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目錄
CATEGORIES
-
主要課程
- 2006《略論》奢摩他
- 2007加行六法
- 2007四聖諦初探
-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
- 2008前後世
- 2008業果
- 2008道次第概說
- 2008依師軌理
- 2008四聖諦再探
- 2009隨念佛功德
-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
- 2011宗義-外道與毗婆沙宗
-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
- 2012功德之本頌
- 2013慈愛的實修
- 2014釋量論第二品
- 2015中觀見地
- 2016緣起見無害行
- 2016《現觀》四聖諦
- 2016三主要道
- 2017如意牟尼夢語
- 2017四法印(汪傑格西)
- 2017四法印(悲桑格西)
- 2017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上)
- 2018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下)
- 2018空性概說
- 2019父母瑜伽
- 2022空性自習指導
- 2023給病中的你
- 開示彙編
- 主題釋疑
- 請問悲桑老師
- 請法團析釋
- 經論選讀
- 好文選讀
- 演講、談話與請益集
第28課-從業果談慈愛的利益(下)
三、設法對業果道理產生定解
業就像未來能感得苦樂的種子。外在的種子會增長,小小的種子會長出非常多果實;內在的種子也是如此,透過一個業,未來會感得很廣大的果。佛經這樣說,我們以水果為喻應該也可以知道這個道理。一顆小小的蘋果種子長成蘋果樹,一株蘋果樹可能可以長出三、四百顆蘋果,累計下來,有些蘋果樹甚至可能總計長出上萬顆蘋果。經典裡講的是某一種樹,這種樹的枝葉垂到地上後又會再長根,如此不斷地擴展出去,只要沒有遇到障礙違緣,一株樹可以長成一片廣闊的樹林。經典上用的是這個喻,我們用一般的樹來做譬喻也是可以的。
要設法對業果道理生起定解,它是所有佛教徒共同承許的見地。若業果道理是真的,則你會看到什麼樣的事實?原來,無始以來至今,我曾得過的一切人天所依身,都是靠著持守斷除傷害有情的戒律獲得的;我曾得過的一切財富受用,都是靠著布施有情獲得的;我在遇到困難時獲得的一切幫助,都是靠著我曾幫助其他有情獲得的。無論自己與他人,無論哪一種安樂,全都靠著過去造善業才能獲得,而所謂造善業,換另一種方法說,都是靠著過去幫助其他有情而獲得。
因為不持戒而投生畜生道,但因為曾經布施而變成富有的狗,在美國不是有一隻這樣的狗嗎?聽說那隻狗有五、六個佣人照顧,名下有數十萬美元的財產,牠的主人過世後,把遺產都留給牠。牠由於過去沒有持戒而投生為狗,但由於做過很多布施,所以有很多佣人,飲食多到根本用不完。總之,連畜生獲得的一點安樂,都來自過去利益他人;不論是誰,他獲得的一切安樂,都是過去利益他人帶來的結果;佛圓滿的身語也是來自利益他人;我獲得的一切安樂都是從利益他人而來。既然如此,「若利益他人我會吃虧」這種想法,豈不是很沒道理嗎?
本來有想要利他,但在付諸行動時又想著「這樣我會吃虧」,由於這種想法而讓自己停下來。這種想法是由於不相信業果造成的,若業果道理是真的,利他根本不可能會吃虧。然而,利他的意思是「以利他的心去做」,少了利他心,就不算是在利他,在這種狀況,你的確很有可能會吃虧;但如果業果道理是真的,則以利他的心去行利他,絕對不可能吃虧,不去利他才會吃虧。現在自己擁有的一切,若只肯給自己用,不但最後都會用完,而且以後也不會再有。
佛陀在《善惡因果經》說,業的大小或說力道大小,與造業的對象、造業者的動機等很多因素都有關係,其中,透過造業方式而產生的影響,這部佛經是這樣說的:「若布施給一個動物,可獲得百倍的果。」若用金錢為喻來說,可以這樣說,若給一個動物一元,未來異熟成熟時,會得到一百元。「若布施給大欲者,可獲得千倍的果;若供養一位清淨持戒的比丘,可獲得萬倍的果。若供養父母、菩薩、需要幫助的病人,所得的果報無量。」相信佛經的人看到這段話,會有什麼感覺呢?例如,我有一元,若拿來自己用,一元就只是一元;若眼前明明有一隻需要飲食的狗,我不把這一元拿去買食物給牠用,只留著自己用,就是吃了九十九元的虧;若不給一個貪欲大的人,就是吃了千元的虧;若不給一個病人,就是吃了超級大的虧。若真正有這種想法,當然,他不應該完全不吃不喝,因為這樣會無法幫助他人,但其他多餘的錢,他根本不敢也不願意拿來自己用。除非是為了能利益更多人,所以才把錢用在自己身上,否則他會覺得把錢留給自己用,實在很可惜。
若對空性沒有獲得定解,對佛法中的智慧分將無法產生穩固定解,則經典裡關於解脫等論述,對他而言都只是文字而已;若對業果道理沒有定解,對佛法中的方便分也會覺得它們只是文字而已,無法真正入心。
若真正對業果產生信心,則你平常很多作法自然都會變得不一樣。一般我們把錢給乞丐時,會覺得他跟我們道謝是很自然的事。但如果業果道理是真的,給他一元,來世我們會因此得到一千元,所以該道謝的其實是我們。之前提過,應該用恭敬的態度布施,這是有道理的。過去在佛世時,有位大國王在布施給乞丐時,會灑一點水到乞丐的腳上,以此代青為他們洗腳。為對方洗腳代表的意思是恭敬對方。在這樣做完後,才把衣服或飲食布施給這些乞丐。
照顧年邁、生病的父母,一般的想法是「目前為止,我一直受到父母的恩養,現在父母年老生病,應該要換我來照顧他們」。除了這個想法,還可以加上業果道理去思惟「從小到大,父母給我的是對這一輩子的幫助。現在他們年邁生病,讓我有機會照顧他們,因此而成辦的是未來多生的安樂啊!」這樣想過之後,你會覺得父母對你的恩變得更大。若沒有年邁生病的父母,沒有需要你幫助的病人,我們就是吃了很大的虧啊!
很多經論說,瞋心會毀壞多劫累積的善根,修忍辱可以淨除多劫累積的惡業。若這些話是真的,有人來欺悔我,若能把握機會好好修忍辱,透過承受眼前這些小苦而淨除必須多生受苦的罪業,未來就不必受苦。如此一來,這位讓我有機會修忍辱的人,就像幫我治病的醫生一樣。醫生為了醫好我、幫我打針、給我吃藥,還做了一些暫時必須承受皮肉之苦的醫療行為,別的不談,對身體很虛弱的人來說,連接受按摩都會覺得辛苦,但透過這些小辛苦,消除了會讓我無比痛苦的大病痛。同樣的道理,遇到傷害我的人,若我懂得如法應對,等於是以小困難消除大困難。這樣一來,我被人打還應該跟打我的人道謝。對於相信業果道理的人來說,會有這種反應。
《入行論》裡有一句話說:「生生修忍得,貌美無病障、譽雅命久長、樂等轉輪王。」這句話概略的意思是,好好修忍辱,可以得到生為轉輪王的果報。雖然我沒有在佛經上找到這樣的說法,但印度論師在造論時,對於無法以物力正理成立的結論,如果沒有佛經根據,他們就不會寫在論典裡。所以《入行論》這句話應該有佛經根據,只是我沒看到而已。總之,靠著修忍辱,可以擁有這個世間的一切財富,可以獲得豐盛圓滿的安樂。若相信這樣的業果道理,就像剛才說的,若有人跑進你家偷東西,就算把你全部的錢財洗劫一空,若你只是一般的老百姓,能損失的金錢其實並不多,但如果能趁這個機會好好修忍辱,這個小偷等於是給了你轉輪聖王才能享有的財富受用,所以你也應該跟他道謝。
※ 摘要:
業就像未來能感得苦樂的種子。外在的種子會增長,小小的種子會長出非常多果實;內在的種子也是如此,透過一個業,未來會感得很廣大的果。佛經這樣說,我們以水果為喻應該也可以知道這個道理。一顆小小的蘋果種子長成蘋果樹,一株蘋果樹可能可以長出三、四百顆蘋果,累計下來,有些蘋果樹甚至可能總計長出上萬顆蘋果。經典裡講的是某一種樹,這種樹的枝葉垂到地上後又會再長根,如此不斷地擴展出去,只要沒有遇到障礙違緣,一株樹可以長成一片廣闊的樹林。經典上用的是這個喻,我們用一般的樹來做譬喻也是可以的。
(一)對業果生起定解的好處
要設法對業果道理生起定解,它是所有佛教徒共同承許的見地。若業果道理是真的,則你會看到什麼樣的事實?原來,無始以來至今,我曾得過的一切人天所依身,都是靠著持守斷除傷害有情的戒律獲得的;我曾得過的一切財富受用,都是靠著布施有情獲得的;我在遇到困難時獲得的一切幫助,都是靠著我曾幫助其他有情獲得的。無論自己與他人,無論哪一種安樂,全都靠著過去造善業才能獲得,而所謂造善業,換另一種方法說,都是靠著過去幫助其他有情而獲得。
因為不持戒而投生畜生道,但因為曾經布施而變成富有的狗,在美國不是有一隻這樣的狗嗎?聽說那隻狗有五、六個佣人照顧,名下有數十萬美元的財產,牠的主人過世後,把遺產都留給牠。牠由於過去沒有持戒而投生為狗,但由於做過很多布施,所以有很多佣人,飲食多到根本用不完。總之,連畜生獲得的一點安樂,都來自過去利益他人;不論是誰,他獲得的一切安樂,都是過去利益他人帶來的結果;佛圓滿的身語也是來自利益他人;我獲得的一切安樂都是從利益他人而來。既然如此,「若利益他人我會吃虧」這種想法,豈不是很沒道理嗎?
(二)對業果信心不足的壞處
本來有想要利他,但在付諸行動時又想著「這樣我會吃虧」,由於這種想法而讓自己停下來。這種想法是由於不相信業果造成的,若業果道理是真的,利他根本不可能會吃虧。然而,利他的意思是「以利他的心去做」,少了利他心,就不算是在利他,在這種狀況,你的確很有可能會吃虧;但如果業果道理是真的,則以利他的心去行利他,絕對不可能吃虧,不去利他才會吃虧。現在自己擁有的一切,若只肯給自己用,不但最後都會用完,而且以後也不會再有。
佛陀在《善惡因果經》說,業的大小或說力道大小,與造業的對象、造業者的動機等很多因素都有關係,其中,透過造業方式而產生的影響,這部佛經是這樣說的:「若布施給一個動物,可獲得百倍的果。」若用金錢為喻來說,可以這樣說,若給一個動物一元,未來異熟成熟時,會得到一百元。「若布施給大欲者,可獲得千倍的果;若供養一位清淨持戒的比丘,可獲得萬倍的果。若供養父母、菩薩、需要幫助的病人,所得的果報無量。」相信佛經的人看到這段話,會有什麼感覺呢?例如,我有一元,若拿來自己用,一元就只是一元;若眼前明明有一隻需要飲食的狗,我不把這一元拿去買食物給牠用,只留著自己用,就是吃了九十九元的虧;若不給一個貪欲大的人,就是吃了千元的虧;若不給一個病人,就是吃了超級大的虧。若真正有這種想法,當然,他不應該完全不吃不喝,因為這樣會無法幫助他人,但其他多餘的錢,他根本不敢也不願意拿來自己用。除非是為了能利益更多人,所以才把錢用在自己身上,否則他會覺得把錢留給自己用,實在很可惜。
若對空性沒有獲得定解,對佛法中的智慧分將無法產生穩固定解,則經典裡關於解脫等論述,對他而言都只是文字而已;若對業果道理沒有定解,對佛法中的方便分也會覺得它們只是文字而已,無法真正入心。
(三)再談對業果生起定解的好處
若真正對業果產生信心,則你平常很多作法自然都會變得不一樣。一般我們把錢給乞丐時,會覺得他跟我們道謝是很自然的事。但如果業果道理是真的,給他一元,來世我們會因此得到一千元,所以該道謝的其實是我們。之前提過,應該用恭敬的態度布施,這是有道理的。過去在佛世時,有位大國王在布施給乞丐時,會灑一點水到乞丐的腳上,以此代青為他們洗腳。為對方洗腳代表的意思是恭敬對方。在這樣做完後,才把衣服或飲食布施給這些乞丐。
照顧年邁、生病的父母,一般的想法是「目前為止,我一直受到父母的恩養,現在父母年老生病,應該要換我來照顧他們」。除了這個想法,還可以加上業果道理去思惟「從小到大,父母給我的是對這一輩子的幫助。現在他們年邁生病,讓我有機會照顧他們,因此而成辦的是未來多生的安樂啊!」這樣想過之後,你會覺得父母對你的恩變得更大。若沒有年邁生病的父母,沒有需要你幫助的病人,我們就是吃了很大的虧啊!
很多經論說,瞋心會毀壞多劫累積的善根,修忍辱可以淨除多劫累積的惡業。若這些話是真的,有人來欺悔我,若能把握機會好好修忍辱,透過承受眼前這些小苦而淨除必須多生受苦的罪業,未來就不必受苦。如此一來,這位讓我有機會修忍辱的人,就像幫我治病的醫生一樣。醫生為了醫好我、幫我打針、給我吃藥,還做了一些暫時必須承受皮肉之苦的醫療行為,別的不談,對身體很虛弱的人來說,連接受按摩都會覺得辛苦,但透過這些小辛苦,消除了會讓我無比痛苦的大病痛。同樣的道理,遇到傷害我的人,若我懂得如法應對,等於是以小困難消除大困難。這樣一來,我被人打還應該跟打我的人道謝。對於相信業果道理的人來說,會有這種反應。
《入行論》裡有一句話說:「生生修忍得,貌美無病障、譽雅命久長、樂等轉輪王。」這句話概略的意思是,好好修忍辱,可以得到生為轉輪王的果報。雖然我沒有在佛經上找到這樣的說法,但印度論師在造論時,對於無法以物力正理成立的結論,如果沒有佛經根據,他們就不會寫在論典裡。所以《入行論》這句話應該有佛經根據,只是我沒看到而已。總之,靠著修忍辱,可以擁有這個世間的一切財富,可以獲得豐盛圓滿的安樂。若相信這樣的業果道理,就像剛才說的,若有人跑進你家偷東西,就算把你全部的錢財洗劫一空,若你只是一般的老百姓,能損失的金錢其實並不多,但如果能趁這個機會好好修忍辱,這個小偷等於是給了你轉輪聖王才能享有的財富受用,所以你也應該跟他道謝。
※ 摘要:
- 要設法對業果道理生起定解,它是所有佛教徒共同承許的見地。
- 若業果道理是真的,則你會看到這樣的事實:無論自己與他人,無論哪一種安樂,全都靠著過去造善業才能獲得,而所謂造善業,換另一種方法說,都是靠著過去幫助其他有情而獲得。
- 若對空性沒有獲得定解,對佛法中的智慧分將無法產生穩固定解,則經典裡關於解脫等論述,對他而言都只是文字而已;若對業果道理沒有定解,對佛法中的方便分也會覺得它們只是文字而已,無法真正入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