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目錄
CATEGORIES
-
主要課程
- 2006《略論》奢摩他
- 2007加行六法
- 2007四聖諦初探
-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
- 2008前後世
- 2008業果
- 2008道次第概說
- 2008依師軌理
- 2008四聖諦再探
- 2009隨念佛功德
-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
- 2011宗義-外道與毗婆沙宗
-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
- 2012功德之本頌
- 2013慈愛的實修
- 2014釋量論第二品
- 2015中觀見地
- 2016緣起見無害行
- 2016《現觀》四聖諦
- 2016三主要道
- 2017如意牟尼夢語
- 2017四法印(汪傑格西)
- 2017四法印(悲桑格西)
- 2017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上)
- 2018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下)
- 2018空性概說
- 2019父母瑜伽
- 2022空性自習指導
- 2023給病中的你
- 開示彙編
- 主題釋疑
- 請問悲桑老師
- 請法團析釋
- 經論選讀
- 好文選讀
- 演講、談話與請益集
【教授 4】要懺悔,但要善巧地懺悔
做壞事、造惡業後感到後悔,尤其在造惡業後生起悔心,這種心是善心,惡業會因此淨除;對做過的好事修歡喜心,這也稱為修隨喜,這樣做能增長善業。所以,要刻意回憶自己做過的壞事,生起後悔的心。之所以感到後悔,是因為你認清曾做的那些事是壞事,深知它會帶來很壞的異熟果,而且你在思惟之後知道自己根本沒理由去做那樣的壞事。要透過這些方法生起後悔心,這是必須刻意去做的事,因為這樣可以淨除曾造的惡業。此外,對於造過的善業,你要去修歡喜心。之所以感到歡喜,是因為你知道那些好事的功德,清楚那樣做能帶來的利益,很高興自己曾得到做那些好事的機會。透過這些方法修歡喜心,這也是你要刻意去做的事,因為這樣可以增長善業。
以上說的,是一般的實修。我們不只要有實修、能實修,而且要變成一個「懂得實修」、「具備方便善巧」的人。要成為這樣的實修者,就要學會一件事──懂得觀待自己的情況,做出適當的調整。在心非常低沉時,不要太去想自己壞的部分,要多多思惟自己好的部分,把主力放在這裡,這就是所謂具備方便善巧。心如果太低沉,就會變得非常沒力量,失去在善的部分努力的能力;再者,如果花太多時間去思惟自己壞的部分,心變得不快樂,就會容易生氣。變成容易生氣的人,不但會妨礙生起慈悲心、想成佛的心,也會傷害到很多有情。所以,為了利益一切有情,為了成佛,為了讓慈悲心可以進步,我們的心必須維持在快樂的狀態中,為此,若目前自己的心很低沈,就不要去思惟自己曾做過的不好的事。
相反地,若自信心太強、很容易生起慢心或內心很散逸,處在這種危險中時,就不要太去想自己做過的好的部分,要多思惟自己做過的壞事。總之,觀待自己的狀態,保持內心的平衡,讓自己處在適中的狀態裡,這就稱為有方便善巧。
否則,如果要去思惟壞的部分,我們能思惟的過失太多了,滿滿都是。別的不說,就算初地菩薩也有過失,十地以下,連八地菩薩也都有過失,阿羅漢也有過失,凡夫當然就不用說了,一定是有過失的。連資糧道的菩薩也有很多過失,何況是未入道的有情?所以你在思惟之前,要先觀察一下,看看在這個時候思惟自己的過失,能否帶來好處。同樣地,若要思惟功德面,也有很多可思惟的,不只凡夫,連那些不相信佛法的人,若要細數他們的功德,也可以列舉出非常多,以我們自己來說更是如此。
可思惟的功德很多,可思惟的過失也很多,該在什麼時候思惟什麼內容,自己要懂得調整。就像之前跟你說過的,重點不是發生什麼事,而是如何運用。#
以上說的,是一般的實修。我們不只要有實修、能實修,而且要變成一個「懂得實修」、「具備方便善巧」的人。要成為這樣的實修者,就要學會一件事──懂得觀待自己的情況,做出適當的調整。在心非常低沉時,不要太去想自己壞的部分,要多多思惟自己好的部分,把主力放在這裡,這就是所謂具備方便善巧。心如果太低沉,就會變得非常沒力量,失去在善的部分努力的能力;再者,如果花太多時間去思惟自己壞的部分,心變得不快樂,就會容易生氣。變成容易生氣的人,不但會妨礙生起慈悲心、想成佛的心,也會傷害到很多有情。所以,為了利益一切有情,為了成佛,為了讓慈悲心可以進步,我們的心必須維持在快樂的狀態中,為此,若目前自己的心很低沈,就不要去思惟自己曾做過的不好的事。
相反地,若自信心太強、很容易生起慢心或內心很散逸,處在這種危險中時,就不要太去想自己做過的好的部分,要多思惟自己做過的壞事。總之,觀待自己的狀態,保持內心的平衡,讓自己處在適中的狀態裡,這就稱為有方便善巧。
否則,如果要去思惟壞的部分,我們能思惟的過失太多了,滿滿都是。別的不說,就算初地菩薩也有過失,十地以下,連八地菩薩也都有過失,阿羅漢也有過失,凡夫當然就不用說了,一定是有過失的。連資糧道的菩薩也有很多過失,何況是未入道的有情?所以你在思惟之前,要先觀察一下,看看在這個時候思惟自己的過失,能否帶來好處。同樣地,若要思惟功德面,也有很多可思惟的,不只凡夫,連那些不相信佛法的人,若要細數他們的功德,也可以列舉出非常多,以我們自己來說更是如此。
可思惟的功德很多,可思惟的過失也很多,該在什麼時候思惟什麼內容,自己要懂得調整。就像之前跟你說過的,重點不是發生什麼事,而是如何運用。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