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目錄
CATEGORIES
-
主要課程
- 2006《略論》奢摩他
- 2007加行六法
- 2007四聖諦初探
-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
- 2008前後世
- 2008業果
- 2008道次第概說
- 2008依師軌理
- 2008四聖諦再探
- 2009隨念佛功德
-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
- 2011宗義-外道與毗婆沙宗
-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
- 2012功德之本頌
- 2013慈愛的實修
- 2014釋量論第二品
- 2015中觀見地
- 2016緣起見無害行
- 2016《現觀》四聖諦
- 2016三主要道
- 2017如意牟尼夢語
- 2017四法印(汪傑格西)
- 2017四法印(悲桑格西)
- 2017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上)
- 2018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下)
- 2018空性概說
- 2019父母瑜伽
- 2022空性自習指導
- 2023給病中的你
- 開示彙編
- 主題釋疑
- 請問悲桑老師
- 請法團析釋
- 經論選讀
- 好文選讀
- 演講、談話與請益集
2023給病中的你
-
主要課程
- 2006《略論》奢摩他
- 2007加行六法
- 2007四聖諦初探
-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
- 2008前後世
- 2008業果
- 2008道次第概說
- 2008依師軌理
- 2008四聖諦再探
- 2009隨念佛功德
-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
- 2011宗義-外道與毗婆沙宗
-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
- 2012功德之本頌
- 2013慈愛的實修
- 2014釋量論第二品
- 2015中觀見地
- 2016緣起見無害行
- 2016《現觀》四聖諦
- 2016三主要道
- 2017如意牟尼夢語
- 2017四法印(汪傑格西)
- 2017四法印(悲桑格西)
- 2017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上)
- 2018《略論》與道次第實修(下)
- 2018空性概說
- 2019父母瑜伽
- 2022空性自習指導
- 2023給病中的你
- 開示彙編
- 主題釋疑
- 請問悲桑老師
- 請法團析釋
- 經論選讀
- 好文選讀
- 演講、談話與請益集
【教授 5】讀一讀宗大師教的「接納困難的方法」
《廣論》這幾段文,談的是一般在困難時,接納這些困難的方法。去讀這些內容,放慢速度,一面讀一面思惟。我想,在你遇到困難時,應該可以提供不少幫助。
第二、引發安受苦忍分三:一、必須安受苦之理;二、引發此之方便;三、處門廣釋。今初
如《入行論》云:「樂因唯少許,苦因極繁多。」我等恆有眾苦隨逐,故以苦為道不可不知。若不爾者,如《集學論》說,或生瞋恚,或於修道而生怯弱,即能障礙修善行故。此復有苦是由他起,亦有諸苦無論於道若修不修由宿業起,又有一類如下所說,由修善行始得發起,若不修善則不發生。如是若由宿業及現前緣增上力故決定起者,此等暫時無能遮止,起已必須安然忍受。若不能忍,則反於此原有苦上,由自分別更生心苦,極難堪忍。若能安忍,雖根本苦未能即退,然不緣此更生內心憂慮等苦。若於此上更持餘苦助道方便,則苦極微而能堪忍,是故引發安受苦忍極為切要。
第二、引發此之方便分二:一、有苦生時破除專一執為不喜;二、顯示其苦理應忍受。今初。若已生苦有可治者,是則其意無須不喜;若不可治,縱不歡喜,亦無利益,非但無益,且有過患。若太嬌愛,雖於微苦亦極難忍;若不嬌愛,其苦雖大亦能忍故。如云:「若有可治者,有何可不喜?若已無可治,不喜有何益?」又云:「寒熱及風雨,病縛捶打等,我不應太嬌,若嬌苦反增。」
第二、顯示其苦理應忍受分三:一、思惟苦之功德;二、思惟能忍眾苦難行之功德;三、從微漸修無難之理。今初。功德有五,謂若無苦,則於苦事不希出離,故有驅意解脫功德。由苦逼迫壞諸高慢,故有除遣傲慢功德。若受猛利大苦受時,則知其苦從不善生,不愛其果,須止其因,故有羞恥作惡功德。由苦逼惱希求安樂,若求安樂須修善因,故有歡喜修善功德。由比我心度餘有情,知皆是苦,於諸漂流生死海者,能發悲愍。以上諸德及此所例諸餘功德,自應先知數數修心,謂此諸苦是所願處。如云:「無苦無出離,故心應堅忍。」又云:「又苦諸功德,謂以厭除慢,悲愍生死者,羞惡而喜善。」
從微漸修無所難者。如云:「若習不易成,此事定非有,故修忍小苦,大苦亦能忍。」若被忍甲受苦意樂,雜諸小苦漸次修習,則忍苦力漸能增廣。《集學論》亦云:「此中若修小苦為先,則於大苦及極大苦而能串習。譬如一切有情由串習力,於諸苦上妄起樂想。如是若於一切苦上,安住樂想而漸串習,則亦能住安樂之想。」
故若先發堅強志力,則諸大苦亦成助伴。譬如勇士入陣戰時,見自出血,以此反能助其勇志。若先未聞如是之法,雖聞云「我不能行」此自輕懱者,則苦雖微亦能成彼退道之緣,譬如怯夫,雖見他血亦自驚倒。如云:「有若見自血,反增其堅勇,有雖見他血,亦驚慌悶絕,此由心堅固,怯弱之所致。」
第二、引發安受苦忍分三:一、必須安受苦之理;二、引發此之方便;三、處門廣釋。今初
如《入行論》云:「樂因唯少許,苦因極繁多。」我等恆有眾苦隨逐,故以苦為道不可不知。若不爾者,如《集學論》說,或生瞋恚,或於修道而生怯弱,即能障礙修善行故。此復有苦是由他起,亦有諸苦無論於道若修不修由宿業起,又有一類如下所說,由修善行始得發起,若不修善則不發生。如是若由宿業及現前緣增上力故決定起者,此等暫時無能遮止,起已必須安然忍受。若不能忍,則反於此原有苦上,由自分別更生心苦,極難堪忍。若能安忍,雖根本苦未能即退,然不緣此更生內心憂慮等苦。若於此上更持餘苦助道方便,則苦極微而能堪忍,是故引發安受苦忍極為切要。
第二、引發此之方便分二:一、有苦生時破除專一執為不喜;二、顯示其苦理應忍受。今初。若已生苦有可治者,是則其意無須不喜;若不可治,縱不歡喜,亦無利益,非但無益,且有過患。若太嬌愛,雖於微苦亦極難忍;若不嬌愛,其苦雖大亦能忍故。如云:「若有可治者,有何可不喜?若已無可治,不喜有何益?」又云:「寒熱及風雨,病縛捶打等,我不應太嬌,若嬌苦反增。」
第二、顯示其苦理應忍受分三:一、思惟苦之功德;二、思惟能忍眾苦難行之功德;三、從微漸修無難之理。今初。功德有五,謂若無苦,則於苦事不希出離,故有驅意解脫功德。由苦逼迫壞諸高慢,故有除遣傲慢功德。若受猛利大苦受時,則知其苦從不善生,不愛其果,須止其因,故有羞恥作惡功德。由苦逼惱希求安樂,若求安樂須修善因,故有歡喜修善功德。由比我心度餘有情,知皆是苦,於諸漂流生死海者,能發悲愍。以上諸德及此所例諸餘功德,自應先知數數修心,謂此諸苦是所願處。如云:「無苦無出離,故心應堅忍。」又云:「又苦諸功德,謂以厭除慢,悲愍生死者,羞惡而喜善。」
從微漸修無所難者。如云:「若習不易成,此事定非有,故修忍小苦,大苦亦能忍。」若被忍甲受苦意樂,雜諸小苦漸次修習,則忍苦力漸能增廣。《集學論》亦云:「此中若修小苦為先,則於大苦及極大苦而能串習。譬如一切有情由串習力,於諸苦上妄起樂想。如是若於一切苦上,安住樂想而漸串習,則亦能住安樂之想。」
故若先發堅強志力,則諸大苦亦成助伴。譬如勇士入陣戰時,見自出血,以此反能助其勇志。若先未聞如是之法,雖聞云「我不能行」此自輕懱者,則苦雖微亦能成彼退道之緣,譬如怯夫,雖見他血亦自驚倒。如云:「有若見自血,反增其堅勇,有雖見他血,亦驚慌悶絕,此由心堅固,怯弱之所致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