辛苦。

佛世時,有位比丘要到一個民風很差、人民的性格非常暴戾的地方。他去向佛陀告假時,佛陀說:「那個地方民風很差,你恐怕會遇到一些障礙。所以,我要先問你幾個問題,若能正確回答,你就可以去。」佛陀問:「到那裡去之後,若人們罵你,你怎麼辦?」比丘說:「我會想『還好他們沒有打我,真好』。」佛陀問:「如果他們打你,你怎麼辦?」比丘說:「我會想『還好他們沒有殺我,真好』。」佛陀問:「如果他們殺你,你怎麼辦?」比丘接下來的回答與佛法有關,所以此處就不細說。總之,聽過比丘的回答後,佛陀說:「此行你不會有障礙了,去吧!」

 

五、展開「訓練計劃」,長出「快樂的神經」


這些話大家都知道,但只思惟一、兩次沒有用,必須要去觀修。其實,生起強烈的貪心、瞋心,也是觀修造成的結果,被非理作意不斷地滋潤,才會產生強烈的貪瞋。偶爾的一點不開心,或許是由暫時的緣造成的,但長時間的不開心則是觀修造成的結果。經常想著這裡不行、那裡不順,才會讓內心經常變得不快樂。知道讓內心快樂的方法,並知道如何觀修,然後把自己知道的內容做一些整理,接著要去做觀修。就像佛法談到的習氣,透過經常觀修,把某個習氣累積得很厚實,才能對我們平常的心產生影響。我去開科學會議時,聽說經常串習會讓腦部產生新的神經。音樂家不停地練習演奏某種樂器,隨著熟練度增加,腦部也會長出新的神經,使得他不太需要刻意記住樂譜,只要一開個頭,就能持續地演奏下去。就像這樣,養成習慣就像產生新的神經一樣,要養成容易快樂的心也不是思惟一次就夠,要經常觀修,才能慢慢地長出新的神經。一旦長出了容易快樂的神經,就算沒有刻意思惟,心也會自然地處在快樂的狀態裡。

不結合佛法的實修方式,雖然經論並沒有明示,但我想應該可以從經論裡取一些來用。例如,佛法講到觀修暇滿時,會先清點八暇與十圓滿的內容有哪些,然後再說明如果投生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或投生為人但諸根不具、或是生在邊地,將會遇到何種處境,在那種處境中如何無法學佛,明白這些內容後,在觀修時就要想:「現在我沒有生在地獄,真是太好了!現在我沒有生為餓鬼,真是太好了!現在我沒有五根不俱足,真是太好了!」照這樣的方式思惟幾天之後,就會產生一種很歡喜的心情。以下,雖然沒有結合佛法去思惟,但還是可以借用這個理路與方法,試著這樣用用看。有很多困難,別人遇到了,但自己沒有遇到,列舉五到十個這樣的例子,然後觀修「我沒有遇到第一種困難,也沒有遇到第二種困難……真是好幸運啊!」不要只想一次,要經常這樣去觀修,後來就會真的生起快樂的感覺。同樣地,自己具備的順緣也很多,可以一一細數「我有這個順緣,有那個順緣……真是好幸運啊!」就這樣經常去觀修,內心就能經常覺得快樂。

佛法在講修忍辱的方法時提到的很多理路,同樣也可以這樣用。若你真的對某人產生了瞋心或記恨心,你想要消除這種心,就可以安排上座與下座的時間,一天修三到四座,修個幾天之後,就會看到影響力。但如果只修一、兩次,不會馬上看到效果。

小時候被個子比我高、力氣比我大的人欺負,那時的我雖然想要反擊但力氣不夠,所以我心想:「等我長大,就要報復你;如果有人來傷害我,我會報復。」後來我出家、進三大寺讀書,上到菩提心的課時,可能是經論裡的內容對我產生了一點幫助,就不再想著要報復;再接下來的二、三十年間,也都沒有想著要報復誰。你們可能會想,是因為我有修忍辱的關係,但其實不是,而是沒有人來傷害我。哈哈。在我十九、二十歲左右,有個人欺負了我幾次,我以為自己並沒有記恨他,但只是我沒察覺而已,我的心其實抓著這件事情沒有放下。

有一天,我要去餐廳喝茶,在路上遠遠地看到那個人。我發現自己再也無法往前走,我一點都不想看到他的臉,好像從他那個方面發出一個很大的力量擋著我,讓我無法前進,只能繞路。後來,我去讀《入行論》忍辱品,整理其中某些對我的心有幫助的理路,這些理路中,有些對我而言很有力,有些理路的力道沒那麼強,思惟時,我先思惟那些對我很有用的理路,力道較弱的理路就放到後面才思惟。我一天思惟三次,每次大約十五到二十分鐘,早上一次,下午一次,晚上再一次。一個星期之後,我又遇到他,那時我可以前進了,但是不想跟他說話。我繼續用這樣的方法思惟,又過了幾天,又再遇到他,我已經可以靠近他,也能跟他講一些話,例如「你好」、「要去哪裡」等。雖然可以跟他講話,但心底還有一點卡卡的感覺。我再持續地思惟幾天,後來再遇到他,心裡的沈重、黑暗的感覺突然消失不見。講完話之後,他先走了,我一個人停在原地,感覺自己好像大病初癒,內心變得好快樂啊!從這個經驗可知,只要持續地思惟,應該會有幫助。

會有這種效果,也許與我那時花很多時間與心力思惟經論,在這樣的訓練中,我的心基本上算是有一點力量。在這種狀況下,這種作法帶來的效果就比較明顯。總之,若能持續地做下去,應該會很有幫助。

※ 摘要:
  • 讓快樂的想法佔上風,用它遮住那些不快樂的事,困苦也就不再那麼顯眼了。
  • 知道讓內心快樂的方法,並知道如何觀修,然後把自己知道的內容做一些整理,接著要去做觀修。就像佛法談到的習氣,透過經常觀修,把某個習氣累積得很厚實,才能對我們平常的心產生影響。
  • 佛法講了很多修忍辱的理路,若想要消除對某人的瞋心,想要消除這種心,就可以安排上座與下座的時間,一天修三到四座,修個幾天之後,就會看到影響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