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課-認識慈悲菩提心(上)

一、大慈與大悲
 

若把最終極的目標放在成佛,慈悲菩提心可以說是最重要、必須具備的功德,所以在討論成佛之因時,不只要有慈心與悲心,而且是要大慈心與大悲心。大悲心的所緣是有情,行相是希望他們離苦,它的體性可以說是慈愛,而且這個所緣不是只有一、兩位有情,而是緣著一切有情,由於所緣很大而稱為大悲心。所緣是一切有情的意思是,包括親友與怨敵、認識與不認識的、好人與壞人,全都是大悲心的所緣。行相是離苦,要離的苦不是只有「不要病該多好」、「不要死該多好」等暫時的一一小苦,而是一切苦,由於行相很大而稱為大悲心。大慈心也是以一切有情為所緣,它的行相與所緣也都非常廣大。

「願他脫離一切苦」與「他脫離一切苦這件事,由我來辦」兩者中,後者是增上心,在它們中間,還有「願我能使得他脫離一切苦」的祈願。這樣的心雖然還不算是增上意樂,但已經沒有「有情要自己設法脫離一切苦」這種想法了。

為什麼要談這個中間階段呢?因為「願有情脫離一切苦」這種心,聲聞恐怕也有,但是「由我來讓有情脫離一切苦」這種隨著悲心增強而生的增上意樂,聲聞則沒有。若把「願他離苦」與「願我能使他離苦」這兩種心做個比較,會發現雖然它們都是祈願,但後者加上了「由我來,願我能做得到」,雖然還沒到增上意樂的程度,但已經強過聲聞的悲心。當悲心再強一點,這個祈願也會隨之更強一點,變成「由我來做」的決心時,就成了增上意樂,下定決心「一切有情離一切苦、得一切樂,這事就由我來做!」而且在這樣想的時候,並不是想著「我會扛這個責任幾年」、「我會扛這個責任幾輩子」,而是「虛空未盡之際,只要一切有情尚未離苦,我都會承擔這個責任」,生起這樣的心力,便是生起了增上意樂。

在這之上,若不僅止於心力,而是長期花時間去研究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到,最後發現答案是肯定的,知道只要成佛就能幫助一切有情,因此而產生「我要成佛以利益一切有情」的心,便是生起了菩提心。透過以上分析可知,所謂利他心包括了慈心、悲心、增上意樂與菩提心這四種心。

在稍微談過大慈心與大悲心之後,我們可以把之前講過的一段內容再拿出來想一想。之前說,悲心可以做為貪欲的對治,慈心是瞋心的對治,菩提心是癡心的對治。其中,慈心可以對治瞋心,其間的關係很清楚,就不再多說;悲心可以對治貪心,如果把這個悲心理解為大悲心,由於知道貪心會讓一切有情受苦,因而產生「如果一切有情都離開貪心該多好」、「這件事情由我來做」的心。明明是苦,但有情把苦誤認為樂,弄錯了所以才會不斷地受苦。當心裡真的有這樣的認識時,則自己內心的貪欲自然也會息除。所以,若從大悲心的角度去理解,對於經典裡說的「觀修大悲心可以對治貪心」這句話就有其可思惟之處。

 

二、生起之量


觀修時,一開始好像只是在背書,內心似乎都沒有被影響,剛開始學的人會有這種現象;繼續修下去,接著就會變成有時修得還不錯,有時修得很不好;再繼續修下去、開始進步的時候,幾乎只要有刻意思惟就會有覺受,會打從心底產生悲心,這個階段稱為生起造作覺受;生起這種覺受後繼續去修,修到後來變成內心的習慣,自己平常的心轉化為悲心的體性,很自然地產生悲心,此時才算是產生達到標準的大悲心。

我認識一位閉關者,他在主修大悲心。他說:「雖然以前我也生起一點悲心,但觀修之後,悲心的力量增強很多。有的時候,我緣著受苦的有情觀修悲心,觀修的時間到了,但我沒有辦法停下來,悲心的力量繼續影響我,即使在煮菜、做別的事情,它都一直在。」如果你對於行苦有認識,或者這樣說,若你用某一種思考方式去修悲心,雖然內心底層有感受,但不太會流眼淚;但有一類人,他們用某種思考方式去修悲心,會不停地流淚,這位閉關者就屬於後者,他說即使下座了,但內心停不下來。

講到菩提心,可以說它是「我要成佛利益眾生」這種心,也可以說是「為了利益眾生所以要成佛」,兩句話的意思其實一樣,但在後面這一句裡的「為了眾生」中,大慈心與大悲心就被包括在裡面了。所以,如果就一般的順序來說,大慈心與大悲心是菩提心的因;但是,當程度再提高一點的時候,一旦生起了菩提心,大慈心與大悲心就好像是菩提心的一部分了。講這段話的目的是,聽到菩提心,內心要能準確地想到大慈心與大悲心;若以為大慈心與大悲心是未生起菩提心之前才需要的東西,這樣就不對了。講到菩提心,必須把大慈心與大悲心包括進去,要掌握到這樣的理解才行。

※ 摘要:
  • 慈悲菩提心可以說是成佛最重要、最必須具備的功德。
  • 「願有情脫離一切苦」這種心,聲聞恐怕也有,但是「由我來讓有情脫離一切苦」這種隨著悲心增強而生的增上意樂,聲聞則沒有。
  • 所謂利他心包括了慈心、悲心、增上意樂與菩提心這四種心。
  • 變成內心的習慣,自己平常的心轉化為悲心的體性,很自然地產生悲心,此時才算是產生達到標準的大悲心。
  • 若以為大慈心與大悲心是未生起菩提心之前才需要的東西,這樣不對。講到菩提心,必須把大慈心與大悲心包括進去,要掌握到這樣的理解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