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課-從業果談慈愛的利益(上)

一、業果概說
 

對於業果道理,若只談「善業會帶來樂果,惡業會帶來苦果」,則透過研究事實就可以獲得定解;但如果進入細節,例如這樣大小的業,會獲得怎樣大小、何時感得的苦樂,就無法透過物力正理得到結論,必須用「檢驗佛說的話是否正確」這種研究方法,認識微細的業果道理。

佛講業果道理時說,透過持戒可以成辦人天所依身;透過持戒的相反,亦即造十惡業成辦惡趣所依身。同樣地,透過布施,可以成辦在獲得善趣身時的圓滿受用,透過修忍辱而讓上述二者(所依身、受用)變得悅意、豐盛圓滿。由於持戒的優劣差別,所獲得的所依身有優劣差別;由於布施的優劣差別,所獲得的財富受用有優劣差別。若用一句話統攝上述的道理,就是「過去曾造如是業,於今感得如是果」。斷除殺生就會長壽;斷除偷盜,自己的財富就不會遇到違緣,例如不會被偷或被搶;斷除邪淫,夫妻之間的關係就會和睦;斷除說妄語,就不會發生被別人騙的事情;斷除粗惡語,就只會聽到悅耳語,不會聽到粗惡語。就像這樣,各位可以一一類推。

由於「過去曾造如是業,於今感得如是果」,若自己過去沒造過那樣的惡業,今生就不可能受那樣的苦果;若以前與現在都沒造那樣的惡業,未來也不可能受那樣的苦果。同樣地,善業與樂果的關係也是如此。依於布施可以獲得受用,既然也是「過去曾造如是業,於今感得如是果」,如果這輩子有布施,來世就會獲得財富受用,而且,由於布施方法的不同,例如,用恭敬對方的態度布施,來世感得異熟果時也會在受人恭敬的狀況下獲得財富受用;若對方必須付出辛苦才能得到你的布施,則未來雖然你會獲得財富受用,但會在必須付出辛苦的狀況下才能得到;若對方遇到困難,你及時伸出援手,未來在自己遇到困難時,也會及時得到別人的幫助。有時,有些幫助是在我們需要時不來,不需要時才來,這是因為我們當年並沒有及時提供別人需要的幫助。總之,當年你怎麼做,未來也會用那樣的方式感果。所以,如果能,就自己去布施,未來感果時,就可以不用透過別人,直接獲得你要的結果。

斷除偷盜,但不去布施,這樣的人會獲得財富,而且凡屬於他的財富都會很穩固,雖然數量不會很多,但凡是屬於他的,他都能用得到;如果雖然有布施,但同時也有偷盜,這種人雖然會獲得財富,但同時又會遇到被偷、被搶、被騙的事;若是既斷除偷盜,而且也做布施,未來他會獲得財富,而且凡屬於他的都很穩當,以上說的正是「過去曾造如是業,於今感得如是果」。這些的解釋都出自經典,不是我個人創造的。

在談業果時,各位必須同時把「前後世存在」一事放在心上。若不談前後世,雖然也可以談一點業果道理,但無法百分之百講得很完整。因為,一般來說,你去助人,別人會喜歡你,所以在你需要幫助時也會有人伸出援手,但是,一個完全把自己捨棄的菩薩,他把自己擁有的一切都布施給別人,有可能這輩子你看到的他,就是一個身無分文的窮乞丐。若只從今生的角度來說,布施不一定會獲得財富受用;偷盜有可能會讓你變成富人。若偷了錢後就盡情花用,在還沒被警察抓到之前就死了,則你看這個人的一生,的確可以說他因為偷盜而變得很有錢。所以,若不談前後世,只談這輩子,則業果道理就無法解釋得很徹底。

再者,有些人在想事情時,只想著我們這一個世界,這樣也同樣會使得業果道理變得看起來不合理。事實上,像我們這樣的世界非常多,若你的眼界裡只有我們這一個世界,講到業果道理時,有些地方會覺得好像說不通。例如有人說,現代的人行為愈來愈壞,打架、互相傷害的人愈來愈多,但人口也愈來愈多,所以業果道理並不合理。有這種想法的人,心裡恐怕認為世界就只有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。因此,若要真正談業果道理,內心必須先有一些基本認識,包括前後世存在、世界不只我們這個世界,還有很多其他的世界。

除了剛才講的一般而言的業果道理外,還有一些其他的細節。所造的業究竟是善還是惡,基本上要觀待動機。有利他的動機,所造的業才會是善業,否則就不是了。例如,只因為「如果殺人我就必須坐牢」這樣的想法而不殺人,不算在持戒,或者像商店老闆為了賺錢,雖然每天都在商店裡拿東西給別人,但這樣並不算在實修布施,也沒有因此造善業。光用手給別人東西,不能稱為布施;只是不殺生也不算斷除殺生,要以利他心而做,才算是善業。

 

二、由業果道理,說明慈愛與佛果的關係


(一)利他心與佛果

利他心愈廣,造的善業愈大。若只以一般人說的那種利他心而持戒,會因此投生人或天道,享有人或天的受用。若能超越一般的利他心,生起要利益一切有情的心,以慈悲菩提心為動機持戒,這會成為成辦佛身的因;以慈悲菩提心為動機而斷除殺生,這會成為獲得無死之身的因,成佛後不會再死;以慈悲菩提心為動機而斷除偷盜、行布施,這會成為成辦淨土一切圓滿的因;以慈悲菩提心為動機斷除說粗惡語,這會成為獲得悅耳佛語的因,成佛後,有情只要聽到佛語,就會不由自主地完全被吸引,只要一聽,就完全不會饜足。就像這樣,那些能感得樂果的善,若造善時的動機是菩提心,所獲得的果將會是佛地時無比圓滿的身、語、受用等。

(二)菩薩如何運用業果道理,增長利他的能力

菩薩在行布施、持戒時,若內心求的是未來成佛時圓滿的身、語和財富,想著「我要有圓滿的身」、「我要有舒服的住處」,這種想法是貪欲。菩薩不會這樣想,或者說,凡是程度好一點的菩薩就不會這樣想,他們不會為自利而想要擁有這些圓滿,而是為了利他。如何才能真正地利他?為對方開示空性,幫助他設法消除煩惱、脫離輪迴,這才是真正利他。然而,在無法直接講空性,並讓對方馬上了解的情況下,要怎麼做呢?首先要讓對方肯聽你講話,願意看重你講的話,所以必須先調伏對方,必須先建立關係,讓對方願意轉向你。此時,可以透過圓滿的身而建立關係,或透過財富受用與對方建立關係,這些幫助被稱為「不了義的幫助」。有人把幫助分為了義的幫助與不了義的幫助,了義的幫助是為對方開示無常、空性的道理,幫助他消除煩惱,安置他於解脫、佛果位,這是真正的幫助。但在無法直接這樣幫助對方時,可以暫時配合對方的心,給予目前他覺得有用的財富受用,透過這樣的方式慢慢地引導他。透過暫時性的幫助,引導他走向真正的幫助。為了這個目的,所以菩薩必須成辦圓滿的財富受用,為此而持戒、布施。

※ 摘要:
  • 談業果時,必須同時把「前後世存在」一事放在心上。若不談前後世,雖然也可以談一點業果道理,但無法百分之百講得很完整。
  • 所造的業究竟是善還是惡,基本上要觀待動機。有利他的動機,所造的業才會是善業,否則就不是了。
  • 那些能感得樂果的善,若造善時的動機是菩提心,所獲得的果將會是佛地時無比圓滿的身、語、受用等。
  • 有人把幫助分為了義的幫助與不了義的幫助,了義的幫助是為對方開示無常、空性的道理,幫助他消除煩惱,安置他於解脫、佛果位,這是真正的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