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教授 6】練習不擔心

前一天給你的《廣論》的那些內容,要經常讀、經常想,要成為內心很根本的基礎。有了基礎,再加上其他的思惟,應該會很有幫助;否則,若沒有先建立這樣的基礎,直接去做其他的思惟,有時很難有用。這些思惟若只是從經典看到,你大概不會生氣,只會說「喔」;但若是別人跟你講,有時你恐怕就會生氣,因為我們的心已經朝某個方向集中,好像一個硬團。

以下這些,我覺得對我們是很好的學處。先舉個例子。有些年輕男女由於戀愛不順而自殺,他心裡似乎覺得失去對方就等於失去一切;只要能與對方在一起,就算其他什麼都沒有也可以,但這並不是事實。我是藉用這個例子,說明我們的心有這種「只抓某個情況」的運作方式。凡是沒把菩提心與空性修學到一定程度,心都會是這種樣子──不論對自己或對他人,只抓著一個情況,抓著一個壞的情況不斷串習,到後來就把它看成全黑;或是抓著一個好的情況不斷串習,到後來就把它看得全白。剛才是以男女戀愛的例子來說明,把這個例子轉來看自己,會發現自己其實也是如此。

覺得自己很愛對方,非要對方不可,這樣的人,先不談他在母胎時如何,只從一出生開始談。若他打從出生開始就很愛對方,也許還不能怪他,但並不是這樣。他只是偶然間看到一個人,看到她的一個優點,產生了一點好感,這個好感後來再增強一些,於是去跟對方接觸,之後喜歡的感覺愈來愈強。仔細看,所謂的「好喜歡」其實是串習造成的結果。既然如此,只要反過來操作,當兩個人走到無法再走下去時,只要朝著相反的方向串習,慢慢地,那種錯亂心的力量就會愈來愈弱。這正是《入行論》說的那句話:「若習不易成,此事定非有。

對於一般的事物,我們會做出各種評斷並依此決定取捨。我們會想「這個可以」、「那樣不行」、「這個很好」、「那個不好」,一般而言,的確是可以有這樣的評斷。實修者也會有種種評斷與取捨,但他們關注的不是外在的事物,而是內在的心。他們會想「這種心是好的,我必須讓它更進步」、「那種心不好、對我沒有幫助,我必須減弱它」。他們會很注意這方面的事,但也沒有辦法馬上就做到,必須一步步來。產生了一個不好的心,注意到它,知道它是沒有用、不會帶來好處的心,從這裡開始。例如擔心,擔心應該可以說是沒有用的心,明明沒有用,但它就是會來,因為這已經是我們很習慣的反應了。注意到它來了,知道它是自己不要的,知道應該消除它,在擔心來的時候,要把關注點放在這裡。

剛才說過,若已先讀過前一天給你的《廣論》那幾段文,有了基礎,就會有辦法關注到這件事。雖然在一開始的時候,沒有辦法馬上消除它,因為我們已經串習到很習慣了,但只要經常串習它的相反面,還是可以成功地讓它消失。如果能做到這樣,則這個理路,這個新養成的習慣,就可以用來消除沒有幫助的壞習慣,可以用來消除貪欲、瞋心、我慢等,全部都會有幫助。所以,這是對抗煩惱的一個很好的機會。

以直接的效益來說,對抗擔心只是一個很小的事,但是透過這個練習,養成習慣,你會變得有能力對抗煩惱,所以這是很重要的一種實修。

我自己也常會把心思放在沒有用的地方。以斷除惡業來說,有時候,我會為了沒有辦法斷除某個惡業而感到擔心。我看見這個惡業的害處,也看到自己由於已養成壞習慣而無法斷除,因此而感到擔心,心思一直盤踞在「我斷除不了」這個念頭上。從某方面來說,這似乎也不錯;但從另一方面來說,這似乎會讓我不由自主地進到另外的惡業裡,因為很多錯誤是在不注意之間發生的。再以造善業來說,有時候我會想要造某個善業,卻又發現自己做不到,然後總想著「我做不到」而感到擔心。我為自己做不到的善業而擔憂,卻放著其他能做的善業不去做,我覺得,這是心的一種病。

也許很多人跟我一樣,對於做不到的窮擔心,做得到的卻不去做。所以,要練習反過來,對於做不到的要去想:「這事我無能為力,擔心也沒有用,所以我不要把關注的焦點放在上面。」所謂不要關注的意思是,只要心一去想它,就要馬上透過思惟對治;如果對治不了就暫時躲開。暫時躲開的意思是不讓心往這個方向跑,刻意去想一些別的事情,若沒有辦法朝善的方向思惟,至少朝向無記的方向,去想你平常比較感興趣的事。總之,要設法不讓心思放在上面,若暫時沒有能力抵抗,就用剛才講的那種方法躲開。

以前做過的好事與壞事,偶爾想一下是蠻好的,因為可以藉此反省過去哪裡做錯,提醒自己以後不要再犯;隨喜過去哪裡做對,期勉自己以後更增長它。過去的事,無論好壞,只要讓它們發揮上述的作用就好。如果太在意過去的事,其實沒什麼幫助。因為真正重要的,是以後什麼該做、什麼不該做,應該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這裡才對。

你說自己曾答應母親會好好照顧身體有障礙的妹妹,但現在,你想著自己無法繼續照顧妹妹,也有負母親的交待。你心裡對妹妹有愛,但暫時上,無論是因為自己的煩惱、世間的工作很多、家裡有很多事以及健康狀況等各種原因,使得我們無能為力,因此而擔心。這個擔心,我想,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對母親與妹妹的愛,尤其是對母親的愛,使得你很想完成母親交代的事;另一方面,則是由於「我」沒做到、「我」沒做好、事情不如「我」的預期造成的。

基本上,心會不快樂或感到混亂,幾乎都是,甚至可以說全部都是因為產生了一個欲望,但這欲望沒有成辦;或是我們不想要某事,但它發生了,因此而不快樂。有的時候,我們知道自己生起煩惱,也知道這些煩惱的過患;但是,當善與自愛執混雜在一起時,要發覺其中有過失,可能就很難。例如,自己的小孩沒有好好學習,行為不良,我們因此而生氣。從某方面來說,會生氣是因為對孩子有愛,我們知道孩子如果不好好做,未來他自己會辛苦。似乎是由於愛,所以我們才會生氣。但其實,如果純粹只有愛,我們不會生氣。是因為在愛中,摻雜了「沒有聽我的話」、「沒照我的意思做」,加上了自愛執,這是我們內心深層的原因,是因為這樣才會生氣。同樣地,有些不開心純粹是由煩惱造成的,但有些不開心,雖然一半是因為愛,這部份是好的、善的,但在另外一半裡藏著「我想要的沒有辦成」、「我沒做到」、「我不行」等想法,這些都是我愛執引發的。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件事。

對於你「對母親感到有負所託,很擔心妹妹」的情況,我只想到上述講的總體原則,至於再來該怎麼做,我想了幾天,沒有想到什麼直接就能用得上的想法。若我能直說,我想說的是:你現在會不快樂、擔心,是因為你的不快樂太小,你的擔心也太小。因為擔心太小,所以妹妹的現況才會讓你這麼擔心。既然是擔心太小造成的,那就把擔心擴大,也許本來的擔心就會消失。